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康
高中政治的哲学部分因其历史的悠久、思想的深邃,使得学生普遍感觉难学,教师感觉难教。其实,我们如能在哲学的教与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语文能力和知识,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本文试从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和教师两大主体角度分别阐述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学生巧借语文知识,化解哲学问题
1.运用“三论”,易于理解哲学观点
所谓“三论”,是指语文议论文写作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政治课教材是按单元—课—框的结构组织编写的,而每一框题可以说均属一篇议论文。因为它既有观点,又有事例(理)去分析证明观点,和议论文的三要素是相通的。同时,政治教材的组织一般采用九字法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和议论文上的“提出问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处。学生在读书时如能把握住这些特点,找出观点,阅读事例,了解基本框架结构,就易于理解哲学观点,提高学习效率。
2.划分层次,可以提高答题能力
语文学习中学生必须学会划分层次,才能理清文章脉络,抓
住表述要点,更好地理解作者意图,提高答题能力。政治的学习也是如此。比如,哲学试题通常是给出一段材料,请就材料谈谈自己的理解看法或体现何种哲学道理。要做好该类题,首先得对整段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化整为零”,并准确概括出其段落大意,找出关键话语,才能有可能与书本上的相应观点做准确关联。
如有这样一道题:针对近年我国经济冷热不均的情形,中央及时进行了有效的宏观调控:根据经济运行新阶段的特点,财政政策将由积极的财政政策逐步向稳健的财政政策过渡;此次调控是结构性调控,因此,中央财政针对不同领域的情况区别对待,通过压钢铁等过热行业,保农业、教育、卫生等薄弱环节,做到有保有压、有促有控;此次经济波动还呈现出生产热、消费冷的特点,因此中央财政又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确保经济持续均衡发展。请结合材料,说明财政在进行宏观调控时是怎么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通过观察,会发现这里有两个分号,将整段材料自然分为三层。再联系设问,回想起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就很容易知道材料和书本观点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然后将其对号入座,自然分为三段,既有逻辑性,又有条理性,且和材料结合紧密,当然容易获得高分甚至满分。
3.巧用“三知”,还能提高学习效率
所谓“三知”是指语文中的语法知识、逻辑知识和文学写作知识,巧妙地运用到哲学上,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政治上的概念比较多,学生在理解基本概念时,采用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很容易把握住其中的关键词和主要意思。如对真理定义的分析如下:
真 理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主语 谓语 定 语 宾语
通过划分,我们很容易知道真理的本质是一种认识,同时,通过定语的限定修饰可以看出真理是关于本质规律性的正确认识,所以真理属于正确类的认识。提到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这一结论虽然书本上没有,但通过逻辑推理,却是可以推导出来的新知识,对于学生深入掌握知识大有裨益。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在试题上也就表现为题型的多样化、综合化趋势加强,甚至语文上的文学写作知识也直接引入高考题。如2014年的上海高考题围绕经济运行的波动区间,阐述对政府宏观调控思路的理解。要求:(1)围绕论题,运用经济常识论述;(2)论题、总论点(结语)、分论点内在逻辑一致,论述合乎逻辑,较全面深入;(3)根据论题,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2014年的江苏高考第37题第(3)问则是以“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为主题写一篇时事评论。研究这些题型发现都涉及语文方面的多种文体的应用。如果学生对语文各类文体掌握较好的话,作答这些“践行题”就会感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教师巧借语文魅力,提升课堂品味
1.生动性与幽默性相结合,提升教师品味
随着现代教学设备及手段的不断更新,粉笔、纸张等在教学中的使用频率在下降,但语言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马克思语)并未丧失其原有的地位,相反,“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以相差二十倍”(马卡连柯语)。因此,我们老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适度地使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则可以令学生在笑声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和亲和度,可谓“一举多得”。
2.思想性与文学性相结合,提升思想品味
高中政治除了具有传授科学知识的任务外,还承担着思想教育的重任。而高二哲学是关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如何能让学生信服书本观点绝不是靠空洞的说教就能实现的。为此,我们一方面选取大量的先进人物事迹现身说法,另一方面,采取多种手段,开展多项活动,调动学生兴趣,积极参与,切身体会,从而达到思想启迪的目的。事后总结发现,这里所采用的方法大多与语文关系密切。如,教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时,我们组织了“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的课堂辩论。而辩手的出色发挥无一例外地跟缜密的思维、突出的语言表达和组织材料能力分不开。
针对班上少数学生认为“理想无用论”的说法,我们播放了著名诗人流沙河的配乐诗朗诵《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理想,使人在欣赏的同时得到心灵的启迪。
总之,只有广大中学政治教师和学生在《生活与哲学》教与学的实践中学会合理使用语文知识与能力这一“他山之石”,才能真正起到提高政治课教学效率的“攻玉”效果。
参考文献:
姚广龙.浅谈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古文运用[J].高考:综合版,2014(07).
编辑 董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