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明
进入高二学年的第二学期了,对于我们江苏的学子们来说,这个时间段,最为重要的是即将到来的小高考。小高考不但是高考的叩门砖,同时也为高考做一些准备,因为每考一门A,在高考最后总分中就可以多加1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这个时间段语数外以及选修的两门学科都会为小高考让道,数学在这个时间段大部分学校都会安排必修3这本书的学习,必修3这本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而开学第二周,市、区教研室领导、专家决定来我校指导工作,我在准备中对这节课有了重新的认识!以前总认为循环结构、循环语句只要能进行循环,能按照算法的要求得到结果就可以
了,不用对其他方面做要求,其实不然。算法中的循环结构、循环语句有严格的要求,不但顺序不可以随便调换,就连判断框内的条件以及判断后的Y、N的流程线方向也是不可以随便更改的。
在重新审视了本节课,并认真研究了算法的相关材料后,我总结了两种循环的特点。对“当型”循环的几点认识:(1)必须是先判断,后执行;(2)判断符合条件则进行循环,不符合条件退出循环;(3)常见的是先执行循环体,再执行循环变量的增加。对“直到型”循环的几点认识:(1)必须是先执行,后判断;(2)判断不符合条件则进行循环,符合条件退出循环;(3)常见的是先执行循环体,再执行循环变量的增加。我个人的理解,“当型”意思是当符合条件的时候执行循环,否则退出循环;“直到型”的意思是直到满足条件退出循环,否则执行循环。只有遵循了以上几点的循环结构或者循环语句才是规范的循环形式。
通过课前准备和课后总结,我想到了几点:(1)不管是“当型”循环还是“直到型”循环都有其规范的格式和规范的书写形式,不可以随便改动其中的主体结构形式,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当型”循环或“直到型”循环。(2)课前引入部分应该再开放一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真正做到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并总结成结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依此两点,我对本节课的得失分析如下三点:
一、规范书写
我们的学生,在很多情况下都不能做到规范书写。通过本段内容的学习,要让学生意识到规范书写的重要性,并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对学生的规范书写提出严格要求,主要落实在课堂的练习和课后作业上。
1.“循环体”和“循环变量”的位置不可随便更改
通过比较两个算法结构,我们发现虽然只是颠倒了“循环体”和“循环变量”的位置,但是对最后的输出结果却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循环体”和“循环变量”的位置不可以随便更改。
2.判断条件不可随意变动
算法里“当型”循环和“直到型”循环的判断条件对应应当是相反的,而如果我们随便改动判断条件,感觉好像流程图也没有什么问题,按照此流程图所给的算法往下进行运算,也能计算到结果。但是如果此时我们想将次算法写成伪代码形式,则无法用三种伪代码语句中的任何一种书写,问题就出在判断条件的选
择上。
二、合理的情境引入
在上课的导入方法上,我选择了比较稳妥的方式:给出一个“当型”循环形式的自然语言算法,然后让学生填空,并由此写出一个“当型”循环的流程图。并将这个算法翻译成英文形式,也就是伪代码形式,然后进行规范书写。
我问了这么几个问题:(1)请将所给问题的算法自然语言形式
填充完整。(学生基本能快速完成)(2)请将该算法写成流程图的形式。(大部分学生都参照了自然语言的算法,快速书写出流程图,主要采用了“当型”循环结构,当然也有少部分学生采用了“直到型”循环结构)(3)这个算法的循环结构是什么形式的?(大部分学生回答“当型”循环结构)(4)數学中的概念都有三个方面,即自然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如果用符号语言,类比上节课条件语句的说法,同学们说应该用什么单词比较合适?(While)(5)算法最为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一个结果,也就是循环结构必须要有出
口,类比上节课条件语句的说法,最后应该加上什么?(End While)再后面的“直到型”循环结构的伪代码形式也就顺理成章的由学生自己说出了主要的形式,我只是不断提醒学生注意规范的书写
形式。
学生的回答基本令我满意,引入的效果达到了,学生也完成了知识建构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可以把胆子再放大一点,刚开始就不要给自然语言的框架,让学生一下钻进了套里,只能想到“当型”循环结构的流程图形式。那么学生很可能直接就会想到两种循环结构形式,而把两种伪代码形式直接就一起给引进来了。这样就更能够发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提升学生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三、对课本深入探究和再加工
1.继续坚持“规范”书写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认为课本上的一些东西老化,方法不够独特新颖。其实课本上所提供的方法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千挑万选的方法,是经过检验的规范的表达方式。可能确实在解决一些特殊问题时方法不够独特新颖,但是绝对可以解决更为一般的问题。我们绝对不能忽视课本的重要作用,“规范”当从课本中寻找。
2.对每节课的引入情境精心准备
合理使用课本每章、每节课前的引入情境,精心准备相关材料。只有真正精心准备,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建构知识结构,掌握知识,才能做到合理运用。
这一节课分析完了,我在想,如果我能将每节课都设计成这样的一节课,每节课都能让学生参与进来,感受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感受知识建构的过程,感受到——原来是这样的,那么我就不用担心学生不愿意学数学了。如果我每时每刻都关注学生的“规范”,时时以课本上规范的要求来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就不怕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解答得不够规范了。希望这些也能给读者以启发。
参考文献:
郭佩华.关于“当型循环”和“直到型循环”的教学反思[J].上海中学教学,2013(Z1).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