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富宏
《吕氏春秋·淫辞》中的歧义句及其类型
许富宏
《吕氏春秋·淫辞》篇中“荆柱国庄伯”一段文字中有六则歧义句,这些歧义句可分为因词的多义而产生歧义、因句法结构不固定而产生歧义、因语义模糊而产生歧义等三种类型。《淫辞》篇中的歧义句反映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名家已经注意运用语言的歧义来进行论辩,启发古汉语研究者要重视先秦名家的语言研究。
吕氏春秋;歧义句;名家
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自古就有。《吕氏春秋·淫辞》篇中有一段文字集中反映了先秦时期歧义问题。这里略作阐述,希望引起古代汉语研究者的注意。
《吕氏春秋·淫辞》篇有一段文字:
荆柱国庄伯令其父视日,曰①“在天”;视其奚如,曰“正圆”;视其时,曰②“当今”。令谒者驾,曰“无马”。令涓人取冠,曰③“进上”。问马齿,圉人曰“齿十二与牙三十”。
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历代注家均未得其要领,皆就字面解读,看不出吕不韦及其门客为何谴责其为“淫辞”。如“令涓人取冠,曰‘进上’”,孙诒让说“未详其义”[1],范耕研亦说“惟谒者、涓人两事,则诚难晓耳”[2]1200。这是学术界的一般看法。不过,也有学者试图对此作出解释。陈奇猷先生释云:“涓人系掌洁除之官,取犹治也。冠、干同音。涓人既系掌洁除之事,故庄伯令其‘取干’,意谓将湿处治之使干燥。涓人误取为‘索取’之取,又以‘干、冠’同音而误以为‘衣冠’之冠,遂以为庄伯令其取头上戴之冠,故以‘进上’对,言冠已戴在你的头上。盖古人只在睡时卸冠,平时冠皆着头上,故涓人云然。”[2]1202
陈先生的解释实乃勉强。他认为冠、干同音,庄伯令涓人“取干”,而涓人听错了,以为是令自己“取冠”。但是庄伯头上已经戴了冠,所以说“进上”。这种解释只是一种猜测。涓人是庄伯家“掌洁除之人”,这样一个整日生活在庄伯身边的人,偶然听错了主人的话,也有这种可能。但仔细体味,这种猜测与情理不通。陈先生说涓人误认为庄伯让自己去“取冠”,但涓人还说“进上”。这里的“进”,意即进献、奉上。说明涓人取了冠献给庄伯。这与庄伯头上已经戴冠前后矛盾。再从上下文看,庄伯问话与手下人的答语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如“日”与“在天”“正圆”“当今”皆有联系。“谒者”一例中的“驾”与“马”亦直接相关。圉人答马齿的数量也与问“马齿”有关。而将“取冠”释为“治干”,且“治干”与后文“进上”未看到彼此之间的直接联系。所以,陈先生将“取冠”解释为“取干”也与上文文意不符,故这种猜测的解释是不能圆通的。不过,他认为“冠、干同音”,涓人听错了庄伯的话,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口头语中因同音而造成的歧义问题。但是陈先生并未意识到语音歧义问题(只是听错了),且未就此深入下去以歧义现象来解释整段文字,留下了遗憾。但是,陈先生的解释却给我们以启发,即从歧义角度来理解这段话。其实,不仅“令涓人取冠”这一例有歧义现象,整段文字皆是歧义句,是先秦时期歧义句的集中表现。
从数量上看,这段文字涉及到了六则歧义句,即:
1.庄伯令其父视日,曰①“在天”。
2.(庄伯令其父)视其奚如,曰“正圆”。
3.(庄伯令其父)视其时,曰“当今”。
4.(庄伯)令谒者驾,曰“无马”。
5.(庄伯)令涓人取冠,曰③“进上”。
6.(庄伯)问马齿,圉人曰“齿十二与牙三十”。
上述六则歧义句,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因词的多义而产生的歧义
从语言学角度看,词大多是多义的。多义词用在书面语中,由于上下文的限制,一般不产生歧义。如果上下文不能使意义单一化,那就出现歧义了。而如果多义词出现在口头语中,则更容易因听者理解上的差异而产生歧义。这段文字中所举庄伯问其父、问马齿等事例皆属于口头语传播过程而产生的歧义。
第一例,庄伯“令其父视日,曰‘在天’”。“日”字有多义,此处可作两解:其一,时间,光阴;其二,太阳。庄伯“令其父视日”,意思是让其父看看太阳,然后回答他,时间是什么时候了。庄伯理解的“日”乃时间,而其父则理解成“太阳”,以为庄伯问他太阳在什么位置,故回答说“在天上”。此句因“日”字多义而产生了歧义。
第二例,“视其奚如,曰‘正圆’”。“如”也有多义,此处“如”字可作两解:其一,往、去。“奚如”意即:太阳到哪个地方去了?其二,似、像。“奚如”意谓像什么。庄伯的意思是:看看太阳到哪个地方了,言下之意还是问现在是什么时候了。庄伯之父的理解是:庄伯让我看看太阳像什么样子?故回答说:正是圆的。此句亦因为多义而产生了歧义。
第六例,“马齿”句亦由词的多义造成的歧义。“马齿”有两义:其一指马的年龄,其二指马有多少颗牙齿。庄伯问圉人的是马的年龄,而圉人理解的是庄伯问马有多少颗牙齿,故回答说“齿十二与牙三十”。
(二)由句法结构不固定而产生的歧义
第三例,“视其时,曰‘当今’”。其,指太阳。此句因句法结构不固定,可作两种理解:第一种,视/其时,此为动宾结构;第二种,视其/时,此为偏正结构。庄伯的意思是第一种,去看看太阳,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而其父理解的是第二种,看太阳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故说“当今”,意谓“正是现在”。“句法歧义常见于动宾与偏正的交叉”[3],这里是见于古汉语中的一例。
(三)因语义关系模糊而引起歧义
第四例,“令谒者驾,曰‘无马’”。此句是因庄伯之语语义关系模糊而引起歧义。由于谒者“系掌通报之官”[2]1202,本不驾车。所以“令谒者驾”的受事者不清。一般而言,庄伯令“驾”的受事者当为车夫。但这里“谒者”理解为庄伯是令自己。这里就出现了两义:第一义是庄伯命令谒者传令让车夫驾车,第二义是庄伯命令谒者驾车。庄伯的意思应是第一义,但是谒者的理解是第二义,以为庄伯是对自己下的驾车命令,所以回答说“无马”。
第五例,“令涓人取冠,曰‘进上’”。考虑到古人白天都是戴着冠的,故此处的“取”应为“取下”。“取冠”即从头上取下冠。但“令涓人取冠”属于兼语式,往往因语义关系模糊而引起歧义。此句可读成两种:第一种,读作“令涓人/取冠”,意即庄伯命涓人替自己取下头上的冠。第二种读作“令/涓人取冠”,意即庄伯命令涓人取下涓人头上的冠。庄伯的意思应是第一种,而涓人理解成第二种,结果把自己头上的冠取下,献给了庄伯。所以说:“进上”。说者与对答之人语义差距如此之大,理解如此误会,所以《吕氏春秋》才批这种对答为“淫辞”。
值得注意的是,本篇主要是针对名家诡辩术或答非所问的批评,这从反面证明名家的辩说已经涉及到语言中的歧义问题。这是古汉语研究中值得注意的一个研究方向。孙诒让、陈奇猷等没有能解释清楚这段文字,就是没有注意到从这个角度来进行解释。
[注释]
①“曰”字,原文与“日”乙倒,这里据陈昌齐说改。
②“曰”字原文作日,这里据陈昌齐说改。
③“曰”字原文脱,这里据孙诒让说补。
[1]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492.
[2]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张 斌.汉语语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9.
I222
A
1673-1794(2014)03-0006-02
许富宏,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古典文学研究(江苏南通226019)。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吕氏春秋》中的先秦史料辑校考订与编年(12YJC770062);南通大学教学研究课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结构分析教学法实践研究(2012B001)
2013-12-06
李应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