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青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12)
职教集团是国家为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联合社会各行各业和职业学校组成多法人的职业教育联合体。职教集团最大的优势是资源共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人力资源的共享。职教集团通常是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学校从企业中聘请与专业对口的兼职教师,学校的专职教师也可以到企业学习并参与技术项目的合作,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也为企业做出一定的贡献。第二,物力资源的共享。实验设备和实训场地是大部分中高职院校发展的一大难题。目前部分职业院校里的实验设备与企业的操作设备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培养出的学生不能胜任企业的工作。职教集团内各兄弟院校可共享实验设备和实训场地,或者有偿使用企业更换的实训设备,不仅能节约部分资金,还能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第三,财力资源的共享。职业教育经费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政府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较少,仅依靠学生学费作为教育经费是远远不够的。资金的短缺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财力资源方面,政府需要加大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第四,信息资源的共享。目前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不够深入,职业院校主要通过行业关系或者政府力量主动与企业进行一些浅层次的合作,比如企业提供部分实训实习资源或专业岗位。企业并未对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技术研发和学生职业规划等多方位多层次方面进行合作。这样学校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方位把握不准,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同样学生在校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导致学习缺乏激情和兴趣。职教集团中的企业和学校可以建立一条畅通的信息渠道,共同探讨当前和未来企业的岗位和技术需求,及时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并为学生制定合适的职业规划。
然而根据调查发现,职教集团内校企合作深度面临多种障碍。主要原因如下:(1)政策缺陷。缺乏国家和政府出台的支持政策,职教集团本身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这导致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从而限制办学自主权和资金的运转。(2)观念缺陷。企业对校企合作不给予重视,大部分企业认为加入到校企合作中增加其管理成本且影响正常的生产秩序,得不偿失。(3)能力缺陷。职业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不能适应企业的生产和社会的需求。面对以上困境,职教集团必须在政府的指引下重新构建职业院校与企业校企合作机制,在集团中设立理事会统一协调各单位的权利,其最终目的是根据当前产业升级和调整合理设置专业和确定人才需求的规模与数量,再根据岗位群所需求的能力、知识、素质等方面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从而确定开设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国的职业教育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中职和高职同为职业教育行业,具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中职教育在智力水平上等同于普通的高中教育。中职院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2~4年,通常为各地区的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等。但中职又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其目的是培养技术性以适合当地生产建设的一线人才。高职是在注重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知识应用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技能训练,其培养的责任和任务更加艰巨。高职院校主要招收中职生和普通高中生,生源能力的不均衡使得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式更为复杂。考虑到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是中职教育的发展,中职毕业生通过综合技能测试和文化课的考试升入到高职对口的专业所进行学习的内容必然是深层次的,这就要求中高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相互对接,从而可避免教师和教学设备的浪费和求学时金钱和时间的浪费,并为职业教育较好发展奠定基础。招生考试制度的对接是中高职对接的突破口,而培养目标对接是前提条件,专业建设对接是基础,课程对接是核心和落脚点。故研究职教集团下的中高职课程对接问题对中高职教育的发展和企业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主要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在职教集团模式下探讨中高职课程对接问题。
我国中高职职业教育的对接模式有三种:高职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对接模式、以“3+2”为代表的中高职对接模式和中高职五年一贯制模式。高职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对接模式是指国家有计划的从中职学校毕业生中招收高职学校学生的专项措施。中等职业院校的应、往届毕业生通过语、数、英三门文化课和专业课的考试来升入高等职业学院继续学习。每年通过此途径进入高职的中职学生仅占当年中职学校毕业生的5%。高职对口招生模式为中职生提供一条继续升学的途径,但是招收的中职毕业生与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基础不同,一旦混合编班就会给高职教学和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以“3+2”为代表的中高职对接模式主要针对中职和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学生在中职完成三年的课程后,免去高考而通过高职院校组织的入学考试直接升入对口的专业中。此种对接模式中合作办学的两所院校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设置不同的课程,充分利用两所院校的教学资源。但是中高职院校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高职院校在前三年里管理参与度不高,使得对接产生脱节,很难按照计划达到培养目标。中高职五年一贯制对接模式以培养高职人才为目标,前三年按照中职管理,后两年按照高职管理,学生在五年学业期满且考试合格者可获得高职学校毕业证书。此种模式的优势是能够统筹设计五年的课程体系,避免学生学习内容出现脱节或重复。但是培养的周期较长且缺少竞争,学生容易产生懒惰心里和对学习缺乏激情。此外,部分热门专业在五年后的供需发生变化,培养出的学生就业也出现问题。
中职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从事电气控制设备或供用电设备的生产、调试、安装和维护的中等技能人才。可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或提高学生的升学率,部分中职院校将前者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专业技能,以就业为教学计划而忽略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的培养。中职毕业生的理论功底不足,就将会失去继续学习的机会。后者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对口升学,就以考试内容和范围为教学计划而忽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中职毕业生缺乏实操能力,就将失去就业的机会。此外,部分中职院校为拔高培养目标,将高职教学内容和教材纳入到中职教学,使得中高职培养目标交叉。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的不确定,给中高职课程对接增加一定的难度。
通过仔细对比和分析中高职阶段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授课教学,可发现中高职课程设置和内容的重复率较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专业课程科目开设的重复。比如电工技能、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和单片机等课程,中高职阶段都涉及到,只不过高职开设此类课程的课时较多。(2)知识点和技能点的重复。例如:电子装配实习、初级维修电工实习等在中高职教学中都出现。此外,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也存在重复。中职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三年后可取得维修电工中级证,而高职专业毕业要求获得中级证书即可。中高职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重复,不仅影响到在高职学习的中职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对高职教育的发展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
文化基础课是中高职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中职院校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升入高职的中职生源本身自学能力较差,觉得高职文化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太难就选择放弃。面对后期所学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更是缺乏信心。学习上的挫败感最终使得他们放弃对专业实践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理解,从而影响到职业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职教集团中各个成员的法律属性定位不同,职业院校属于事业法人而企业属于企业法人,故职教集团无法以法人的身份履行责任和享有权利,各成员之间出现“集而不团”和“各自为政”的状态。政府应针对职教集团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给予配套的政策和支持。例如校企合作过程企业的合作积极性较低,政府可对加入职教集团的企业给予财税优惠政策,从而激发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中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存在两种主流的对接模式:中高职“3+2”分段培养模式和五年一贯制高职模式。前者注重职业操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后者采用五年一贯制统筹设置课程,避免中高职课程对接出现断层和重复现象,培养高水平、高技能人才。职教集团可根据各成员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对接模式或者创造新的对接模式。职教集团应融合主体的中等职业学校、主导的高职院校和顶岗实习的企业三者为一体,搭建不同层次学校、行业和企业的合作平台。
中职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掌握“经验技能”的一线生产、服务、管理和技术的中等人才。而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兼顾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熟练地使用常见电器、电机、PLC和变频器等电气设备,可从事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控制设备的装配、维护、调试和检修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即高职旨在培养掌握“策略技能”。高职和中职是同一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中高职电气自动化培养目标的对接是培养中高职贯通一体化的人才。
职教集团下的中高职院校应以企业需求人才为导向,共同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中职院校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性的基础技能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夯实其基础理论知识。要求中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只需达到高中毕业水平和中级维修电工技能水平即可。而学生在高职阶段则以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和高级技能实训为主,主要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掌握核心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要求学生在高职阶段获得高级微型电工证或者三级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稳步发展“3+2”模式,并逐步扩大五年一贯制模式。因五年培养周期较长,为应对学生学习的厌倦和企业需求的变化,将五年一贯制实行“三二分段”。前三年学生在中职学习,后两年通过考核进入职教集团内的高职院校学习,从而实现学制和升学的全面对接。
职教集团下中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对接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而确定。
公共基础课程仅在中职阶段开设,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和物理在中职的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设,高等数学和大学应用英语在中职的第五和第六学期开设,且由高职教师来负责讲授。
专业基础课在中职阶段主要包括电工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而工厂供电技术、电机基础和制图基础在高职的第一学期开设。这样安排课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避免了课程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专业基础课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核心课程打下基础。
专业核心课程全部安排在高职第二至第四学期,主要包括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PLC与电气控制技术、变频调速技术应用、传感器应用技术、触摸屏应用和WinCC上位机监控应用技术。专业核心课程除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外,还安排一周综合实训,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相关设计任务。锻炼其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做准备。
专业的实践课程在中职阶段主要开设计算机基础、电工基本技能训练、电子装配实训、中级维修电工实训等课程,以便完成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的考证。高职阶段的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完成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电气CAD、高级维修电工实训、电工仪器仪表装配与维修和可编程控制程序设计师,以便完成高级维修电工、高级电工仪器仪表装配和三级可编程控制程序设计师的考证。顶岗实习过程是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发展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