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基于社会责任视角谈“三位一体”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张燕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缺乏培育特色、教育手段落后等问题。通过分析研究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目标、社会资源,阐述调整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并基于社会责任视角提出“三位一体”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责任;三位一体;高职会计;人才培养
近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迅猛增长,市场上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据统计,对会计从业人员年需求量约增加40万。但企业一般都青睐有会计工作经验、实践能力较强的求职人员。另外,经济全球化、会计电算化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加看重实务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企业希望会计人员既能核算又能进行分析管理,既能胜任现在的工作又能胜任随经济环境变化的未来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才能使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07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对外发布了中国高校的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其中向社会承诺对学生应承担培育诚信职业人格和熟练职业技能兼具的人才,以及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的责任。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往往更注重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但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要重视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必须培养出有职业道德、职业判断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有社会意识的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才能满足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使学生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是高职院校应看到的责任之一,基于此,高职院校需调整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1]。
高职院校向社会输送的主要是技能型人才。但专业技能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要实现学生熟练掌握职业技能这一目标,学校在设置教学结构和内容时就必须熟悉社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相关要求,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才能适时适需地培养和传输会计专业人才。另外,要实现“零岗培”目标,高职院校除了依据社会要求设置好专业教学结构和内容,还要帮助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和通过初级会计职业资格考试,使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能直接进入社会所需要的会计岗位,获得社会的认可。
高职院校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主力军是会计专业一线教师,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培养水平,专业教师的教学方式有时就代表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专业教师与高职院校构成密切关系体。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以在岗在编的教师为主,专业教师应是“双师型”教师,既有教师职称也有专业技术职称,既懂得会计专业教学,也具备较高的会计实务能力,专业教师是高职院校培养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的宝贵资源。此外,高职院校也通过聘请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会计师事务所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会计专业人员来学校讲授会计实训、实务等工程,弥补在岗在编教师的不足。如何构建较强的专业教师队伍,如何利用、发挥好专业教师这一资源,是学校作为一个培养载体应重点考虑的内容。
高职院校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借助企业的力量,而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在培养员工、提高员工专业技能方面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在聘用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后,不应要求他们能立刻熟练操作本岗位工作,应给予就业学生一定的上岗培训和适应时间,给刚上岗的学生一个熟悉和适应的过程。因为学生在学校主要学习的是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虽然也适当开展了专业技能的实验实训,但现实的会计操作内容因行业的不同、企业具体情况的不同,和仿真实践内容有很多差异。这就需要企业的理解和帮助,要真正地接受毕业生,给他们一个成长的支撑,给予他们从事会计岗位工作的相关条件。如果用人单位对于接受的会计专业毕业生不满意,认为学校教学内容与实际会计工作有差异,也可以采取一定的途径和方式与相关院校沟通。相关企业是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时所涉及到的重要的社会关系,高职院校也应通过跟踪毕业生工作表现等方式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了解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实践技能的需求,了解哪些行业、哪些层次的单位需要高职会计毕业生。
(一)没有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特色
人才培养关键在课程设置。目前,高职院校在开设会计专业课程时既缺乏创新又不具备高职特色,存在教学内容滞后、主干课程内容重复、教师间缺乏交流、教学内容与实际会计工作岗位实务联系不足等情况,没有突出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特色。学生在学习时会感觉有些课程没必要开设,有些课程又开设的课时不够,有些课程有重复学习的内容,老师对同一问题的阐述会有所不同,对一些教学内容难以理解和接受,从而造成一定的怕学、厌学情绪。
(二)实践教学不足
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方面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会计专业公共基础课科目仍较多,又安排了较多的专业主干课程,要保证理论教学课时,所以只有压缩实践教学课时,造成学生实践机会少,不利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再加上有些教师自身实践技能水平有限,会计实务经验不足,不能正确有效地指导学生实践。
(三)会计教育手段相对落后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形式主要还是以教科书为依据,以教师讲授为主,传授理论知识多于实践指导,不太重视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学生对会计的相关政策认识不足。加上教学的硬件条件不足,实训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滞后,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单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不多等,造成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四)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时对会计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没有强调国家有关政策与法律的重要性影响,不能深入了解对会计信息的失真的影响,易造成社会责任感不强,不能正确理解相关利益体间的关系。学生只注重职业技能的掌握,不知道会计职业道德究竟是什么?不清楚如果违反会计职业道德,发生会计违法事件,对社会、对企业、对个人造成的影响是什么?不了解会计职业犯罪的内容有哪些?因此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会计职业道德,在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时不能及时养成自爱自律的职业品德。
(一)深入研究高职培育目标,激发教师培育责任动机
高职培育应有高职特点,不同于本科,不同于中职。高职院校培育出来的专业人才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能解决实际问题。高职院校培育的专业人才应是具有较强职业性特点的复合型人才,其应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计人才属于管理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培养出优秀的会计技术和技能型人才,需要注重激发教师培育学生的责任动机和潜能。院校可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会计专业教师们成为学高、德高、技高的培育人才,促使会计专业教师们认识到会计专业人才培育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们改革封闭式教学的现状,发展开放式教学,共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有综合能力的现代技术应用型会计人才[2]。
(二)给专业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教师起到关键性作用。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教师,没有教学条件也是不行的。从校内的实践教学的配套设施来讲,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应有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室、ERP实训室、校内外企业实践基地等。但有些高职院校的手工模拟实训室的配置都不能到位,会计电算化室的硬件及软件配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造成教学效果不好,也影响了学生的考证成绩和未来从事电算化操作技能的掌握。所以,高职院校应在教学条件这块加大投入。
(三)做好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设计,加强“双证”培育
会计专业的教学效果的检测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同时进行。对学生除正常的学期考试、作业完成、实践操作、毕业实习、考证、参加各级比赛等可作为考核内容外,教师的教案、课堂组织、作业批改、实训指导、组织比赛、体系教材的开发等内容可同时进行考核。将两大项考核内容组合起来分析教学效果应更为全面。通过做好这两项考核设计,加强会计专业的“双证”培育,保证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实务操作,为学生很快能适应岗位需求,被用人单位接受创造优先条件。
(四)做好与企业的沟通,激发企业主动与高职院校联系的动力
企业需要会计人员时,往往会选择人才招聘会、财务中介等途径,不会首先考虑高职院校。一方面企业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不清楚;另一方面对学校的培养内容不清楚。但通过社会调查,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采取以上途径时,并不一定能很快找到满意的人员。当社会有招聘会时,高职院校可派有关人员前去调查和宣传,逐步让企业改变对刚毕业的学生不能上岗的看法。前去的有关人员可以展示会计专业在校生在校期间的相关学习内容;展示学生所获的职业资格证书及资格考试合格证书;展示学生在学校专业技能比赛、省专业技能比赛、甚至国家专业技能比赛的获奖情况;介绍学生的实习情况及在财务公司兼职等情况,让企业了解高职会计专业在校生的所学所做,让企业主动来咨询,甚至来测试学生的能力。校企间的沟通,可以为高职院校制订更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积累资料。激发企业主动与高职院校联系的积极性,发挥企业承担社会培养责任的作用,促进企业重视学校,学校服务企业的良性循环。
(五)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收集及市场调查
很多高职院校可以面向全国招生,但大部分生源还是来自省内。这些学生毕业后有很多是返回家乡就业或就近就业。已毕业的这些学生,不论是否从事本专业工作,都会对原就读院校产生一定的宣传作用。有好的评价,也有不好评价。学生就业的单位对学生也会有一定的评价。高职院校应注意收集这些信息,可以采取调查法、电话咨询法、走访法等获取。获取这些信息后,进行整理汇总,从而了解到用人单位认为就业生在哪些方面欠缺?建议学校在哪些方面加强更进?同时作好周边及更大范围的市场调查,了解社会上各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包括需求层次、数量、行业类型等,为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提供资料。
(六)挖掘校内外资源,提高各资源使用效能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基地,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并充当连接内外的桥梁。
1.会计专业教师是高职院校宝贵的软件资源,特别是“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师,他们既具有理论高度,也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院校应给予较好的硬件条件以发挥这些专职教师的积极性,同时挖掘他们的衍生资源。比如有些会计专业教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银行、财务公司有一定的联系,院校可通过教师搭建一条联系路径,丰富社会信息,扩展实训基地。
2.对于原来有一定联系的企业,要主动联系,巩固关系。定期聘请企业的专业人士来校作培训,实现在校做好学生的岗前培训,同时寻找企业是否对会计人才有订单需求。
3.收集企业在现实中对会计岗位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标准,以此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对已毕业的学生定期做好调查,汇总信息,关注毕业生的发展,为调整专业培养方案积累资料。
综上所述,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作为培育会计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培育会计专业人才中存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课程设置等方面的问题。高职院校应根据国家规定的职业人才素质培养标准和社会需求,明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时调整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有效利用各类资源,解决培育会计专业人才中存在的问题,发掘整合企业和教师的力量,才能培育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
[1]毛维筠.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现状与改革的建议[J].高教论坛,2009(2):106-112.
[2]周剑锋.浅谈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科技风,2011(8):175.
[3]刘 吴.论高等学校的社会责任[J].中国集体经济,2010(2)189-191.
[4]丁佟倩.基于关键能力培养的会计专业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8(20)18-19.
[5]马 慧.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框架的构建[J].会计之友,2012(9)116-118.
G710
A
1673-1794(2014)03-0099-03
张燕,铜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会计学硕士,研究方向:会计与会计信息化(安徽铜陵244061)。
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课题:社会责任视角下“三位一体”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2012jyxm684);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省级会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1404)
2014-03-17
刘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