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课堂讨论四得

2014-03-28 04:26黎平枝
师道·教研 2014年1期
关键词:周瑜教者小组讨论

黎平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生应当“学会合作”。由于学生的阅历、视野、方法等种种不足,在文献资料方面更需要相互补充,这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要求。小组讨论,正是这种合作学习的好形式,既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又可以培养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笔者在课堂中听课时,发现小组讨论热热闹闹的,但流于形式,没有达到教师预设的效果。那么,怎样组织小组讨论才能有实效呢?笔者认为,要把握好“四要”。

一、要讨论有价值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讨论的问题很多,但不能全都组织讨论,应抓住重点,选取有价值的东西进行讨论。

如《落花生》一课,议花生部分是重点,把这部分读懂,就能全文皆通。而议花生这部分,只要抓住“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和“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两句话,弄明“议”的原因及结果,再讨论“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如果引导学生从全文着眼,打破原来结构,将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讨论,就会达到理解疑难的目的。再如《挑山工》一课,可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再让他们读课文最后一段,抓住“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这句话,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我需要它”。抓住这个重点,对理解课文便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要创设融洽和谐的环境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用和蔼的态度和亲切的语言来启发、引导、点拨学生,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在发言中,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如“你真善于动脑筋”、“你真是与众不同啊”等;对一时语塞或说错的学生要加以鼓励,如“别急,你这么聪明,一定能想出来的”、“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很好,能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吗?”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又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和蔼可亲。

在组织讨论时,要创设一种和谐的情境。如教《草原》一课,教者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草原的美好风光,创设一个旅游环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再讨论:“作为一名导游,你如何给游客介绍草原呢?”可采用提问的形式,游客提问,导游讲解;也可由导游提问,游客共同研讨解答;回答不理想的,导游再补充。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讨论交流,会感到愉快,他们的潜能就会得到更好发挥,个性得到更大张扬,课堂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要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

讨论问题一般都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只有经过认真自学,充分思考,才能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再用语言表达出来。通过自学,学生才能自主地发现、探究、创造,培养主动探究的品质。

如教《草船借箭》,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组织讨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句话。这句话反映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嫉贤妒能”。学生在初步自学后,以为周瑜认为诸葛亮神机妙算,他比不上诸葛亮。这种理解是很肤浅的。应组织学生充分自学,最终认识到诸葛亮之所以神机妙算,是因为他“知天文,识地理,知已知彼,顾全大局”,而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所以他最后发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的慨叹。只有在学生充分自学后,讨论才能更有效,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解决问题的症结。

四、要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会评价

要提高讨论的质量,不仅老师要重视学生讨论的发言,及时加以引导,还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在思维中质疑,在释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的等待着。”有一位学生提出:“我对‘焦急而又耐心不理解,既是心情‘焦急,又怎么能是“耐心”,这不是前后矛盾吗?”教师表扬他,并引导小组讨论。经过阅读、思考、讨论、争辩之后,学生终于找到了答案:“焦急”是说老奶奶盼望早点看到总理的灵车;“耐心”是表现老奶奶一定要看到灵车的心情。

教《将相和》一课时,教者提出:“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纷纷发表见解,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说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顾全大局;有的说不喜欢秦王,因为他出尔反尔,仗势欺人;有的说喜欢廉颇,因为他战功显赫,知错能改;有的说不喜欢赵王的懦弱,但又喜欢他重视人才。这样,在评论与争辩中,激起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责任编辑 黄日暖endprint

猜你喜欢
周瑜教者小组讨论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
周瑜『折节容下』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