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融资约束问题研究进展及展望

2014-03-28 10:03叶慧敏李明贤
当代经济管理 2014年3期
关键词:融资约束

叶慧敏+李明贤

[摘 要]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农户受到融资约束的现象相当普遍,成为妨碍经济增长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文章从农户融资作用、农户融资特征、农户融资约束现状、农户融资约束形成原因、缓解农户融资约束的对策以及农村金融增量改革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户融资约束问题研究的最新动态。对于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及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我国农户融资需求的特点、融资需求满足情况、面临的融资约束现状、当前我国增量金融机构在缓解农户融资约束和农户融资难问题方面的效果如何,影响效果发挥的因素又有哪些等这些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融资特征;融资约束;金融增量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4)03-0038-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户作为独立的生产经营主体的地位得以确立,农户开展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但农户由于自有资金不足,外部融资难又一直制约着农户发展经济和创业的热情。据调查,我国只有27%的农户能获得正规渠道贷款,在有金融需求的农户中,大约40%以上不能获得正规信贷支持(杜晓山,2010),农户面临着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导致在工业化、城市化步伐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外出打工成了农户满足流动性需要的主要选择,农村精壮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农业面临边缘化的境况,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现代农业发展受到制约。为了缓解农户面临的融资约束,我国对农行、农信社等存量金融机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企图通过在农村建立新型金融机构来缓解农户融资难问题,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进入增量化改革阶段。近年来的多个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了要进行农村金融增量改革以缓解农户融资约束。金融增量改革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数量、种类明显增加,但农户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依然故我。因此,基于农村金融增量改革的视角对农户融资约束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一、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学者对农户融资约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农户融资作用、农户融资约束现状、农户融资约束形成原因、缓解农户融资约束的对策等方面。

(一)国外关于农户融资作用的研究

国外许多学者对农户通过小额信贷活动获得融资后提高收入水平和改善生活展开了丰富的研究。Wright(1993),Zeller(1998),Khandker(1999),Seibel(2000),Magereete(2001),Elizabeth,Jonathan Morduch(2003)等人对农户小额信贷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户通过小额信贷融入生产资金,能增加其收入来源,使其摆脱贫困和饥饿,帮助自己捕捉商机,平滑消费和生产,有利于改善贫困农户生活质量和减少脆弱性,提高福利状况,最终扶持农业发展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6]。Sebstad,Jennefer & Chen(1996)的研究表明,小额信贷对其所服务的社区居民生活改善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从微小型经营活动获得的收入增加、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以及改善金融资产管理等,并且这种影响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广泛的社会参与、穷人和其他过去被社会排斥在外的人由此受到“教化”等也都是其收益的重要体现[7]。

(二)国外关于农户融资约束现状的研究

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融资约束普遍被认为是阻碍经济增长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农户受到融资约束的现象相当普遍。Pischke, Adams, Donald(1987)在考察了农民与正规金融组织之间的借贷交易行为后得出结论,认为能获得正规金融机构组织贷款的农民仅是一小部分。在非洲大约仅占5%,在亚洲、拉丁美洲或许仅有15%,并且这些贷款都集中在少数大生产者手中。常常是只有总人口5%的借款者得到了总贷款数额的80%,即是说,在典型的低收入国家,不到1%的农民却得到了增加的贷款总额的大约80%的贷款,仅有15%的农民得到余下的20%,而超过80%的农民不能得到贷款。此外,在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相当大的国度,商业银行仅将其贷款总额的5%~10%贷给农业部门,并且,其中大部分资金贷给了大农户、农场和农业销售公司[8]。根据对智利农村传统信贷市场的抽样调查, 估计只有30%的农村人口是国家金融机构、经济改革机构和私人商业银行的客户,其余人口中的大部分主要依赖非正式融资市场,甚至银行的部分客户也要依赖非正式融资市场(麦金农,1973)。

(三)国外关于农户融资约束形成原因的研究

Stiglitz,Weiss(1981)发表《不完全信息市场中的信贷配给》标志着信贷配给理论的成熟和完善,他们认为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效应的存在使得信贷配给是市场的长期均衡状态[9]。Carter(1988),Aghion and Bolton(1997),Conning and Udry(2007),Keeton(1979)认为,由于农户生产高度分散,同时容易受到天气、市场、健康等风险冲击,金融中介很难在事前了解农户的信息或类型,也很难在事后有效地监督农户对贷款的使用,往往借助于抵押品机制,而贫困农户又缺乏合格的抵押品,因此,往往会形成均衡的信贷配给[10-13]。Von Pischke(1991),Morduch(1999),Bennett (1994),Rosenberg(1996)的研究表明,由于穷人的贷款具有数额小、风险大、信誉差且无法提供担保、贷款使用监测困难(缺乏相关的财产和经济信息)、收贷难、管理和交易费用高等问题,使穷人在一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贷市场中处于边缘地位,面临严重的融资约束[14-17]。此外,Evans&Jovanovic(1989)指出造成农户融资约束的主要原因是“有限责任约束”和“道德风险”问题[18]。Baydas,Meyers&Alfred(1994),Petrick(2004),Kon&Storey(2003),Boucher(2008)则从农户自身风险规避、认知偏差和需求压抑等方面分析了农户融资约束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借贷需求者的“无信心申贷”, 即借贷者误认为自己肯定不能获得贷款而自愿放弃贷款申请[19-22]。endprint

(四)国外关于缓解农户融资约束的对策研究

为了缓解农户融资难问题,国外学者提出了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观点,并认为社区银行是国外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一种主要形式。David Holland、Ross Waldrop、Willian Kuta(1999),Robert Deyoung、Willian C Hunter (2004)等,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社区银行的理论分析和实证调查,探讨社区银行能在大银行林立、技术进步,放松管制和银行并购风盛行的环境下生存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农户融资难问题解决的作用。Robert B.Avery、Katherine A.Samolyk(2004)等认为社区银行由于其生产软信息的能力,对中小企业融资具有相对于大银行的比较优势。Berger & Hunter(1995)通过对中小银行的竞争优势和效率测度的研究说明了中小银行通过制度创新,在区域内同大银行相比有着更高的效率和更强的竞争力。Berger & Udell(1995,2002),Levonian(1995),Holland(1998),Hauswald & Marquez(2002)等提出应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因为中小银行具有获取农户“软信息”的融资成本低、基层信贷人员的代理成本低以及信息传递链条短等比较优势。Holland(1998)通过分析中小银行与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关系,认为发展中小银行有利于维系金融体系的稳定。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理论界诸多学者也对农户融资约束问题展开了研究,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国内关于农户融资特征的研究

国内学者主要是运用实地调查方法和对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描述的方法,分析已经发生的农户融资行为,并将研究重点集中在关于农户融资需求的特征方面,包括融资规模、融资方式、融资动机和融资用途等。在融资规模、融资方式和融资动机方面。周脉伏,徐进前(2004)概括农户资金需求的特征为:一是家庭经营的规模决定了用于家庭生活和生产方面的贷款需求规模小;二是由于农户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很少,因而希望采用较少抵押甚至无抵押的贷款方式;三是由于农户的贷款需求具有很强的时间或季节性,因而农户希望贷款手续简便、灵活、及时,以避免烦琐的手续贻误需求时机[23]。在融资用途方面,黄祖辉,刘西川,程恩江(2007)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样本地区大部分农户对正规和非正规信贷的需求均以消费性为主[24]。此外,朱守银,张照新,张海阳,汪承先(2003),张杰(2005),王芳(2005),郭梅亮(2011)则分别从生活消费性用途和生产性用途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研究[25-28]。在融资次序研究方面,霍学喜、屈小博(2005),李锐,李超(2007),韩俊(2009),马晓青,朱喜,史清华(2010)从正规融资与非正规融资,或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这个角度分析了农户的融资问题[29-32]。

(二)国内关于农户融资约束现状的研究

农村金融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是农户融资问题。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重城市、轻农村”的歧视性金融制度安排下,城乡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日益加剧,导致农村金融至少落后城市金融10年,农村金融抑制问题非常突出。根据《清华经管学院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报告完结篇(2006—2010)》的研究,在中国农村,金融抑制和金融排斥现象非常普遍(刘玲玲,2010)[33]。一方面,只有大约32%的农户能够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另一方面,涉农贷款不良率高达14.8%,这使得涉农金融机构对于涉农贷款望而却步。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我国农村约1.2 亿农户有贷款需求,然而获得贷款的农户仅占农户总数的33.2%[34]。褚保金,卢亚娟,张龙耀(2009)指出我国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类似,农户面临着较为严重的正规信贷约束,其计量结果表明,大多数的信贷配给主要是来自于正规金融机构,28.49%的样本农户受到了信贷配给[35]。

在农户融资难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瓶颈的背景下,2004至2013年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都把农村金融改革、解决农户融资难题列入重要位置。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已经开展多年,农村金融的准入政策逐步放宽,在数量和类型上丰富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主体,但是从供给质量的角度却发现金融供给对农户需求的满足程度并没有太大改观,供需失衡现象依旧严重,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依旧低下,许多农户仍面临不同程度的融资困难(刘艳华,王家传,2009;张龙耀,江春,2011;薛薇,谢家智,2011;顾宁,范振宇,2012)[36-39]。

(三)国内关于农户融资约束产生原因的研究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农户容易受到融资约束是与其自身特征相关的。主要包括:一是农户一般都是在非正式部门就业的低收入者,他们工资收入一般较低,其生产活动跟家庭经营、小生意紧密联系;二是农户没有财务报表和完整的经营记录,缺乏长期信用记录;三是缺乏金融机构要求的受法律保护的担保(抵押)品,难以满足金融机构对于担保(抵押)品的要求。而金融机构传统的金融实践中要求借款人提供证明文件并依靠抵押担保作为还款保证。陈军,曹远征(2008)指出,正规金融机构不愿为农村低收入者和穷人提供金融服务理由是明显的,在无抵押和担保的条件下,由于信息的约束,使金融机构无法观测和监督农民的行为,因而向他们提供贷款是有风险的[40]。周立(2005)指出,农村可用来抵押的物品主要是土地、房屋、劳动力以及农机具等,但银行和信用社不愿意接受这些抵押物,原因是在农村没有一个处理抵押物的市场,也很难建立这样一个市场(大部分这类商品涉及拥有者的生计和基本生存问题,处理这类商品会引发道义谴责),金融机构处理这些抵押物的执行成本太高,或者近乎不可执行[41]。杨兆廷,连漪(2006)指出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农户资信度评定缺乏统一标准,加之农民信用观念差,导致信用社惜贷现象严重。而且小额信贷运行成本高,风险保障机制缺位也制约了小额信贷的推广[42]。王翼宁、赵顺龙(2007)认为,造成农户融资困境的因素不仅仅是正规金融机构服务缺位,农户自身存在的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亦是导致农户陷入融资困境的关键原因之一[43]。许圣道,田霖(2008)则指出我国农村经济主体由于心理、习惯、风俗等自身主观方面的原因存在金融的自我排斥问题[44]。endprint

此外,国内许多学者对农户正规贷款可获得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其主要观点认为户主个体特征、家庭基本特征、家庭偿债能力和家庭经营土地面积、对正规金融机构借贷政策的认知程度等因素显著影响农户正规贷款的可获得性。

(四)国内关于农村金融增量改革问题的研究

为了缓解农户面临的融资约束,我国对农行、农信社等存量金融机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存量金融机构具有极强的外生性,很难适应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另外,存量金融机构改革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其多年形成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大中型企业轻小微企业和农户的行为惯性难以改变,导致了各种改革措施效果不明显。而增量改革往往能产生巨大的边际效应(姚耀军,2012),能够突破原有的行为惯性而另辟蹊径。国内诸多专家学者对此问题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王曙光,王丹莉(2008)认为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成功主要在于渐进扶持增量部分从而推进边际式变革,增量金融机构的发展推动了农村金融产权主体的多元化,改善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生态,使得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服务“三农”的能力有很大提升[45]。

我国农村金融增量改革的主要体现形式是成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国内学者关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研究主要有:黄文胜,陶建平(2009)认为破解农村金融边缘化,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突破口是创新农村金融机构,并从如何拓宽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准入的深度与广度等方面作了详细研究[46]。张皓(2010)通过利益博弈模型分析,指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产生源自农民的内在需求,能够很好地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47]。沈杰,马九杰(2010)认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减少贷款手续、创新贷款产品等方式总体上能够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供给,但是也存在服务对象“高端化”、资金规模约束、风险监管困难等问题[48]。洪正,王万峰,周轶海(2010)指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资本提供、监督、技术咨询和担保上存在优势,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设计有效的融资结构,改善农户融资条件[49]。马勇,陈雨露(2010)提出,作为“边际增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改革目标是真正从中国农村市场的内部去推动新兴金融元素的培育和增长,促进具有“内生性”特征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逐渐摆脱基于原有体制的“复制性增长”的惯性依赖[50]。梁静雅,王修华,杨刚(2012)通过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起类型、地区分布、注册资本、可持续经营状况等进行分析,发现新一轮农村金融增量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偏差原因在于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创新力度不足、监管部门之间政策措施不协调、政策目标与作为主发起行的商业银行利益长期不相容、监管制度设计存在缺陷等[51]。

三、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农户融资问题研究非常重视,并形成了丰富的关于农户融资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农户融资的作用有详细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农户通过融资活动获得生产和生活资金,有利于增加其收入来源,使其摆脱贫困和饥饿,有利于改善贫困农户生活质量和减少脆弱性,提高福利状况,最终扶持农业发展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对现阶段农户面临融资约束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金融抑制”,且金融体系呈现明显的“二元性”特征,使农户受到融资约束的现象相当普遍。三是对农户融资约束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主要包括道德风险造成的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完全,信息不对称导致信贷配给,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高交易成本与费用,农户自身的财富水平与财产收入水平所形成的有限责任约束,以及农户自身风险规避、认知偏差和需求压抑等。

这些研究为我们探讨缓解农户融资约束、解决农户融资难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及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我国农户融资需求的特点是什么,其融资需求满足情况如何,面临的融资约束现状如何,形成农户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农村金融存量改革为什么没有很好地缓解农户融资约束、解决农户融资难题,现行农村金融增量改革的背景又是什么,2006年以来我国出台了哪些系列关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规章制度、条例、暂行办法等,它们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行为有什么影响,目前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组织机构、金融产品、服务方式等服务农户的可行性和现实性如何,当前我国增量金融机构在缓解农户融资约束和农户融资难问题方面的效果如何,影响效果发挥的因素又有哪些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欠缺,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此外,针对农户面临融资约束,研究增量金融机构在为农户提供融资服务过程中与相关主体的博弈,探讨增量金融机构服务农户的体制、机制设计及技术创新,以及研究缓解农户融资约束的增量农村金融改革的宏观环境层面,包括农村信贷基础设施、与金融体制改革相配套的法律体系尤其是监管体系的完善,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 Wright,B.D.and Hewitt, J.A. Crop Insuranc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Food Security and Food Inventor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 Edited by peter Berck and David Bigman. Wallingford, UK:CAB International.ChaPter6,1993.

[2] Zeller Manfred, Manohar Shanna. Rural Finance and Poverty Alleviation[J].Food Policy Report, IFPRJ,1998.

[3] Shahidur R Khandker, Rashidur R Faruqee. The Impact of Farm Credit In Pakistan [R].The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1999.endprint

[4] Hans Dieter Seibel. Informal Finance: Origins, Evolutionary Trends and Donor Options[J].IFAD Rural finance working Paper series,2000.

[5] Magereete Robinson. The Microfinance Revolution: Sustainable Fi-nance for the Poor[R]. World Bank, 2001.

[6] Elizabeth Littlefield, Jonathan Morduch & Syed Hashemi. Is Micr-ofinance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Reach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J]. Focus ,2003(24).

[7] Sebstad, Jennefer and Gregory Chen. Overview of Studies on the Impact of Microenterprises[J].Credit,1996.

[8] Pischke, Adams, Donald. Rural Financial Marke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 Maryl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7.

[9] Joseph E. Stiglitz and Andrew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1(3):393-410.

[10] Carter, M. R. Equilibrium Credit Rationing of Small Farm Agri-cultur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88, 28(1): 83-103.

[11] Aghion, P. and Bolton, P.A. Theory of Trickle-down Growth and Development[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7,64(2):151-172.

[12] Conning, J. and Udry, C. Rural Financial Marke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Evenson[Z]. R. and Pingali, P. (eds.):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armers, Farm Production and Farm Markets,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2007.

[13] Keeton,W. Equilibrium Credit Rationing[M]. New York: Garland Press,1979.

[14] Von Pischke, J.D. Finance at the Frontier[Z]. World Bank, Economic Development Institute. Washington, D.C.,1991.

[15] Jonathan Morduch. The Microfinance promise[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9,37(4).

[16] Bennett. The Necessity and the Dangers of Combining Social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to Reach the Poor[R]. Paper presented at a conference on Financial Services and the Poor at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September 28-30, Washington, D.C. 1994.

[17] Richard Rosenberg. Microcredit Interest Rates[R]. CGAP Occ-asional Paper No. 1, August,1996.

[18] Evans & Jovanovic. An Estimated Model of Entrepreneurial Choice under Liquidity Constraint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 1989(97):808-827.

[19] Baydas, M., Meyers, R. and Aguilera- Alfred, 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in Formal Credit Markets: Reality or Rhetoric? [J].World Development, 1994, 22(7 ):1073- 1082.

[20] Petrick, M. A Micro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redit Rationing in the Polish Farm Sector. [J]. 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4,31(1):77-101.endprint

[21] Kon, Y. and Storey, D. J. A Theory of Discouraged Borrowers[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3(21):37-49.

[22] Boucher, S. Carter, R. M. and Guirkinger, C. Risk Rationing and Wealth Effects in Credit Markets: Theory and Implications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8, 90(2):409-423.

[23] 周脉伏,徐进前.信息成本、不完全契约与农村金融机构设置——从农户融资视角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4(5):38-43.

[24] 黄祖辉,刘西川,程恩江.中国农户的信贷需求:生产性抑或消费性——方法比较与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3):73-80.

[25] 朱守银,张照新,张海阳,汪承先.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和需求——以传统农区为例[J].管理世界,2003(3):88-95.

[26]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J].金融研究,2005(2):1-12.

[27] 王芳.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制度:一个理论框架[J].金融研究,2005(4):89-98.

[28] 郭梅亮.传统文化习俗下的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11(1):53-60.

[29] 霍学喜,屈小博.西部传统农业区域农户资金借贷需求与供给分析——对陕西渭北地区农户资金借贷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5(8):58-67.

[30] 李锐,李超.农户借贷行为和偏好的计量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8):4-14.

[31] 韩俊.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32] 马晓青,朱喜,史清华.农户融资渠道偏好顺序及其决定因素——来自五省农户调查的微观证据[J].社会科学战线,2010(4):72-80.

[33] 刘玲玲.清华经管学院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报告完结篇(2006-2010)[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4] 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35] 褚保金,卢亚娟,张龙耀.信贷配给下农户借贷的福利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6):51-61.

[36] 刘艳华,王家传.中国农村信贷配给效率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5):23-28.

[37] 张龙耀,江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中非价格信贷配给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1(7):98-113.

[38] 薛薇,谢家智.我国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比较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1(7):66-74.

[39] 顾宁,范振宇.农户信贷需求结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2(8):73-78.

[40] 陈军,曹远征.农村金融深化与发展评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1] 周立.张大妈与一万元农贷的故事[J].银行家,2005(7):15-18.

[42] 杨兆廷,连漪.农村小额贷款问题探析[J].农村金融研究,2006(2):43-44.

[43] 王翼宁,赵顺龙.外部性约束、认知偏差、行为偏差与农户贷款困境——来自716 户农户贷款调查问卷数据的实证检验[J].管理世界,2007(9):69-75.

[44] 许圣道,田霖.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研究[J].金融研究,2008(7):195-206.

[45] 王曙光,王丹莉.边际改革、制度创新与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构建(1978-2008)[J].财贸经济,2008(12):5-10.

[46] 黄文胜,陶建平.创新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破解农村金融“边缘化”[J].生产力研究,2009(4):28-30.

[47] 张皓.基于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诉求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研究[J].南方金融,2011(9):57-59.

[48] 沈杰,马九杰.农村金融新政对增加农村金融信贷供给的作用[J].现代经济探讨,2010(7):42-46.

[49] 洪正,王万峰,周轶海.道德风险、监督结构与农村融资机制设计[J].金融研究,2010(6):189-206.

[50] 马勇,陈雨露.作为“边际增量”的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几个基本问题[J].经济体制改革,2010(1):117-121.

[51] 梁静雅,王修华,杨刚.农村金融增量改革实施效果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3):22-28.

The Research Review and Prospect

on the Financing Constraint Problem of Farmers

Ye Huimin1,2,Li Mingxian1

(1. College of Economics,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China;

2.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ollege of Hunan Women,Changsha 410004,China)endprint

Abstract:In the rural area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it is a quite common phenomenon that the farmers face up with the financing constraints, which has become a key factor hindering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living standards upgrade of the farmers. Focusing on relevant aspects,such as,the functions of financing,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ing,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inancing constraints,the causes of financing constraints,the countermeasures of easing farmers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the reform of the rural financial incremental,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new the developments of both domestic and overseas studies on the financing constraints problem of farmer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e still need to conduct further studies on the financing characteristics,the situation of fulfillment level of the financing needs and status of financing constraints faced by farmers in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information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and on the effect of increment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s well as on easing difficulties which constraints the financing of farmers. It is also valuable to reveal what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ffect are.

Key words:financing characteristics; financing constraints; financial incremental reformendprint

猜你喜欢
融资约束
农户融资约束的后果分析
文化传媒企业并购对价与融资方式选择:融资约束、控制权转移与风险分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