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背景下学生创新基地“纽带式”管理研究

2014-03-27 01:55王泰鹏范文辉李忠新左建华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年10期
关键词:纽带一体化科技

王泰鹏,范文辉,李忠新,左建华

(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与车辆学院,北京 100081)

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吸收,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校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1]。作为实践教学和学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创新活动日渐受到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对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来讲,其已逐渐成为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研究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其管理水平,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理工大学以建设地面机动装备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积极开展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探索,成立大学生机械创新创业实践中心进行教育管理研究与实践,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队伍建设、管理机制、平台搭建等方面着手,构建了具有学科特色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获取了一批优秀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

1 教育教学“一体化”背景概述

之所以提及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是因为目前不少高校本科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教学环节、学生活动相互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学生工作部门只关注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教学部门只关注学生的课程学习,实验室管理部门只关注场所与设备的建设管理,导致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人与物分离、事与事分离,协调不畅,效率不高,效果不好。但无论是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还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学生的智商和情商都是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这就要求各部门紧密配合,共同关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2]。教育教学“一体化”是指为促进人才培养,在机制上采取的诸多交叉融合措施,本文所述的教育教学“一体化”是高等学校内部对科研、教学、实验室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交叉融合的具体研究。不少高等教育者曾把教育教学“一体化”作为改革手段或研究目标,并以此为基础经过一系列实践和研究提出了教育工作的诸多理论[3],丰富了教育教学“一体化”的内涵。

北京理工大学大学生机械创新创业实践中心的创建就是在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由实验室管理部门牵头,由教学部门、科研部门、学生工作部门配合,使其成为服务于本科实践教学、学生课外活动、科研素质培养、科学文化传播的多功能平台。

2 “纽带式”管理模式创建与研究

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的高质量修建且投入使用,往往具有多部门齐抓共管的背景[4],如何在使用过程中仍保持齐抓共管不松懈、多头参与不干涉,进而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更好的服务,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创建一种适当的模式来保障。本节将介绍“纽带式”管理模式的基本概念,以及这种管理模式下的平台搭建等情况。

2.1 “纽带式”管理模式基本概念

“纽带式”管理模式是指在多个实施主体和多个实施途径的情况下,由共同的利益目标将多方联结起来,使得多个实施主体能做到协同合力,使多个实施途径能做到各有侧重、优劣互补,进而保障多方目标的顺利实现。

“纽带式”管理模式具有主体多元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场地准备与建设、设备投入及管理、学生动员、指导教师发挥作用、策划与组织赛事等活动、学生创新项目与课堂教学的配合、学生创新成果技术保护与转让等。参阅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建设情况,这些工作涉及到国资管理、实验室与设备管理、本科教学、科技合作、学生工作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的教育工作者在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中都应发挥一定作用,才能让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更紧密地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服务。

“纽带式”管理模式具有目标单一性。尽管参与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和管理的主体方具有多元性,而且其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所追求的具体目标各不相同,但是其无异于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在于培养人才,对高校来说,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才培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人才培养质量[5],这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提出的第一要务。因此,在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的运行过程中,这些看似目标多元的实施主体其实具有明显的目标单一性,该至上目标为多元主体间进行“纽带关联”提供了内在动力。

“纽带式”管理模式具有途径多元性。“纽带”所联结的,不应仅是这些工作中涉及到的实施主体,还应包括丰富多彩的实现形式。从个人的成长来看,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要经历知识学习、提出想法、创新实践、成果出炉的过程,学生可以在项目研发、创新竞赛、学术讲座、创新成果展等活动中深入发掘自己的潜力,展现出自己的创新特质,这种展现方式具有丰富性[6]。从高校的管理来看,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还应做好创新能力培养与理论知识教学的配合,做好科学素养培养与创新思维激发的衔接,做好创新成果应用与科学文化传播的共赢,在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多元途径的覆盖面,做好各元素的协调统一。

“纽带式”管理模式具有着力集中性。多元的主体、多元的途径,纵然有内在的“目标单一性”提供动力,若无外在的实体“纽带”关联,也很难做好多元间的协调配合。以北京理工大学大学生机械创新创业实践中心为例,在实施主体方面,其实验室管理、学生教育管理、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等统一集中在学生工作部门,各方力量在此一处形成合力,这也是由于学生工作干部具有教师和管理双重身份且其与学生关联最紧密所决定的;在实现途径方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主体——学生工作干部,组织开展若干学术交流、科技竞赛、科普传播活动,可以在这些活动中实现纵向与横向的整合,进而使得这些活动成为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平台,进而形成完整体系,其实现途径方面的着力集中性将在下一节详细展开。

2.2 多层渐进式、主动融入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搭建

2.2.1 凝练“创意、创造、创业”多层渐进式平台搭建基本理念

有学者提出,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是一个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人才培养过程,并且有诸多高校对其进行了实践[7-8]。北京理工大学在前期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兴趣激发、实践培养、成果转化全过程,以“创意、创造、创业”作为平台搭建的基本理念,其“创造”为广义的创造,涵盖“创造教育”和“创新教育”两个过程。以在大学教育阶段为例,实践创新需要3个阶段:

(1) 创新意愿的激发和创意项目的产生。创意即创出新意,是一种思维层面的创新,俗话说先有思想后有行动,因此创意成为了创新活动中最基本的一个环节。激发尽可能多的学生愿意去琢磨新想法,积累尽可能多的创意,是巩固整个“创意、创造、创业”体系根基的第一步。

(2) 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将前期的创意项目付诸于实践变为现实,为“创造”。近年来各高校对“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机械设计大赛的不断重视,广大师生在此环节上花费的工夫越来越大,可以说这是“创意、创造、创业”体系中最为核心的环节。

(3) 将创造出来的成果(作品、研究结论等)进行市场推广和技术转化,使其成为生产力,为“创业”阶段。创业发展推广平台应着眼于市场需求,结合科技创新竞赛的“创造”成果,让成果在社会大环境中不断完善,直接进入到经济建设主战场中产生价值,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9]。

再以大学生机械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开展的项目培育为例,其在大一、大二阶段主要征集各类创意项目,着重考查学生思维的创新性与逻辑性,对较新的、实用性较强的、尊重基本科学规律的创意项目予以立项支持,让学生在进一步的工作中验证创意的可行性,并寻找到创意成真的最佳方式。在大三、大四阶段征集各类创造项目,其中不少创造项目是经过了前期创意项目的研究和深化而来的,在此过程中,还会有专门针对创造项目的累进立项,确保好的点子能实现。在大四阶段,还会进行创业立项,针对一些技术较为成熟、确实具有市场需求的作品,征集具有创业意向和能力的学生参加创业计划训练竞赛或尝试进行技术转让,对于真正实现了转化的项目,其效益可反哺于创意和创造,即进行扩大支持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创意、创造作品。纵览整个过程,是一个多层渐进的过程,且是具备一定反馈作用的。

这种“创意、创造、创业”多层渐进式平台搭建的理念,成为“纽带式”管理模式中各种途径实施的内在“纽带”。

2.2.2 找准“融入点”,加强平台搭建过程中各元素的协同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综合性工作,是基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过程的,也同样要基于社会需求,找准其中的各类元素,并采用“融入式”工作方法予以实现,避免各元素的相互孤立,这样可有效提高工作实效[10]。笔者前期的研究中,通过大量搜集整理关于企业对毕业生要求调查的有关文献,用NVivo8编码技术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大学生素质研究中常用的素质分类方法,构建出了工科大学生的素质结构,主要分为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专业技能、研究创新、文化认知、艺术修养、身体素质、国际化能力等。建立多元化培养体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因材施教发展和学生个性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机械创新创业实践中心的工作基本围绕科技创新创业展开,但其工作绝不仅限于此,其培养的元素遍布于工科大学生素质结构各方面。除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外还应做到:

(1) 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学生从事科技创新与创业活动,要尊重科学的基本规律,要恪守科学道德,同样可以在科技交流活动中体会到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国内外间尚存在的客观差距,这些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和具体载体,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空洞化。

(2) 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可以“融入”其中。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少则2~3人,多则上百人,如何在工作的过程中做好沟通与协调,是科技创新创业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一项科技创新创业项目来讲,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往往是团队管理决定成败。

(3) 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国际化交往能力也“融入”其中。很多科技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都有国际化的赛事为依托,在其过程中,与国外青年学生交流切磋,对于学生的文化认知、视野拓展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培养都起到显著效果。

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各元素“融入”到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中之外,“融入”还体现在了各项工作手段的融合。大学生机械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在开展工作时,十分注重在实际的创新活动中提炼研究课题,并及时与各专业建设责任教授沟通研究,将学生创新活动研究课题纳入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的环节中,实现课外科技创新与第一课堂的融合。在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中,还可以选拔符合基本学习条件、在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学生破格推荐,经过了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由于其具备较高的实践创新能力、较好的科研工作习惯和团队协作能力,往往颇受研究生导师欢迎。

2.2.3 把握学科特色和专业面向,使得平台具有“有限广度”

任何一个学生科技创新基地都有其特定的专业背景[11],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校内的软件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机械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光电创新基地等尽管是面向全校学生开放,但都是基于一定的专业学院进行建设和管理,因此要把握好基地的学科特色和专业面向,使其在面向内具有一定的广度。

以大学生机械创新创业实践中心为例,基于机械与车辆学院建设和管理,此外对于机电学院、宇航学院、自动化学院等专业学院的学生也具备一定的服务能力,所以其面向的本科专业包括了机械制造、机械电子、车辆工程、动力工程、交通运输、自动控制、力学、航空宇航等多项。大学生机械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在建设过程中,紧密把握专业面向,以机械工程大学科群为依托,以车辆为特色,使其具有一定广度能对应多个专业。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如何覆盖到这些专业,使其具备对机械、近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指导和服务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大学生机械创新创业实践中心每年开展指导教师队伍的聘任与考核,统筹考虑实践成果、学生反馈、教师意愿,综合决定,对于认真负责、成果突出的指导教师予以绩效奖励,对于指导效果不明显、学生反馈不够好的指导教师进行更换,在相应学科中进行指导教师的报名征集。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除绩效奖励外,还可以在职称评定、评奖评优、教学工作量等方面予以体现。

具备了管理队伍和指导教师队伍并形成了一定工作机制后,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的“纽带”中即相当于流淌了血液,能将“纽带式”管理落实到每一个枝节。

3 实践效果反馈

以北京理工大学大学生机械创新创业实践中心的实践效果来看,其实施“纽带式”管理后(自2011年开始)的实效主要从学生参与度、成果培育度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数据来体现。

表1 2010—2013年机械与车辆学院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数据统计表

表2 2010—2013年机械与车辆学院本科生就业数据表

从表1可以看出,在2011年以后,无论是学生参与度还是获奖成果数目,均比之前有了显著提升;从表2可以看出,在就业率(就业概念包括签约、上研究生、出国、灵活就业)和签约率(签约概念包括签约、上研究生、出国)基本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上研率、出国率都在提升,说明学生的学术能力、国际化能力都在提升。

4 结束语

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是不断提升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质量,进而提升人才培养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积极探索“纽带式”管理模式是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的重要体现。“纽带式”管理模式对于资源合理调配、效率有效提高、质量显著提升具有一定作用,经过研究和实践,初步具备了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积累,对于下一步的教育管理,特别是实践教学管理创造了良好开端。

[1] 陈志瑶,程坤.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22):41.

[2] 张绍军.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一体化是学校发展的必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3(6):37.

[3] 刘和忠.综合性大学背景下教师教育改革的再思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3-7.

[4] 王东红.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思考[J].科技和产业,2008,8(5):82-84.

[5] 杜玉波.坚持立德树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EB/OL].[2013-11-25].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11/25/c_125756838.htm.

[6] 王荣优,秦娟.浅谈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J].时代报告,2011(7):264.

[7] 赵菊珊.依托“三创”教育探索建立综合性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1(5):15-18.

[8] 刘蔚如.打造培养创意创新创业人才的新型教育平台[N].新清华,2013-11-29(1).

[9] 何海宴.创业型经济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策略[J].教育探索,2012(7):151-153.

[10] 王泰鹏,阎艳.“融入”式就业指导方法研究与实践[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0(5):252-253.

[10] 朱剑平,马恒.加强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简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81-82.

猜你喜欢
纽带一体化科技
洁白的哈达是万物的纽带
小学班主任如何发挥纽带作用
灵动的词串,写话的纽带
巧用字母当“纽带”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科技在线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