李世辉,郭志浩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对思想政治教育诸观念起着统摄作用,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思想前提,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行为准则。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在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与实践同发展,与时代共进步。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抽象地概括和总结了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对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种观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哲学、人文哲学、实用主义哲学等哲学流派。不同哲学理论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必然呈现不同的思想倾向:建立在科学哲学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必然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建立在人文主义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必然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化;建立在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必然呈现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在众多哲学派别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和精神追求。
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开展的。作为基础性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建立在不同社会制度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本质的不同: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奴隶主服务的;建立在封建制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建立在资产阶级制度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当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确立要有利于维护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和生态和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不同的民族文化孕育着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展现了不同的文化特色。由于自然环境和生存方式的差异,文化在观念、信仰、兴趣、行为、习惯、智力发展方向以及心理性格方面呈现不同的特征:或者安定保守,或者进取机敏;或者崇尚理性,或者注重人文;或者追求科学,或者崇拜鬼神。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上,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意识来源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人脑思维的结果,最终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改革开放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实现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进行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加快了专业学科的建立,促进了目标体系的完善,充实了教育内容,丰富了教育手段,拓展了教育途径。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实现了对人的定位从工具性向关注主体性的转变,功能从阶级性为主向注重社会性的转变,目的从社会性目标向重视个性化的转变,内容从单一化向融入人文教育的转变以及视野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1]。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新特点,认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矛盾,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深刻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提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从思想政治教育确立的基础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以一定哲学理论为指导,在一定社会制度基础上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价值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观念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六个方面的特征。
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根本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反映,没有反映实践的理念是空洞的,未能全面反映实践的理念是片面的,只有真实反映全部实践的理念才是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落后于实践的理念是陈旧的,适当超前的理念才是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价值最终要经过实践来检验,阻碍实践发展的理念只有负价值,对实践无作用的理念没有价值,只有促进实践发展的理念才是有价值的理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实践的变化,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最终指导实践的发展。
民族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地域特征。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民族的活动。生活在一定民族中的人们的思想行为必然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呈现不同的思维特点和语言风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注意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要注意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要注意民族语言的使用,要注意民族气派的展现。
时代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时代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性活动,不同的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历史使命,对思想政治教育寄予不同的期望。不同的时代在大学生身上打下不同的烙印,使他们呈现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能够集中体现该时代的精神实质,彰显该时代的精神风貌,引领该时代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而且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它存在于任何阶级社会。从剥削阶级开始,任何统治阶级都想用他们自己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影响全体社会成员,从而巩固他们的统治。在剥削阶级的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是剥削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特别是针对年轻的一代,统治阶级要对他们还未形成的世界观加以影响。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应该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应该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导向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发展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建立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规律把握的基础上,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方向,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起着引领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始终,通过对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式和教育管理的引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系统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结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系列相对稳定的观念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系统性具体表现在:一是开放性,即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之间、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其他思想观念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二是整体性,即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共同发挥作用;三是层次性,即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系统内部各理念的地位是不同的,有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起本质规定作用的核心理念,有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理念,也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环节起引导作用的具体理念。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体系中,“以人为本”是核心理念,主体性、开放性、系统性、多样化和个性化是基本理念。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积淀,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针对性,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1]。“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四层含义:一是把大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期望,把握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和规律;二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人性化,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注意非理性因素作用的发挥,注意大学生个性人格的培养;三是把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注意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发挥主动性,培养创造性;四是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引导大学生在社会进步中追求自由和幸福。
3.2.1 主体性理念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进行系统研究之前,应该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内在根据进行追问。“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2],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根源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人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具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是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殊相与共相的关系。广义主体观认为,主体并非专属于人的概念,根据唯物辩证法和系统论,万事万物均处于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每一种物质存在物都与他物即周围别的存在物发生作用,在这种作用中,作用的发出者、主动者即为作用主体,而作用的接受者、被动者则为相应的作用客体。
以主体性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情感意识、尊重意识、服务意识,要懂得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要注意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挖掘人的潜能,增加人的力量,促进人的价值实现。
3.2.2 开放性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开放的环境中开展。开放性理念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拓宽视野,用全球化的眼光看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注意提高教育过程的互动性,在信息的交流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注意发展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面向未来的发展进步。
3.2.3 系统性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教育内容和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既要加强基础理论教育,又要加强实践技能训练;既要发挥智力因素的作用,又要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既要注意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又要注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综合发展。要注意课程资源、制度资源、管理资源的整合,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的格局,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知、情、意、信、行等目标的实现。
3.2.4 多样化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要更加丰富。启发式教育、疏导式教育、文化熏陶、实践锻炼、榜样示范等一切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教育方法都应该采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隐形教育等一切能够促进大学生知书、同情、达理、践行的教育途径都应该使用。
3.2.5 个性化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促进社会发展中培养大学生的个性。个性化教育理念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大学生的不同经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选择空间,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支持鼓励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追求个人理想,在社会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
[1]谢晓娟.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的五个转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