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纪信
(常州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高等院校作为科学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之一,聚集了大量的高素质精英人才,理应走在和谐社会的前列。校园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和谐校园是师生和谐发展的重要基地,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巨大的正能量。高校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交流方式与文化魅力影响着全体师生的价值观念,具有无形的感染力和导向性,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体育的文化特征。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1]。高校体育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广阔,主要可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高校体育文化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融合的方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和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改善师生的精神生活和身心健康,从而形成独特的高校体育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特征是校园文化的一种特殊体现,对促进体育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乃至社会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和谐校园的内涵。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学生与校园环境和谐相处为理想的校园[2]。校园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微缩型的社会”,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高校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有利于高校各部门各司其职、互相协调,让各类人才获得均等的展现与发展机会,并进一步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最终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谐校园本身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和谐校园的创建符合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
3)高校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之间的构建关系。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不仅有休闲文化的健体、娱乐等功能,又有教育文化的引导、育才等功能,有助于学校营造良好的人文气息,对和谐校园的构建起到重要的载体作用。同时,和谐的校园环境又能够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营造有利环境,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带来活力,有助于提高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深化师生之间平等互爱的和谐关系,为学校的发展蓄力与接续。
1)夯实校园文化基础建设,烘托良好氛围。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必须打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基础,让其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大投资兴建必要的体育文化设施,并利用高校体育文化的强大号召力、感染力和推动力烘托出良好的体育氛围,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各项体育活动,促使学生增强体质,加强团结,培养出一大批身体素质优秀的学生主体,为推进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基本保障。
2)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促进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文化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体育元素,在传授体育技能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行为,让他们充分意识到体育的价值,在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形成强烈的认同感,从而自愿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不断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主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在集体项目的体育运动中,有利于学生团结协助,学会包容、理解他人,增强集体凝聚力,体现团队精神,激发大学生不断超越的奋发向上精神。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校园体育文化的有力支撑,它是评价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维度,在这样的文化催化下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
3)增强师生交流,营造良好校风。高校体育文化丰富多彩的体现形式为全体师生的工作学习、闲暇生活、感情交流搭建了平台。体育活动的主体一般都是多人协作完成,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配合才能进行,这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协同与协作精神。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学生主体还可以通过体育的表现方式进行自我展示,消除大脑的疲劳,发展友谊;同时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形成的友谊第一、团结合作、顽强拼搏、公平竞争等体育精神可以与校风、学风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让校园文化沉浸在充满活力的氛围中,激励学生奋发向上,进而起到在和谐中发展的作用。
4)传播体育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高校体育文化还可以为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高校体育文化在开展各种体育文化活动的同时,还可把现代体育中的友谊第一、团结合作、顽强拼搏、公平竞争等体育精神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学生主体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力开展高校体育文化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从而实现体育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因此,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助于高校形成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文明建设支持。
1)强化高校体育文化意识,构建现代体育教育观。校园体育文化意识是指一种体育精神、体育道德观念[3],因此,高校体育文化意识建设应集中反映文化主体的精神、道德观念、知识等方面。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学校体育的管理者和实施者要进行全方面、多渠道体育文化宣传,举办体育文化教育活动,拓宽学生的体育文化视野,培养学生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等体育精神,确立学生体育文化概念,牢固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体育文化意识。与此同时,学校体育管理者和实施者还应与时俱进,注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理念的有机融合,结合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特点,充分尊重体育运动的各种规律,以弘扬体育精神和运动的意义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认知能力,完善大学生体育教育需要的知识和教学内容,有效带动现代体育教育观的发展,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2)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建设,完善校园体育设施。高校的和谐发展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为保证,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同样也需要相应的体育制度保障[4]。首先,学校组织领导者要加强对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健全学校院系体育工作组织机构,切实把体育文化纳入体育工作及和谐校园的整体部署中;其次,学校体育工作者和管理者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各项体育活动的管理实施办法,构建学校的体育文化制度体系,对体育场馆的使用、教学活动、体育竞赛等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同时加大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力度,全方位为师生甚至当地居民的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当然,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还要有赖于一定的物质保障。因此,学校每年要保证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必要的经费投入,用来完善体育设施和环境建设。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应在学校总体建设的框架内,建设好学校师生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必需的场所,不断改善和完善体育设施及器材,从而能够让师生们在舒心、放心的环境中合理地使用好已有的场地设施和器材。
3)发展特色高校体育文化,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应该有自己的发展特色,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发展本校体育文化,形成自身的传统和特色,从而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各个学校的办学条件、规模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决定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路有所不同[5]。因此,高校在注重体育教学基础作用的同时,还应加强体育教学以外应有的作用,提高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如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活动,建立师生喜爱的体育俱乐部,鼓励并支持学校院系承办体育竞赛活动等,通过这些方式为师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促进本校特色体育文化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可以形成并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竞技体育,组建高水平的体育运动队参加各种级别的体育赛事,这无疑将快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并且大幅度改善校园体育文化的环境。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加大体育人才的培养力度,有计划、有重点的培养科研、管理、教练的高素质人才,做好基层体育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要重视并培养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加大体育文化产业自主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完善相关待遇保障措施,吸引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不断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系统性工程的重要一环,也是一个长期积淀的历史过程,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推进。同时,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还是营造高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增添学校活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确立终身体育观念,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途径。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好体育文化建设资源,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把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始终保持体育文化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必将促进高校校园的和谐发展。
[1] 奚凤兰.校园体育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3):52-53.
[2] 董林.体育文化在学校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87-88.
[3] 张进武,谭东辉,金慧惠.略论高校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J].学术研讨,2006(10):359.
[4] 林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43.
[5] 王威,邢燕升.高校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探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9(5):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