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小兵
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突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为构建高效课堂,笔者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在教学中作了多年的尝试。在此,谈谈对教学实践的个人体会。
一、差异分组,让合作学习更有可行性
以前为了照顾到小组合作成绩的可比性,分组时总是注意优秀与后进、活泼与寡言者搭配,用等差数列的方式抽出人员然后组合成组,以保持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的整体水平大致相当,但在多次实践后,我感觉这种可比性还是建立在小组优秀成员的骨干表现上,各组中的后进生基本是“列席”,是“旁观”,是“观察员”,没有真正参与到合作中,他们与优生的合作基本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这样,在追求可比性同时却失去了可行性。
为了让小组成员充分参与,让小组中的后进生不自卑、不畏短,不怕嘲笑,我实行差异分组,小组成员个体间的差距不太大,让各小组整体实力呈现出梯度差异,比如大体分全班学生为四分之一的优生,四分之一的后进生,二分之一的中等生,中等生分一半与优生组合、分一半与后进生组合,之后结合分组之初的实力来评价合作学习效果。这样,就较好地调动起全体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形成一种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确保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用心地积极参与到各项合作学习中,从而大幅提升课堂效果。比如学习《黄河的主人》,我首先抛出问题:①“主人”是什么意思?②题目“黄河的主人”指谁?为什么能做“黄河的主人”?学生合作找到了文中的重点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成为黄河的主人。”我再提问:“艄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在文中哪里有体现?”学生分组共同研读第二节至第七节自然段,很快就解决了问题。当然,也可以适应小组间的差异,把教学任务让小组选择、“竞拍”,刺激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如教学《烟台的海》时,布置小组同学以对烟台的海“冬日、春日、夏日、秋日”不同的景观的喜爱度来选择学习内容,通过模拟小导游进行讲解,这样小组内成员形成优势互补,群策群力,从而达成共同学习的目标,赢得了课堂的高效。
二、鼓励引导,让合作学习更有深度
合作学习是为了实现新课标倡导的全面性,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共同的活动中都有进步,学生在有可比性、可模仿性的生生互动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样,学生在进步中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好处,也就更容易把下一次的合作引向深入。基于此,教师在巡视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重点鼓励、引导,扶着或领着学生跨过知识的门槛,让合作学习更有深度。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都会遇到这或那难以解决的困难,特别是小组中的后进生,这时语文教师要鼓励后进生:成功在于尝试,即使在合作过程中出现错误,交流发言不太正确,也不要害怕嘲笑,敢于暴露错误才能较快地改正错误,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对于优生也要开导,讲明和后进生交流并不拖累自己的进步,或许后进生的各种错误形态还能警醒自己、加深自己的觉悟,特别是针对他们提问的解答,正是检验自己对知识的熟悉程度、优化思维的良好途径。在帮扶交流互动时都不要过多考虑对错,要抱一种敢说敢讲就是收获的态度。教师自己和学生都切忌有批评的语气和不耐烦的态度,避免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如分析《三顾茅庐》时,我设置问题“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赏识”供大家讨论,很多同学能立刻找到见面之前描写刘备所作所为的文字,少数人还能找到上路前刘备责备张飞鲁莽的文字,但我觉得还不够,于是引导他们重点阅读写刘备前往隆中路上所看到风景的文字,学生在讨论写景作用的过程中,也就很自然深入地感受到了刘备的敬重、赏识之情。
三、及时评价,让合作学习更有实效性
及时对合作小组的学习情况、学习成果进行点评,是检验合作学习模式是否见效的最直接最关键的环节。语文教师应通过采用自我、组内和组间等相结合的方式,动态贯穿互评与点评,逐渐形成一套规范化、目标化且有效的达标评价体系,再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小组与小组间的相互点评,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性的点评,并在点评过程中指出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以便纠正错误。
这种评价是学生自主完成的,很多时候是流于形式,或者以点带面。为了使这种评价便于操作,不“虚浮”、不落空,又不过多占用课堂时间,并且能及时反映出实效,我印发了小组合作评价表,设自评、他评、组间评等项,记载保存,供教师随时了解,为分析合作学习的效果、改进合作学习的方式提供客观的依据,也能督促、倒逼学生认真地参与合作学习。如探究《理想的风筝》:为什么作者在分别近30年后对刘老师还记忆犹新?学生在写刘老师的三件事(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飞风筝)中分析人物的性格,了解到刘老师那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始终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中。学生就这一活动的评价,围绕知识与习惯谈,要求简洁、具体,突出关键。不只当堂有效,就是以后复习再看这些评价也是受益匪浅。
总之,对于合作学习模式,只要我们不停留在理论上,设法让它“草根化”,多接些学生实际的“地气”,它的效用就会更大地发挥出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韬奋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