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与“西马”、“后马”之比较

2014-03-28 13:53:58丁振中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本质马克思主义

丁振中

(1.苏州大学哲学系 江苏苏州 215123;2.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人的关系,即人与世界种种复杂的联系,存在于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也可以归结于两大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关于人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家们一直思考的基本问题之一,始终处于各种哲学的核心位置,不同的流派形成了不同的认识和看法。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准确地把握了人的本质,科学地认识了人的关系,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西方马克思主义”(Western Marxism,简称“西马”)和“后马克思主义”(Post-Marxism,简称“后马”)作为不同的理论思潮,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人的关系理论进行了探讨,各有其合理性因素,也各具有一定的理论缺陷。

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关系理论

1)人是现实的个人。马克思扬弃了前人对“抽象的人”、“自然的人”的崇拜,发现了活生生的“现实的个人”,提出了“感性活动”实践的“现实的个人”是“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原点”和“逻辑原点”,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本质上就是由这些现实的个人在生产实践和其生活过程构建的。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或人与社会之间的多重物质生活关系,它们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物质资料的生产关系为基础,构成了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存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反映和说明人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人的社会意识,并形成了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所有这些层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整个人类社会构成了有机统一动态发展的社会历史系统。

2)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社会关系,即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现实的个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生存的社会存在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生产方式条件下,社会关系各有不同的特定形式、含义和内容。马克思正是以资本主义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为对象,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劳动的特殊社会历史规定性分析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关系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各种社会矛盾及其特殊的社会历史本质和客观规律,并以资本主义特定历史阶段这个“人体解剖”作为前资本主义时期“猴体解剖”的“钥匙”,揭示了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各种社会矛盾和历史发展的本质与规律,以令人信服的经验实证的方式创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得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结论,为工人阶级提供了全新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科学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

2 “西马”人的关系理论及其缺陷

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青年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弗洛姆、萨特、阿尔都塞、马尔库塞、卡西尔、高兹、阿格尔、莱易斯、列斐伏尔、柯亨等。虽然他们学说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但是他们的理论也有共同的特点:在反思和批判发达工业社会时,渗透着很明显的人本思想,即根据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以人的发展为着眼点,十分关注“人”及其主体性,通过分析人的存在状态,追问人的本质,解蔽人的困境,包括人的需要的虚假、人的主体性的错位、人的自由的迷失、人的幸福的遮蔽和人的文化气质的消退等,并通过这些批判性的分析试图寻求人的解放的途径,勾勒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1)“西马”人的关系理论要览。在考察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时,首先应该追问人的本质与存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主张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倡导人的主体地位与能动作用,追求人的应然存在、本真存在,从而寻求人的解放与人的发展。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论述了“物化”思想,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充斥着物化,人要改变生存方式,就要对“物化”进行彻底扬弃。葛兰西同意马克思的论述,他的实践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的本质规定性,人的本质就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决定的,“人是一个过程,更准确地说,人是他的活动的过程[2]。”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建构起来的。存在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萨特强调个人实践,强调人的个体存在,强调个人及其自由。列斐伏尔也把实践作为人的本质之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对象化活动即实践活动,使自然成为人化自然,成为人生存的关联物;同时人又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的生存本质根源于总体的社会进程。布洛赫认为人是希望的主体,人的生存被希望驱使,“尚未生成”驱使人展开自己的生存和历史[3]。

在分析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时,还需要探究人的异化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就是“异化”——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客体反过来成为主体的对立物而支配或凌驾于主体之上。异化导致人感觉与自然、他人的疏离和对立。异化的人,在马尔库塞那里就是“单向度的人”,压抑却失去反抗精神的人[3]。异化消解了人的反抗意识,人失去了否定、批判和超越的精神,导致主体性的错位和主体地位的颠覆。要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必须进行心理意识革命。异化还导致人的自由的迷失,即发达工业社会把“自由”作为一种统治工具,使人在“虚假需要”的满足中失去对自由的追求,甚至“逃避自由”。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还指出,人在“虚假需要”被满足后的幸福感也并不是真正的幸福,而是虚假的幸福,是统治者为了消解反抗力量而使让被统治者在物质上不再贫困或者说物质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人们精神上的贫困仍然存在甚至更为严重,人的真正幸福被遮蔽了。同时,现代文化工业的商品化特征和消费化取向还使人沉浸在休闲娱乐的陶醉中,商品化、强迫化、技术化和标准化的文化消解了人的批判能力和进取心,造成人的文化气质的消退。

2)“西马”人的关系理论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关系理论,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等思想,但仍然具有一定的理论缺陷。在他们看来,是科技进步和发达工业社会造成了人的异化、人与人的对立以及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却没有看到其真正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并且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揭露与批判仅仅局限在表面,未能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深入的剖析与批判。他们企图修正、补充马克思主义,却在有些问题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无论是青年卢卡奇的“无产阶级意识”,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弗洛姆的“健全的社会”,还是贝尔的“民主社会”等,都带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他们找不到解决人的生存困境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4]。

3 “后马”人的关系理论及其缺陷

后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趋于消亡而与西方“后现代思潮”相对接所兴起的一股新思潮。后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传统,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新的探讨和分析。“后马”主张解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主张,并力图通过消解或解构之手段,从“非现实的幽灵”和“人道伦理价值”的角度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拉克劳、墨菲、齐泽克、吉登斯、哈贝马斯、凯尔纳、德里达、詹姆逊、利奥塔等。

1)“后马”人的关系理论要览。拉克劳和墨菲试图用“话语”来“修正”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组成的社会,在他们那里演变成了“话语”,“话语”不存在历史条件、确定必然的联系,只有任意并列、随机出现的各种实践和非连续的、孤立的现实碎片。他们把主体理解为话语立场的主体,主体是分散的、多元的,不存在统一的主体,工人阶级具有多样化和去中心化的特征[5]。在否定阶级和阶级斗争后,他们主张通过在人们结成的关系中不断转移和流动的“文化霸权”,实现“激进民主”的理想社会。齐泽克则把主体理解为不能被符号秩序所整合的无意识主体。他把人的生存境遇归结为“误认”,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一直被“误认”,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误认”,通过“误认”实现自我,人就是按照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系统要求来生存、行动、发展[6]。人要坦然面对、坦然接受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形态统治。在这种犬儒主义的处世态度下,人们面对意识形态的社会现实时往往表现得无能为力。吉登斯意识到“后现代”社会中,传统的以阶级或阶层来划分的社会秩序被颠覆,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人的选择、行动、自我身份认同等都是个人的事情,“个体化”进程使原来维持人与人关系的社会纽带更加松散甚至断裂。他们用结构化理论建构了社会体系,分析了社会体系与人的能动性的关系,并指出社会时空结构对人的活动具有制约性和使动性,时空对人的制约建立在人对时空秩序的主动认同之上,大量人的活动动力源于情境对人的促动[7]。哈贝马斯把人的行为划分为工具性行为和交往行为,在批判工具理性的基础上建构了“交往理性”,并认为交往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言语行为。“人类解放的前景并不能从生产范式中导出,而只能在以相互理解与协调为主旨的交往范式中得到展现[8]。”基于交往理性,人融入特定的社会体系才能获得自由;只有从交往理性出发,在相互理解和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才能有“生活世界的合理化”,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凯尔纳认为,后现代社会中所有东西都会烟消云散,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与自然、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关系需要重新反思,需要一种创造性的理论来解释世界。他提出了“技术资本主义”理论,使新技术分析与资本主义社会分析相结合[9]。

2)“后马”人的关系理论评价。后马克思主义拒斥马克思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历史关系主体分析,拒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及现实的社会主义是乌托邦空想,。同时以抽象的主体际性、多元性、建构性、非理性、非整体性、非本质性、选择性、或然性、集体无意识甚至以非人性和非决定论来阐述现实的人,实际上是以人的不确定性来消解人的确定性理解,否认对人和人类历史有任何确定性科学理解的可能。在此基础上,他们还消解和解构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建构了后马克思主义的所谓“微观政治理论”。这种理论解构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价值诉求,与马克思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也与现实个人及其相互关系严重不符,对此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予以分析批判。

4 结束语

应从“现实的个人”及其生产实践、社会实践视角,深刻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关系理论;在此基础上,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关于人的关系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更深刻把握马克思人的关系理论与“西马”、“后马”的本质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思想联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并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认识“人”本身以及“人的各种关系”,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当代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指导社会主义的实践,科学探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2] (意)葛兰西.实践哲学[M].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34.

[3] 王守纪.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18-26.

[4] 梁海礁.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14-26.

[5] 闫方洁.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左翼学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J].教学与研究,2013(10):83.

[6] 苏平富,苏晓云.意识形态与人的生存境遇——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新探[J].求索,2010(9):135.

[7] 黄永祥.吉登斯:时空视角下的人与社会体系[J].安徽文学,2009(3):393.

[8] (德)哈贝马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M].法兰克福:苏尔坎普出版社,1976:185.

[9] 颜岩.技术资本主义:凯尔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图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8):57-58.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本质马克思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哲学评论(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回归本质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童年的本质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 04:00:05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