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燕 糜红缨 杨玲林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路径选择
——以常州“三宝”为例
姜 燕 糜红缨 杨玲林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是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独立性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精神源泉。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生产方式的变革导致生存环境逐步瓦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不够等一系列困境。只有通过转变保护观念,多元化传承与创新,才能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实现社会经济与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 常州三宝; 困境; 路径选择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民族文化独立性的重要标志,是民族灵魂的精髓。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的伟大创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精神源泉。2004年8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成为我国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成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目标之一。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认知。2003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并于2006年4月生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这一概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括如工具、实物、工艺品等有形物质文化,也包括如文化场所、自然生态情境等无形非物质文化[1]。温家宝曾在2007年6月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时说过,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结合在一起,物质性就是文象,非物质性就是文脉。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魂。文化文化,文而化之,化而文之,两者要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物质与非物质间的关系。
2) 常州三宝的非遗属性与特征分析。常州梳篦、留青竹刻以及乱针绣等是常州当地难能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俗称“常州三宝”。其中常州梳篦、留青竹刻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乱针绣由于从创立至今未满100年,暂屈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对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常州三宝”均属于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常州梳篦由天然材料制成,一把看似简单的梳蓖需要28道工序72个步骤才能完成,经常使用梳篦梳头,有醒脑,明目,聪耳,治疗失眠,缓解头痛之保健功效,是昔日宫廷御用之物。留青竹刻,是将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全留、微留、不留、多留或少留竹上图纹以外的竹青,这留多留少的功夫,全在师傅自己的把握,最后作品的层次、明暗、浓淡就依靠竹刻和留青来体现,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珍藏价值。乱针绣,别名“正则绣”、“锦纹绣”,既继承了中国手工刺绣的精华,又吸收了西方油画艺术之所长,典型特征是“远观是画,近看是绣”,其针法活泼、色彩丰富、线条流畅、层次感强、风格独特,似照、似画、更是绣,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名绣,乱针绣作品有着极高的观赏艺术和收藏价值。“常州三宝”作为常州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重新发现了它们的价值,但也面临着一系列保护与传承的实际困难。
1) 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曾指出:风靡全球的商业性强势流行文化,正在猛烈地冲击世界各民族,也包括我们民族的文化。在这种全球化的飓风中,首当其冲处于消解过程的就是传统的民间文化[2]。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随着西方现代文化的大量涌入,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模式呈现多元化倾向,在东西方文化冲击、碰撞的背景下,人们对待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当初的崇尚和依赖,变成了可有可无,导致世代承袭的非遗项目遭受价值观变迁、保护不力、延续空间狭小、继承者骤减的多重压力,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导致意识形态的重要变化,是非遗项目面临的最大困境。
2) 生产方式的变革导致非遗项目生存环境逐步瓦解。产生于农耕生产方式背景下的非遗项目,其所包含的物质内容、审美追求、文化习俗和精神信仰等都是农耕生产方式特质的表现。随着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普及以及城市化的扩张,农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被现代生产模式所取代,农耕生产方式的许多文化形态日渐削弱。现代化背景下,农耕生产方式将逐步走向衰亡,非遗项目赖以生存的农耕时代环境逐步瓦解,非遗项目产生存环境渐趋消亡。由此可见,我国由于传统生产方式的变更、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产生于农耕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去生存空间、无人为继的困境,其产生与传承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多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相悖,这也是非遗传承保护中的最大困难所在。
3)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不够。自2004年8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成为我国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历经9年,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非遗研究工作开展时间不长,许多人依然用文化学、民俗学、宗教学等理论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导致我国非遗研究主要借鉴和照搬国外经验,没有形成本土化的非遗理论研究体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权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职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等,均没有达成共识。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不够,导致人们在面对现代生产方式的变化导致非遗生存环境逐步瓦解,现代生活方式对非遗的侵袭以及所带来的一系列灾害性破坏与建设性破坏时,往往显得手足无措。因此,由于研究不够而不能充分开发和利用非遗所蕴含的价值非凡的文化资源,不能让非遗的独特民族性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4) 缺乏系统性保护。地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性之一。古人云“橘逾淮而北为枳,此地气然也”。任何一种非遗项目的产生与传承,都与地域环境密切相关,都是区域民众生活的需求和外在表现,都有特定的地域文化渊源,体现出一个地域的文化特质和价值。因此,它只能在特定的地域自然环境以及相对应的人文环境下传承发展。因此,对非遗项目进行保护时,必须连同其产生与传承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等无形非物质文化一并加以系统性保护,而不能把非遗的物质化与非物质化拆分开,否则会破坏非遗文化固有的整体风貌和遗产的系统性价值,使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难以为继,也使其价值大打折扣。
1) 转变保护观念。文化是资源,也是资本。非遗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资本的特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因此,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应是最基本的要求。我国非遗项目保护的工作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也就是说非遗项目的保护必须在政府主导下进行。但目前我国在非遗保护中,政府主导基本上就是政府承包,政府制定保护政策和规则,政府自己执行。这种政府主导,容易造成政府操控一切,某些地方在拆迁过程中大肆破坏非遗项目的案例,说明非遗项目保护只靠政府行不通,政府会在功利思想操纵下,在大拆大建中毁非遗,造政绩。因此在非遗保护过程中,应积极吸纳社会力量的加入,构成政府、传承人、机构、专家、民众等多元共同参与的理性构架,政府只要把握方向与宏观调控,微观的放手给社会组织和个人,打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非遗文化环境。
2) 保护传承主体。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曾这样评价非遗传承人:中华大地的民间文化就凭仗着千千万万、无以计数的传承人的传衍。如果其中一条线索断了,一种文化随即消失;如果他们大批的中断,就会大批的消亡。传承人所传承的不仅是智慧、技艺和审美,更重要的是一代代先人们的生命情感,这是一种因生命相传的文化,它的意义是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替代的[3]。可以说,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就是非遗项目保护的首要任务。只有传承人的存在,传承活动才能得以开展,非遗项目才能在历史演进的复杂环境中得到保存和发展。
3) 在职业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非遗传承家族或传承人较少,加上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对它的冲击,单靠一个家族或几个传承人把非遗项目在现代社会保存和发展下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不少有识之士提倡要通过职业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联,其主要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职业教育与非遗的结合与合作,既能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受众,有利于非遗的保存和发展;也有利于拓宽职业教育的发展途径和生存空间;同时也有利于打造富于地域特色的产业文化和产业链,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如常州省级非遗项目“乱针绣”,在政府推动下,常州科教城把此项目作为常州科教城区所有高职生的公共选修课进行推广;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与乱针绣传承人双方达成协议,在产品设计等专业开设乱针绣必修课程,传承人定期来学校开班授课,优秀学生毕业后进入传承人家族工作室。与此同时,学校与传承人还就传承人来学校开设“乱针绣大师工作室”、探索“乱针绣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途径等问题进行多次协商,达成了以大师工作室项目为载体,校企共同合作指导毕业生毕业设计作品等相关协议。这种在职业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作办学,既有利于“乱针绣”的保存、发展和壮大,也是高职院校发展壮大办学的有效途径。
4) 用创新推动其价值的实现。“常州三宝”作为手工艺技能类型的非遗项目,其中常州梳篦具有较高生活实用价值,留青竹刻和乱针绣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在未来较长一个时期内传承下去应该不成问题。但仅仅保护传承是不够的,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非遗项目构成的文化产业化核心价值,应依靠现代传媒和科技手段,进行更深刻的体现,使其成为地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目前,从世界“非遗”保护传承的实践探索来看主要有4种模式:政府供养(或补贴传承人)模式、教育传承模式、原生态保护模式和产业开发模式。其中,产业开发模式是非遗项目在现代社会中以一种新的方式生存和发展的最佳模式。适当、恰当、正确的产业开发模式能够对非遗项目赋予更多的文化保护,提供重新振兴的契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非遗项目都可以进行产业开发,非遗项目产业化的对象是有选择的。对于濒临灭绝的非遗项目,要以保护为主,只有那些产业化基础较好的非遗项目,可以利用现代传媒和科技手段,促进其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常州三宝”均属于产业化基础较好、活态化明显的非遗项目,因此,产业化开发是“常州三宝”重新振兴的契机,是实现它们社会、经济与文化价值最有效的模式。
5) 有序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必须在尊重非遗项目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有序开发,反对那种重开发、轻保护,重经济、轻文化,简单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商业开发模式对接的庸俗化、功利化开发,庸俗、功利性开发只会导致非遗项目的社会人文价值在市场经济中被简化,失去其内在核心价值。其次,非遗项目要与多种载体相结合,在经过包装成为文化商品后,形成品牌意识。如常州梳蓖厂的“白象”梳篦,常州留青竹刻的徐、白两派(徐门写意、白门写实)。最后,非遗项目产业化取得成效后,要将所获得的部分经济效益回馈给非遗项目保护,非遗项目在经过产业化最大限度地挖掘了经济价值的同时,它所带来的资金、技术的扶持,可以使非遗的保护进一步提升,使非遗项目保护与与产业化开发互动双赢,促进非遗项目可持续发展。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属于全人类。因时代变迁与全球化影响,非遗项目在人们的尊重、理解和保护之外,更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只有如此,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走出困境,焕发新的生命力,实现社会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共存与共享。
[1] 肖曾艳.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理论研究[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2(3):8.
[2]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进入新阶段[N]. 南方都市报,2004-04-06: 6.
[3] 冯骥才. 活着的遗产:关于民间文化传承人的调查与认定[N]. 农民日报,2007-06-11: 4.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Path for the Survival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aking Changzhou Three Treasures as an Example
JIANG Yan MI Hong-ying Yang Ling-lin
(Changzhou Textile Garment Institute, Changzhou 213164, Chin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great creation of mankind, the fruit of mankind’s wisdom,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independence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also an important source of social power and spiritual development. At present,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aces many difficulties which are brought by the impact of western culture and its reform of production, including the gradual disintegration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insufficient research and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nly through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could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new vitality and achieves its economic and cultural valu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hangzhou Three Treasures; difficulties; path
2014-02-21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29)。
姜 燕(1969-),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高职教育研究
G 122
: A
: 1672-2434(2014)02-00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