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格”行为的启示

2014-03-27 02:03王华
新课程·中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出格泡泡糖公共汽车

王华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每个家长、教师几乎都遇到过打孩子的“出格”行为,如何正确地对待孩子课堂上的“出格”行为,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前不久的课堂教学中,我就经历了一个“出格”的事件。有一天上数学课,我讲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的计算之后,讲了一道练习题:“把一块棱长是0.6米的正方体钢材,锻成横截面积是0.08平方米的长方体钢材。锻成的钢材有多长?”这道题目要求用方程解,我想这是很简单的问题,就随口问了一句:“本题的等量关系式怎样列?”但是过了好一会儿,也不见学生发言。我就让学生按平时合作学习小组展开交流,最后仍没有人回答。突然“啪”的一声,原来是有人在吹泡泡糖。顿时,安静的课堂乱成了一锅粥。S1:“枪走火了。”S2却大声说:“老师,请让S1再吹一次吧。”我心想S1就够烦得了,你还在这儿起哄。我极力压住心中的怒火,尽量用平静的语气说:“S1,请你上讲台再吹一个大泡泡吧。”S1红着脸,当着大家的面又吹了一个泡泡。这时作为老师的我也来了灵感,但是我没有吭声。而是把脸转向S2,微笑着对他说:“你还有什么好的想法?”S2说:“吹泡泡和这道题有联系!”我马上接着问:“什么联系?”S2没有吱声,但我却不肯罢休,紧紧抓住这一创新的小火花,给同学们出了一个思考题:“请大家顺着S2的想法,去联想,去验证。”

谁知第二天的实践课真的是异常活跃。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

学生1:“没吹的泡泡糖相当于锻造前的正方体钢材,吹成的大泡泡相当于锻造后的长方体。”

学生2:“泡泡糖也可以用手捏成正方体、长方体、不规则的形体。”

学生3:“用和好的面团可以做成圆馍、方馍、小兔子馍、小刺猬馍。”

学生4:“用橡皮泥可以捏成小汽车、小人、小宠物。”

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我又让学生用手中的东西实际操作了一下,让学生彻底明白“锻前、锻后体积相等,即长方体的体积等于正方体的体积这一等量关系”。

此时,我深深地感悟到: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才能变的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的丰满、深刻。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就是说教师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去体验他们的感受,这样才会有惊人的奇迹出现。

我接着说:“现在大家在一起继续讨论、交流,联想今天的情景,你还有什么奇思妙想。”

话音一落,学生又大胆地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接着,一次创造性的大讨论开始了,不到15分钟,学生满面红光,纷纷举手。

学生1:“我想起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曹冲利用船的浮力把大象的重量转化成等量的石头。虽然大象和石头不是同样的物体,但是却能找到相等的关系。”

学生2(连说带比划):“假如我是一个建筑师,我要用最少的地方,最少的钱,设计最合理的房子。”

学生3:“我长大了,准备设计一种能大能小的公共汽车,如果乘客少,就让公共汽车变小,马路上就不那么拥挤了;如果乘客多,就让公共汽车变大,这样不仅节约了汽油,有急事的人,也不会耽误办事……”

学生4:“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城市规划家,设计出自动马路,如果上班高峰期,就让马路变宽,人少时,就让马路变窄,绿色草坪变宽,来保护环境……”

就因为在上课时,教师没有放过这一小小的“出格”行为,让学生发挥了与生俱来的创新欲望,让学生用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了标新立異的举动,如果恰在这时教师不留意,而是简单粗暴地予以否定,甚至进行讽刺、嘲笑,就会扼杀学生的奇思妙想。

“出格”实践,告诉我们数学教师,不要把数学看作是一门单一的学科,不要把教学当作是少数尖子生的专利,数学是活生生的数学,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

通过联系实际,学生往往能更透彻地理解,更牢固地掌握知识。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没有固定的模式,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千方百计地拓宽孩子们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幻想,学会做梦,学会好奇。对学生的创造欲望——哪怕是只有一丁点儿的智慧火花,我们也必须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精心,让孩子们尽情地释放生命中的创造能量。

编辑 李艳韬

猜你喜欢
出格泡泡糖公共汽车
出格的字
夏日橙皮
敢“破格” 不“出格”
乘公共汽车
跌跌撞撞的公共汽车
泡泡糖飞船
机关忌说出格话
粘泡泡糖
不一样的公共汽车站
吹泡泡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