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明
(重庆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重庆 401331)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孔子以诗、书、礼、乐教,盖弟子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1]他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崇高的教育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意义的教育思想,这些思想在现时代对教师的发展仍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
孔子是好学的典范,他以“圣人”的形象而备受世人的敬仰和爱戴,他从未认为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告诫学生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2]人性本相近,但经过后天教育、学习就相差甚远了。基于这种认识,孔子特别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3]。同时,孔子也表述了其学习的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4]活到老,学到老,矢志不渝,以至于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5]说这话时,他已年逾古稀,可他还记挂着:“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6]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年龄阶段的限制。可以说孔子是最早提出“终身学习”这一思想的人。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社会对这个职业的要求甚高。如今,生活在知识爆炸时代的教师,对他们的知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的时候,更要树立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求知精神,始终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孔子对知识抱有强烈的求知欲,并以勤奋好学而为人称道,他主张“学无常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他曾“问礼于老聃”,“问官于郯”,“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他不仅向有知识的人学习,同时也虚心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对于新时代的教师,在对知识的求索过程中,要学习孔子的善于寻找和捕捉身边的学习资源。凡是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有独到见解和特长的人,都可以作为自己的老师。只有保持这样的学而不厌、不耻下问、学无常师的精神,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具有知识素养的当代教师。
孔子常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8]在对待知识方面,孔子主张教师要用诚实的态度,正确审视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诚实面对学生的发问。“实事求是”是孔子自始至终都坚持的一种教学态度,《论语》的许多篇章都可以折射出孔子严谨求实的治学作风。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必然会引发对知识的多种思考和提问。教师在面对学生提问时,要做到实事求是、毫无掩饰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对于不知道的或者不确定的事物和道理,主动承认自己知识的不足而不向学生胡言乱语。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教师的诚信形象,更能获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教师承载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所以教师应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典范。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9]。自古以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获得感化的来源,教师唯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用自己的行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并通过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展示出来,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10]
爱护学生,是对教师的又一重要要求。孔子认为,要教育学生,首先必须热爱学生,呵护学生的身心发展。爱护学生是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感情基础。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悔乎?”[11]这里所说的爱,也包括了孔子对后进者的爱。在现时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爱护学生的观念。教师只有出于对每一个学生的真诚爱护,既对学生未来带有美好发展的“衷心”之爱,才是真正的爱。当然,在关爱学生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孔子向来给弟子的印象是温而严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尽管爱他的学生,但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从不迁就。当宰予“昼寝”,孔子便骂他道:“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杇”。[12]孔子对学生的温而严厉,也给了当代教师这样的启示: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都呈现出一定的可塑性,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及时关注,及时矫正不当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
孔子对自己学生的优长与缺点,非常清楚。他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13]孔子对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评价,让他们对自己的品质和德行的不足之处加以认识和纠正。当代教师在与学生的密切接触和交流中,也应做到对学生作出深刻的贴切的了解与评价,预测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帮助学生找寻正确的人生道路。孔子认为“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之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14]孔子对人一生中的不同发展阶段做出仔细分析,根据每个不同的阶段提出忠告和教育,使其符合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性特征。同时,孔子根据学生的不同资质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子路和冉有问过他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而给冉有的回答是“行之”,当公西华问孔子为什么对同一问题而给出不同的回答时,孔子的理由是,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要加以抑制。好学的颜渊总是得到夫子的表扬多于批评,“贤哉回也”[15],然而对于性情冲动的子路,则批评多于表扬。正是由于孔子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他的学生成就各不相同。当代教师在主张因材施教时,就可以学习孔子的处理技巧,对于性格冲动的人稍稍抑制他,怯懦的人就试着去鼓励他,针对学生的不同品性,寻找适宜的教育方法。
孔子的弟子颜渊曾叹息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16]循循善诱也成为今日为人师者所遵循的一个原则。这就要求教师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生要一步一步的引导其渐进。《学记》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17]即引导学生,不要牵着学生走,策励学生,不要推着学生走,启发学生,不能代替他们做结论。当代教师始终要坚持把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客体和主动学习的主体,而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教育学生,抓住关键时机进行启发。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有次序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探寻知识,并由学生亲自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举一能反三、触类而能旁通。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18]他见水说水,见山说山,用山水的特色启发诱导,向学生讲述“智”和“仁”,形象生动,贴近现实生活,也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现时代的教学中,教学设备越来越完善,教师也倾向于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而很少从生活的视角理解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趋向直观的过程中,教学的生活现实性也在慢慢丧失。教学内容源于生活,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要善于紧密联系生活实情实景,给学生以亲临现场的教学感受,提高教学的现实效果。
综上所述,“求真、向善、务实”是师德的灵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追求怎样的教师综合素质,“求真、向善、务实”是最好的解答。当代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体会孔子教师素质观的精髓,在孔子教育思想的引领下,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6]司马迁.史记[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87-88.
[2][3][4][5][7][8][9][11][12][13][14][15][16][18]孔丘.论语[M].北京:万卷出版公司,2010.
[10]赵国权.试论孔子的教师职业素质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1998,(6).
[17]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