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生
“五步三查”教学法其核心是问题式教学。第一步:自己学,找出不会的。第二步:对学,群学,学会不会的。第三步:组长带动,人人真正地学会,写出来。第四步:教师根据学生写出的步骤,组织反馈。第五步:学生归位,整理学案。一查:自学。二查:小展示。三查:课堂收成。
从2010年9月开始,我校在起始年级进行高效课堂模式教学改革,中考、高考科目都在进行有效的改革,作为边缘化的科目,信息技术没有及时参与其中。我开始思考高效课堂模式下信息技术应该如何教学,并进行了尝试。
下面,我以《让幻灯片动起来》为例,结合“五步三查”教学法,谈谈组织实施的情况。
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电子教室传给学生两个幻灯片作品,我的家乡1(1号作品)和我的家乡2(2号作品)。1号作品是上节课本班一位同学完成的幻灯片作品,2号作品是教师课前对1号作品进行了动画效果设置后的幻灯片作品。让学生找出两个幻灯片作品的不同点,并对1号作品进行相应的设置。
第一,有的发现了不同但是不能完成全部的设置,有的能及时完成并制作出与教师提供的2号作品不同的动画效果。
第二,进行小组内的互教互学,把自己的不同之处教给其他同学。
第三,每组推荐一个同学进行作品展示,介绍制作过程及不同之处。
第四,教师总结基本知识点,评价学生展示作品的优缺点。
第五,所有学生根据同学和教师介绍的情况,对比自己的作品进行归纳总结。
课后我与以前教学《让幻灯片动起来》这节课时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对比。以前上课先通过投影仪展示两个幻灯片作品,让学生找出两个幻灯片作品的不同,得出设置了动画效果这一结论,然后教师讲解每个动画效果是怎样设置的,讲解完后同学们开始实际操作,最后挑选几个完成较好的作品进行展示。通过尝试,我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1.分组与分工。信息技术学科多在机房授课,座位相对不固定,科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重新分组并安排机房的座位。分组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实践中,科学分组成为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
首先,小组人数设置要合理。每组人数过少可能导致学习氛围不浓厚,讨论不充分;人数过多则可能导致不同意见过多,增加协调和统一的难度。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每组6人效果最佳。
其次,男女生比例设置要合理。因为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男生的视知觉能力、空间知觉能力优于女生;女生的听觉能力、言语能力优于男生。因此各小组男女生各占一半为最佳组合。
最后,学生能力搭配要合理。最合理的组合是每小组学习能力高、中、低的学生各占三分之一。这样能力强的学生通过给能力弱的学生讲解巩固自身知识,能力中等的学生通过与能力强的学生讨论帮助打开思路,能力弱的学生通过能力强的学生指导提高能力。
每组都由全体组员推选出组长,各组采用组长负责制,每位组长都是一位课堂“小老师”,不但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而且充当任务责任人的角色。
2.自学与合作。自学就是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改变以往那种消极的、被动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探索研究。信息技术课的自学与其他课程的自学不同,只能安排在课堂上,课堂时间占去了一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尽量灵活,但是难度又不能太低,要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与同组人的讨论、探究,再加上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充分体现合作的意义,以发挥各成员的积极作用。
3.展示与总结。展示的内容就是小组共同打造的内容。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展示对于学生的意义非凡,学生展示和教师展示往往出现截然不同的效果。学生展示时,展示者及其所在小组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其他小组出于对同伴的比较心理,对展示内容关注度也随之提高,无形中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与效果。
总结是对知识的高度提炼。总结时,教师先及时梳理总结出本课的知识点,并对学生展示中的优点给予及时肯定。随后,由学生进行一节课的归纳总结,通过与教师梳理总结的比较,让学生自然学会“自我比较”,从而使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
笔者通过比较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认为传统教学模式偏向教师灌输知识点,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创新。高效课堂模式更能促使每个学生主动学习课题所要求掌握的基本操作,不将学生局限于固有的知识点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挥。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高效课堂模式不失为一种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第九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