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思想及其研究

2014-03-28 21:17雷翔宇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生产力劳动者规律

雷翔宇

(西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生产力思想及其研究

雷翔宇

(西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就是经济发展.生产力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和基础性概念,并且生产力发展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因而,经济发展是人民、国家和政府的内在需求.本文从讨论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出发,以生产力构成和经济发展构成入手,以讨论生产力构成和经济发展构成的内在关系为手段,力图找到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生产力;经济发展;生产力构成;经济发展构成;经济增长

1 生产力与生产力构成

1.1 生产力

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有关生产力的定义,权威的和可思辩解释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力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本文作者对生产力定义的解读是:(1)生产力是人类的能力,归根结底生产力问题就是人的问题,人是生产力这一客观概念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根本的主体,而在具体实践中,也就是寓于个别规律之中,宏观生产力概念表现为劳动力,也就是人,这一核心要素,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寓于特殊规律之中,在具体的,特殊的历史阶段之中生产力具体则表现为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变动.(2)生产力的直接主体是社会,生产力并不是个人劳动能力的简单加总,而是经过社会整合的,与个体相对应的,整体而言的,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因而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生产力直接体现为具体某个社会在某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生活水平.(3)生产力是客观物质的能力,生产力是物质的、客观的和实践的,是社会存在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其物质性一方面体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遵循其内在规律,另一方面体现在生产力构成要素的物质性.(4)生产力的目标和内容,就是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改造自然并使自然适应社会,也就是说,其目标与内容同质,即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而这种物质生产实践,应该直接体现为人们的劳动能力和劳动过程,即生产物品与劳务(劳动和服务).

一方面,生产力是经济学概念.生产力是人类凭借和应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时发生的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其直接涵盖的领域,就是社会生产实践领域.为了解决人的需求和自然的供给之间的矛盾,人类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物质生产活动,就是有关生产力的活动,也就是有关经济行为的活动.另一方面,生产力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对应,成为构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概念,也成为唯物史观区别于唯心史观的重要区别,同时也成为人们正确认识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

1.2 生产力构成

社会生产力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1.2.1 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亦称劳动手段,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的总和.劳动资料处在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从纵向上看,伴随历史发展,劳动资料的构成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的变化,而具体时期的劳动资料甚至成为该时期的历史代表词,例如以青铜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奴隶社会就被称为青铜时代,而以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为主要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就被称为蒸汽动力时代.从横向上看,劳动资料的构成也呈现出复杂的特征,依据分工为标准,生产资料包括:(1)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工具系统,即“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2)发动这些生产工具进行生产的动力系统和能源系统.(3)为产品运输、储存和其他目的所必需的辅助性劳动资料,即“脉管系统”.(4)控制系统,意义在于使以上四种劳动资料效用最大化,控制系统具体为信息系统、监督系统等.

1.2.2 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就是劳动过程中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劳动对象是劳动活动的客体,也是生产力发展活动的客体.从纵向上看,劳动对象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整体是劳动对象,量的由少到多,并且由量变引起劳动对象的质变,例如,对牛奶的加工和分类,就经历这样一个历史性变化.从横向上看,劳动对象呈现多元化特征,但整体分为两类:(1)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例如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2)经过人类加工过的物体,即原材料,例如纸浆和沥青.

尽管劳动对象是被改造对象,但是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一般逻辑关系应该是,先有劳动对象,然后才有劳动工具.而在历史的、实践的生产劳动中,劳动者的对于劳动对象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并创造出新的劳动工具.而这一逻辑,其根本在于人的认识问题,也就是人的因素.

1.2.3 劳动者

劳动者就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即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劳动者就是人的因素.劳动者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必要要素,而且还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劳动者始终是生产过程中的设计者和控制者.离开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就失去了人属性和社会属性,并且劳动过程就会成为空谈,生产力就会成为失去灵魂的躯体.

2 经济发展及经济发展与生产力的关系

2.1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是一个宏观经济学概念,即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经济发展这一过程涵盖经济增长,并在具体时段表现为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全部.经济发展的内容包括三层含义:(1)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

但是经济发展具体体现在经济增长之中.根据保罗·萨缪尔森的定义,经济增长代表的是一国潜在的GDP或国民产出增加,也就是,当一国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时,就实现了一国的经济增长.并且经济增长的内容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生产率和社会生活水平.生产率就是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社会生活水平即是指在某一社会生产发展阶段中,居民用以满足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社会产品和劳务的消费程度.

根据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和保罗·萨缪尔森关于经济增还的观点:“经济增长涉及到长期潜在产出的增长.人均产出的增长是政府的重要目标,因为它关系到平均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因而生产力对于社会而言有着巨大的经济作用和社会存在作用,它决定着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巨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差别.

2.2 经济发展与生产力的关系

根据以上观点,我们可以推理出:(1)其一般逻辑关系应该表现为经济增长包含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包含于生产力发展.(2)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生产力规律的定位应该是一般规律和普遍规律,是社会存在的规律也是决定社会意识规律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定位应该是特殊规律,即在某些宏观环境和特殊社会条件下才能体现出来的规律.经济增长规律定位应该是个别规律,仅为某一社会或某一时期所独有的规律,而关于这三种规律的研究,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任务之一.(3)生产力发展是共相,经济发展是之于生产力发展的个相,而经济增长是之于经济发展的个相.(4)从经济结构上看,生产力发展由经济发展构成,经济发展由经济增长构成,但又各有区别,不是简单加总关系,是一种有正相关的集合关系.这具体体现在,经济发展并不会一定代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着眼于量的增长,而经济发展除了量的变化以外,还体现出结构的优化、经济质量的提高等方面;而经济的发展则会带来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发展本身就有质与质的区别.(5)生产力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生产力具体体现在各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之中.

3 经济发展构成

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视角去思考,在具体落实生产力的实践中,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五大要素:(1)人力资源;(2)自然资源;(3)物质资本;(4)科学技术;(5)制度因素.

第一,人力资源也称为人均人力资本,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也指劳动者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知识和技能.人力资源的优劣体现在两个方面:(1)劳动者数量,直接决定有效劳动者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是经济活力和潜在发展力的重要指标.(2)劳动者素质,直接决定经济发展的类型和极其价值的质量.

第二,自然资源也称为人均自然资源,是指在其原始状态下就有价值的货物,也指由自然界提供的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

第三,资本也称为人均物质资本,是指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和建筑存量(狭义资本).区别于其他要素,资本的重要特征是,它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

第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即科学与技术,同时科学技术也称为技术资本.根据科斯的产权理论,科学技术主要分为以下两类:公共知识和私人拥有的科学技术.

第五,制度因素也被称为制度资本或无形资本.制度因素就是社会各项基本制度的制度质量及其完善程度,其本质是生产关系.当制度因素作为生产关系而存在时,它就是被生产力所决定,当制度因素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发挥特定作用时,它本身就是生产力一部分.

〔1〕肖前,李秀林.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1-32,39-77,97-125,311-328.

〔2〕【美】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483-493,501-518.

〔3〕【美】N·格里高利·曼昆.微观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13-17.

F016;B032

A

1673-260X(2014)03-0079-02

猜你喜欢
生产力劳动者规律
劳动者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巧解规律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在云端
劳动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