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发声的误区及其纠正的训练方法

2014-03-28 18:14庄虹子
滁州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咬字腔体气息

庄虹子

歌唱发声的误区及其纠正的训练方法

庄虹子

声乐教学是一项集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于一体的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通过科学训练获得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歌唱器官的整体、有机协调能力。加强发声基础训练是声乐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声乐教学实践中遇到较为集中的发声误区,笔者进行了梳理,并提出纠正的训练方法。

歌唱发声;误区;纠正;训练

声乐课作为大学音乐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历来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以笔者所在的安徽省为例,安徽省普通高校音乐类招生的专业考试采用全省统考的方式,其中把“声乐”列为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绝大部分的考生在考前均进行了或长或短的声乐训练。但是,由于近年来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省内一些院校的主要招生计划是承担高校扩招的任务。有的考生并不喜爱音乐专业,也不具备应有的天赋,且文化课成绩较差。但为了能考上大学,转而来报考对文化课要求相对较低的音乐专业。另外,有些高考培训机构的声乐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低。这些情况造成了近年来省内音乐类考生的学习态度和实际演唱水平都不那么尽如人意。

声乐教学是一项集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于一体的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宏观上要求理解歌唱发声的科学原理,微观上又必须通过科学训练获得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歌唱器官的整体、有机协调能力。加强发声基础训练是声乐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发声方法的训练是一个长期、抽象、细致的学习过程,在进入大学以后,学生对发声方法理解的误差以及个别教师指导上的不准确,都是形成歌唱发声误区的原因。对于学生在声乐训练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发声方法的问题,有一些比较集中的表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开”不充分

歌唱中腔体的正确打开可以帮助喉头、气息稳定,共鸣饱满,从而使声音达到连贯、圆润、丰满的效果。人体参与共鸣的歌唱腔体包括鼻腔、口腔、喉腔、咽腔、气管、支气管和胸腔,每个腔体都具有一定的可变动性。从艺术歌唱的角度来讲,“打开”是在深入呼吸的基础上,按照正确的咬字吐字规律张开嘴巴,硬、软腭适度抬起,舌根、喉头下降并放松。后咽壁兴奋立起,同时鼻腔、咽腔、气管、胸腔放松与打开,从而形成一个开放式的歌唱气息通道,以获得最佳的共鸣效果。这种“打开”的前提是身体的自然与放松,各部分歌唱器官的肌肉富有弹性。对于“打开”的描述,沈湘教授这样说过:“有人说打开喉咙,我们说打开腔体,如果说打开喉咙,就会理解成只打开喉的局部;……,如果腔体真是打开的,呼吸也就深了,对了。”[1]31-32所以,歌唱中的“打开”绝不能片面理解为只是张开嘴巴。

就实际教学过程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于“打开”的理解有较大的局限性。他们过于强调嘴巴的张开,做法更多地是一味撑大口腔后部,而有的是极力张大前面的嘴唇,其他歌唱腔体却不打开。这样造成的结果一是口腔打开过大,造成喉咙关紧,脖子、下巴、嘴唇肌肉僵硬,影响了其他歌唱腔体的使用,阻碍了完整歌唱通道的建立;声音被闷在喉咙里,缺乏正确的声音位置和应有的共鸣泛音。二是口腔作为咬字吐字的重要器官,肌肉过僵造成在演唱时对于不同的母音不能找到其正确的共鸣位置,出现咬字吐字不清楚的现象。

找到正确打开方法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打哈欠是解决歌唱打开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几乎完成了歌唱打开的全部要求。也可以使用一些其他的动作(比如吓一跳、抽泣、打喷嚏的前半部分等)来帮助学生理解、感受整体打开的感觉。但是需提醒学生这一切动作的前提是身体的自然与放松,需适度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其次,要转移注意力,让学生在演唱时,多关注喉头位置的摆放、气息的流动下沉、面罩共鸣点、语言的准确性等问题。学生在努力达到这样几点要求的同时,自然就会放松喉部的力量,把声音输送到其它共鸣腔体里。同时,要提高对于自身身体动作的关注度与敏感度。

以上这些帮助打开的方法,做一次不难,难就难在如何在训练和演唱时不管遇到何种状况始终保持正确的打开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学生每一个音的发声状态,及时做出正确提醒,且每次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学生也要始终保持对自身动作的清醒认识,及时作出调整。时间长了,打哈欠变成一种自然与习惯性的歌唱状态,可以说就成功了。

二、气息支持“浅”和“僵”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良好的气息支持可以减轻声带的压力,保持声音的连贯性,获得良好的共鸣位置,使声音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戏剧张力。歌唱中气息的支持主要是通过控制横隔膜的扩张、收缩来完成的。歌唱时每一个音都要唱到气上,也就是气息通过打开的呼吸道、气管、肺部到达下降的横膈膜上,并保持这样的压力直到一个乐句的结束。歌唱中所谓气息支持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演唱时如何将气息尽可能保持在横膈膜上、不让气息尽快呼出去的过程。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它一个相反的力量,在呼气的时候尽量保持住吸气的状态;旋律往上走时气息有意识的更往下、往外扩张。

不同的音高、时值、强弱、情感对于气息压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演唱者要根据歌曲和乐句的需要准确作出调整,找到最适合这一句或者这个音的气息力度。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歌唱中的气息运动是建立在身体的自然与放松基础上,是在有稳定支点的前提下运动进行的,呼吸系统各器官富有弹性。

就教学中的普遍表现来看,学生对于气息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三点不足:一是有的学生由于口腔、喉咙、胸腔没有打开,呼吸较浅,气息没有到达应有的深度。横隔膜的力量使用不上,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影响了完整歌唱通道的建立。

二是在训练中有的学生气息下来了,但是,一首曲目从头到尾扩张的力度是一样的,没有做到气息的流动和转换,声音缺乏应有的连贯与圆润,削弱了应有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是有的学生过分强调气息的扩张,致使身体过于下压,造成脖子、后背的紧张,影响了歌唱姿态和横隔膜的弹性。

针对以上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吸气时应保持身体的自然状态,程度以不抬肩和胸部为标准。

二是在找到合适的气息支点后,注意气息的流动性。每一句的第一个音到最高音是一个流动的过程。第一个是起点,需唱在扩张的横膈膜上,最高音是终点,中间的每个音始终都要扩张着往终点流动,随着音的增高扩张力度越来越大。学生如果找不到气息在打开的腔体里流动的感觉,这时“叹气”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三是横隔膜的扩张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完成,身体的其他部位不要对其帮助,反之要更加自然与放松。

四是树立正确的歌唱气息观念。沈湘教授说过:“歌唱,总的来说是呼吸、共鸣、发声、吐字等协同运动的动作,……,大家想问题时要从整体考虑,因为这几个方面都有联系,我在说呼吸时,与共鸣、嗓音等都互相有关系,都是歌唱这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1]57唯气息论的观念是不利于获得良好声音的。

三、声音焦点不到位

所谓声音的位置,就是指歌唱时声音焦点往哪里集中,并保持在哪里的问题。无论是哪个声部的歌唱家都把获得充分的面罩共鸣作为目标。演唱者带有头腔共鸣的演唱,可以减轻声带的压力,使音色柔和而集中。也因为它的高频率,使演唱者的声音在不依靠任何扩音设备的前提下能够穿过庞大的乐队,送到每一位观众的耳朵里。面罩共鸣实际上是声音在鼻腔里获得充分的空间后产生共振而获得的,它的振动点应该是在眉心之间、鼻腔位置。获得它的前提是各个共鸣腔体的打开,以及深气息的支持。

从教学过程的表现来看,学生在声音位置的问题上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

1.由于听觉上的误差,有的学生误以为挤压喉部发出的喉音是应该具有的共鸣效果。这样不仅影响了正确头腔共鸣的获得,也使喉部的肌肉僵硬,妨碍了气息的流通和其他共鸣腔体的使用。鼻腔这个获得头腔共鸣的重要器官没有得到充分应用,造成对于一些闭口母音,如i母音和u母音唱不好,只能演唱a母音。

2.有的学生有头腔共鸣的概念,但是因为腔体打开的方法和气息运用的不正确,所以无法获得良好的共鸣效果。

3.有的学生找到了头腔共鸣,但始终无法保持,所以造成声音位置不统一,出现忽高忽低、忽前忽后的现象。

针对以上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培养正确的共鸣和听觉概念,在课堂上多做不同的共鸣效果的示范,要求学生多欣赏一些著名歌唱家的演唱录音,来树立正确的声音共鸣概念;加强共鸣发声原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共鸣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2.建立良好的歌唱通道、喉头稳定和气息支持,这些是获得头腔共鸣的前提。

3.采用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方法,比如哼鸣练习、i母音和u母音的练习来加强获得头腔共鸣的能力。

4.利用歌唱中使用语言的优势,要求学生把鼻腔想像成咬字、吐字的器官,每个字都要均匀的唱到鼻腔里,同时要求口腔、喉部放松,减少对于口腔的依赖性。

四、声音缺乏连贯性

声音的连贯、气息的支持、良好的共鸣是美声唱法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特点,声音的连贯线条感体现了对美声唱法的审美要求。歌唱中的连贯包括音和字的连贯,实际上是气息支持和共鸣腔体始终保持稳定的结果。对于声音的连贯性,有人做过这样的描述:歌唱时的每个字都好像是珍珠,而声音是一条丝线,要用这条丝线把各个珍珠串联起来。

对于声音的连贯性,学生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不足:

1.随着旋律的高低变化而破坏声音的连贯。特别是演唱高音时,易吊起喉头、浮起气息、伸长脖子,从而破坏了气息的走向和腔体的稳定,也就失去了声音的连贯性。

2.演唱中随着歌词的变化而随意改变发声位置和气息支点。咬字的动作用力过大、时间较长,严重破坏了整体歌唱状态,影响了声音的连贯性。

3.节奏的处理不够连贯,经常出现声音跟着打拍子的现象。

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有以下方法:

1.加强横膈膜控制音高、节奏变化的能力。要运用气息的流动和变化来调节音高、节奏的变化,这样不同的音高、节奏具有较为统一的支点,在保持身体放松的前提下,声音就会连贯了。

2.在歌唱中咬字指的是辅音的发声动作,吐字指的是元音的发声动作。在演唱时,咬字的速度要快,要找准字头发音时在口腔中阻挡气流所触及的部位,并注意力度的适中。要尽快自然地转到元音的动作中,并且在不同元音时最大努力保持各共鸣腔体的稳定打开,以及气息的支持。要求学生在咬字时找到一个统一的着力点,即鼻腔位置。感觉所有的字都是从鼻腔上的某一个固定的点发出去的,同时,要求下巴放松、喉头位置稳定。不同母音在转换时要做到快速、准确、干净,尽量减少空间的变化,这样就可以保证声音的连贯性。

五、学习观念和方法的误区

歌唱发声方法误区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树立正确的思维观念和学习方法是声乐学习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所遇到的发声问题表面看是在学习技巧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但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对声乐学习的观念和方法存在一定误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学习的持久性与阶段性意识

声乐的主要发声运动都在身体内部,看不见摸不着,状态的稳定是靠多年刻苦的练习建立起来的身体肌肉的正确歌唱记忆来完成的。美声唱法的要求和我们日常的发声状态具有一定的反面性。比如人在说话发声时气息是呼出去的,而演唱时则要求在呼气时要保持吸气的感觉来控制气息的压力,从而达到美化声音的效果。又比如,一些从未学习过声乐的人在唱高音时绝大部分都会伸长脖子、提高喉头、浮起气息。而我们在学习科学发声方法时却要求喉头下降、脖子放松、腔体打开、气息下沉。如果说把没有学习发声方法时的演唱比喻成用右手写字,那么学习科学发声方法的过程就是放弃右手、重新使用左手来写字的过程。试想一下,一个长期用右手做事的人改用左手做事,那么肯定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美声唱法的规范要求又使得学习的过程是非常细腻的,经常是一个问题刚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声乐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任何一个歌唱家,无论天赋再高,要想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练习、实践,才能做到对身体的控制游刃有余。

声乐家阿·达利沃在《歌唱者和歌曲》中谈到:“歌唱者的初学阶段往往是带有决定性的。醉心于短期速成的人是很愚蠢的。”[2]但是,目前大部分学生对于声乐学习的表现为急于求成,过于浮躁,急于演唱难度较大的作品,而不是做好声音的基础训练。这样做的结果造成了很多毛病的出现。而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容易放弃、退缩,缺少持之以恒的毅力,很难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

(二)忽略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歌唱的过程是一个传递作品内容和情感的过程,是演唱者使自己的演唱尽量做到声情并茂,使之和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给人们带来艺术享受的过程。著名捷克歌唱家亨利·费尔迪南·曼什坦说:“表情是歌唱的灵魂。因此只有当声音和表情同样地完美时,歌唱才可以被称为艺术。”[3]在歌唱中,技术技巧是手段,而能否达到最终的目的还需要对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分析,这就要求演唱者具备音乐理论知识、音乐鉴赏审美能力、较好的文化综合素质及艺术想象力。

现在很多学生只是注重声音技巧的训练,在演唱中把技术技巧与作品内容分割开来。对于作品的风格、时代背景、旋律规律、起承转合从不做研究、分析,认识肤浅。所以看似他们在演唱、吐字,但大脑缺乏对要表现的作品内容产生画面感,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唱什么。这样做造成他们在演唱时不能挖掘出作品深层的内涵,艺术形象的塑造不够鲜明,缺乏应有的艺术感染力。这种不走心的演唱,反而会出现音准、节奏不准确,歌词前后错位的现象。

(三)忽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声乐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授科学的发声理念,在建立正确发声状态过程中及时提醒,帮助学生发现自身问题,并及时找到正确道路。歌唱时的生理感觉主要来自自我体会,歌唱训练的过程就是不断自我研究、自我反省、常练常新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自我认识、自我修正的能力。也就是独立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时过分依赖教师,对于自身的关注度不够。学习歌曲不是从谱子上学习,而是跟着录音学习,忽略了很多谱面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提示。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只是课堂上的问题,课余时间很少去思考和关注自己的身体运动,久而久之,养成了很大的惰性,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差,自信心也越来越少。

总之,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系统、细腻、艰苦的过程,“差之毫厘”,有可能造成“谬之千里”的后果。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对于发声方法产生一定误区是正常和必然的。面对困难的时候,更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学生也应积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凭借智慧和执着向心中的艺术高峰迈进。

[1]李晋瑗,李晋玮编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2]自薛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3:3.

[3]U.K.那查连科编著.歌唱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68.

J616

A

1673-1794(2014)03-0125-04

庄虹子,滁州学院音乐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教学(安徽滁州239000)。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SK2012B349)

2014-03-06

李应青

猜你喜欢
咬字腔体气息
声乐歌唱语言与咬字的艺术处理探索
高铁复杂腔体铸造数值仿真及控制技术研究
高铁制动系统复杂腔体铸造成形数值模拟
自然的气息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春的气息”
橡胶挤出装置
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气”、“点”结合与咬字关系研究
春的气息
花朵穿上身 春日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