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娟
“预习催生自信,自信繁衍成功”,杜郎口中学就一直坚持“不上没预习的课”这一理念,他们甚至专门开设了预习课程。因此,我们要把预习重视化、强制化、常规化、高效化,尤其对于低层次的学生。
一、在执行上需带有“强制性”
作为教师应该跟学生解释清楚导学案的作用,要求学生把它当教科书一样对待,而且上面的内容必须去看、去写、去记、去练,之后要有相应的检查,必要的话可以作为作业收上来,对没完成或完成不好的学生应该给予相应的处罚,如此才能保证全部的学生都有预习。而且,为了避免部分学生敷衍应付抄袭他人,在检查时可以多用口头的形式,如仁爱版七年级上册Unit5,Topic1,Section A 涉及到表示交通工具的词汇,我们大可以检查学生是否会读会听会写这些单词,确保每个同学都有去预习。
二、注意跟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直接模式。这个方法比较简单,就是在上课的时候,教师按部就班直接按照导学案的内容逐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看他们掌握了哪些,又有哪些是需要详细讲解的,对掌握的可以粗略讲或不讲,对没掌握的详细讲。此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能为课堂节省时间,也能对照学生的预习情况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有效性;缺点是比较枯燥无味,无法完全照顾到少数学生,如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能不大喜欢老师讲自己懂的内容,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又可能简单的都没学会,而且教师在询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时也会占用一些时间。
间接模式。这个方法比较复杂,而且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就是学生在课前先自己按照导学案的要求自主学习,再跟组员交流,然后组长把还没弄懂的地方跟其他小组交流(交流结果需在组内汇报),还是不懂的由科代表登记好在课前交给教师,教师上课时针对难点问题做详细具体的讲解,并结合练习和小测进行巩固,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此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为课堂节省很多时间,而且能很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抓住知识的要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学懂;缺点是对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很高,如学生不自觉学习,不跟组员交流(尤其是低层次班级的学生),则可能影响到教师对大家学习情况的判断。
间接+直接模式。学生课前按照导学案的要求自主学习,在上课的前段时间,就预习情况跟组员互相交流,然后各组长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学习交流成果,并提出疑难问题,然后全班集体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再针对这些问题做详细具体的讲解。此方法的优点是学生的学习交流活动在教师的掌控范围内,可以鞭策一些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对学习的问题反馈也比较及时,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缺点是学习交流占用了上课的较多时间。
三、导学案的设计
1. 基于“学情”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理论也很适合教学,每个班级都有不同的班风和学风,设计导学案就要具体分析自己班级的学情,然后找到适合学生的具体学法。要考虑学生能不能看懂,能不能操作,能不能学好,做到“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变化,随着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我认为学情性原则是最重要的原则,没考虑到这点,再好的学案都没多大意义。
2. 基于“问题”
导学案的重点在于“导学”,是一个用来引导、指导学生去预习的方向盘,而导学的根本途径在于问题,也就是教师要把学习内容转化为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课本性原则。设计的问题要能在课本上找到,或者是需要学生认真研读课本后才能解决的。这样做有几个好处:其一,看了课本就能找到答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其二,要认真研读课本后才能知道答案,让学生养成认真专研课本的好习惯。
梯度性原则。问题的设计要由易而难,做到层次化、梯次化、渐进化,这样学生学起来更有信心,而且也能激发他们一步一步解答问题的热情。试问,如果我们的导学案设计的问题能让学生玩游戏般一步一步过关,学生富有成就感,又何乐而不为呢?
3. 基于“导学”
导学案不能简单的设计成一份教案,不能设计成一份习题,更加不是对学生的检测,要体现导学的理念,突出“导”和“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方向、掌握学习方法。通过引导,使学生学有目的,学有路径,学有方向,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责任编辑 邱 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