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婷,林 梅
(1.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2.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山东 烟台 264003)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生死疲劳》的习语翻译
王怡婷1,林 梅2
(1.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2.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山东 烟台 264003)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葛浩文的翻译功不可没。《生死疲劳》中出现的大量习语给译者带来了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难题。从翻译适应选择论中“三维”转换的角度评析莫言代表作《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中习语的翻译策略。研究结果显示,葛浩文多选择直译来进行文本中习语的语言维转换;选择直译和意译进行文化维的转换;选择重写来进行交际维的转换。译者应当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选择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翻译策略,这是做好习语翻译的重要前提之一。
《生死疲劳》;习语;葛浩文译本;翻译适应选择论;“三维”转换
在翻译适应选择论提出之前,关于翻译过程的理论一直处于直译/意译的争论之中。如果二选一,则必然有缺陷。翻译适应选择论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1]125,所以直译/意译只是译者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做出的选择。
莫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生死疲劳》、《丰乳肥臀》、《酒国》、《天堂蒜薹之歌》等。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授予莫言诺奖的理由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而《生死疲劳》的这一特色最为明显[2]。因此,选择这个文本进行分析具有典型性。小说选择习给作品锦上添花的同时,给翻译带来了难题。如何保证读者能够理解译文的前提下,将原文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文化信息表现出来是译者应该注重的事情。本文尝试从“翻译适应选择论”中“三维”转换的角度评析葛浩文译本,证明此译本较好地解决了上述矛盾。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胡庚申2004提出的。该理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作为哲学理据,认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最佳的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累计结果。[1]179在该理论当中,译者为达成最佳翻译所做的适应与选择得到重视。翻译适应选择论将翻译方法简略地概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3]。由于翻译过程是动态的,文本类型也常常相互交织、不断变换,因此,“三维”转换在不同文本类型中的排序也应该是动态的、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1]147。正是因为这种动态排序,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才能做到有所侧重,或为突出语言形式,或为凸显文化内涵,或为彰显交际意图,从而做出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
该理论一经提出,便受到学者们的热议。刘云虹、许钧认为该理论对整个翻译本体重新作出解释[4]。其中,“三维”转换不仅为微观层面的翻译方法开辟了新的视角,还成为评析译本的重要理论工具。从语言、文化、交际多维度对译本作出分析,避免了将其归于直译或意译中的一类的极端化。尤其对于习语这样的形式和内容都极具特色的表达形式,翻译的方法就更加多元化,使译本评析更加全面、灵活。
《生死疲劳》以一个被冤杀的地主西门闹经历六道轮回为故事主线,讲述了高密东北乡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作品语言乡土气息浓厚,习语层出不穷。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作为一种广为流传并且具有特定意义的固定词组和短句,习语具有鲜明的特点:第一,习语具有民族性,集中反映一个民族或文化的特色;第二,习语本身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很多习语都是利用比喻的形象化语言;第三,习语是语言中固定的因素,如 “乱七八糟”不可说成“乱六七糟”。[5]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三维”转换不仅可以作为翻译习语的方法,也可以作为评析习语翻译情况的有效工具。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6]在汉英翻译中,既要将汉语习语的内涵传达出来,又要保留原有的形式美是很难的。《生死疲劳》中,莫言使用了大量习语,不仅增添了小说的趣味性,还增加了文章朗朗上口的形式美感,如洪泰岳说服蓝脸脱离单干的说辞:“……常言道:‘螃蟹过河随大溜’,‘识时务者为俊杰’……”[7]21。葛浩文译本在部分习语的翻译上,做到了较好的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下面将举例说明。
例一:
原文:俗言道“人凭衣衫,马靠雕鞍”,我能发号施令,压服坏人,靠的就是这件军装。[7]160
译文:You know the saying,“Humans need nice clothes,horses require a fine saddle.”It was that tunic that made it possible for me to issue commands and intimidate the bad elements.[8]64
“人凭衣衫,马靠雕鞍”这句习语采用的是两个主谓宾小句对称的结构,突出了汉语形合的特点。葛浩文选择了直译的翻译策略,用相同的语言结构将汉语习语的形式美传神地表达出来。“凭”对应 “need”,“靠”对应 “require”,选词精确,使译文不拖沓,重现原文习语形式的气势之美。
从上例可以看到,为了转换原文中强调结构对称的习语,葛浩文多选择直译法来体现原文的语言特点,以达到语言维的较好适应性选择。不过,即使是直译,葛浩文也依据中英文形式的不同,在译文的表达结构上作出相应调整,保持译文语言的流畅、地道。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中英两种语言不仅表达形式存在很大差异,而且文化背景也大不相同。习语这种约定俗成的特殊表达形式,在长期的历史传递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涵义。“由于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上和内容上往往存在着差异,为了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不仅需要注重原语的语言转换,还需要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并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1]136。对于《生死疲劳》中莫言采用的大量带有文化涵义的习语,葛浩文是否做出了较好的文化维适应性选择呢?下面举几例来说明。
例二:
原文:“你他妈的简直是狗坐轿子不识抬举,县长能骑你家的驴,是你家三辈子的造化。”[7]80
译文:“Like a goddamn dog who doesn’t know how lucky he is to be carried in a sedan chair,your should be thanking your ancestors for accumulating good luck,which is why the county chief has chosen your donkey to ride.”[8]32
在本例中,有两处习语“狗坐轿子不识抬举”和“你家三辈子的造化”。“狗坐轿子不识抬举”这个习语属于歇后语,歇后语的组成包括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形象比喻,后一部分是解释说明。要想恰当传达出该习语的文化色彩,需要先着重解决“狗”的意象传递。在中西文化中,狗的意象是截然不同的。尤其在美国,狗被视为人忠实的伙伴,形象是正面的。而在中国,狗的形象多是负面的。在葛浩文的译文中,他选择在dog前加定语goddamn来转换原文习语中对狗的贬义色彩。从整个习语来看,用轿子抬着达官贵人走是对他们地位的尊敬、尊重,但是让没有地位可言的狗坐上去,它根本不会明白被抬着走的那份高贵与威严。译文选择直译形象加定语goddamn补充说明,保留了习语的文化意象。
“你家三辈子的造化”这一习语中也有两点需要注意。在中国文化中“三”是虚数,并不确指,如“三言两语”、“三心二意”。“造化”是“福分、幸运”的意思。例如,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若是老身这两只脚跨进得蒋家门时,便是大官人的造化。”此句当中“造化”即是“福分”的意思。葛浩文在理解了这两点的基础上,将“三”译为虚数复数,将“造化”译为“good luck”,适应了英语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避免了译文读者曲解原文。所以,总体来说,该例中的两处习语都得到了较好的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三)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换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1]138。对于像习语这种文化内涵丰富的表达形式而言,并不是所有的习语都能得到很好的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为了达到交际目的,难免要舍弃对文化维的适应。下面举两例做解释说明。
例三:
原文:“你可真是石头蛋子腌咸菜,油盐不进啊,”洪泰岳恼怒地说,……[7]22
译文:“You really are stubborn,”Hong Taiyue said indignantly,……[8]9
本例的上下文语境是,洪泰岳劝蓝脸入合作社,蓝脸不听,固执己见。本例中出现的习语是“石头蛋子腌咸菜,油盐不进”。本义是用石头腌咸菜,油和盐是渗不到石头里面去的,比喻人顽固不化。在这里如果采用直译,没有相同语言文化背景的译文读者会产生理解障碍,即使根据字面意思和前后文勉强推断出涵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对后文的阅读兴趣。原文作者使用这一习语所想达到的交际目的是将蓝脸的固执表现出来。葛浩文在译文中选择意译,用“stubborn”转换原文整个习语的比喻义,放弃了文化内涵的转换,直接点破蓝脸的固执己见,达到了交际意图。因此,该例是较好的交际维适应性选择。
例四:
原文:我这哥,惯常闷着头不吭声,但没想到讲起大话来竟是“博山的瓷盆—成套成套的”。[7]104
译文:He was normally not much of a talker,so everyone was taken by surprise.[8]45
本例中的习语“博山的瓷盆—成套成套的”,属于歇后语,形容人很善于演讲,有条理,滔滔不绝。在译文中,如果直译,歇后语中的形象比喻会加大读者的理解难度。葛浩文在自己的文章“写作生活”(The writing life)中提到,翻译的性质就是重写[9]。翻译从来不是复制,而是换一种语言重写,是对原文的某种完成,甚至是完善[10]。葛浩文选择放弃直译出习语,对原文进行重写,从他人的角度描写金龙讲大话时的滔滔不绝:“……everyone was taken by surprise……”,避免了读者的阅读障碍,也是达到了较好的交际维适应性转换。
从上文对《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中习语的“三维”转换程度分析可知,葛浩文对许多原文中的习语做出了较好的适应性转换。但译者难免要对三个维度做出取舍作为一名出色的汉学家译者,葛浩文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做出了适应性选择,竭力让原文的语言形象、文化内涵表达出来,达成原文的交际目的。具体来讲,在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中,葛浩文多选择直译;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中,直译、意译都有;交际维则重写较多。因此,针对不同的习语、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为了达到不同的翻译目的,译者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选择的翻译策略是因地制宜的,而不是局限于直译/意译的选择。由于篇幅有限,并不能纵观全文,但是译者葛浩文的适应性选择已经可见一斑。总体而言,葛浩文译本对文中习语的翻译可谓是达到了较好的“三维”转换,并给当代文学翻译译者以新的启示。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邵璐.莫言英译者葛浩文翻译中的“忠实”与“伪忠实”[J].中国翻译,2013(3):62—67.
[3]胡庚申.例示“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49—52.
[4]刘云虹,许钧.一部具有探索精神的译学新著——《翻译适应选择论》评析[J].中国翻译,2004(6):40—43.
[5]王伦,孙静艺,张建国.汉语习语的特点及英译[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1):147—149.
[6]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1—5.
[7]莫言.生死疲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8]Goldblatt H.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M].New York:Arcade Publishing,2011.
[9]Goldblatt H.The writing life[N].Washington Post,2002-04-28(BW10).
[10]张耀平.拿汉语读,用英文写[J].中国翻译,2005(2):75—77.
【】【】
Idiom Translation in Mo Yan′s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WANG Yi-ting1,LIN Mei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China;
2.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Yantai City,Yantai 264003,China)
Howard Goldblatt′s translation contributes a lot to Mo Yan′s Nobel Prize.The idioms in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are great challenges for translators.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 hi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idioms in Mo Yan′s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The study shows that Howard Goldblatt chooses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for linguistic dimension,word-for-word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for cultural dimension,rewriting for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Translators should choos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which adapt to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concrete translation objectives.Tha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econditions for good idiom translation.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idiom;Howard Goldblatt′s translation;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
H315.9
A
2095—042X(2014)04-0100-03
10.3969/j.issn.2095—042X.2014.04.022
(责任编辑:朱世龙,沈秀)
2014-03-25
王怡婷(1989—),女,山东海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汉对比研究与翻译及口译研究。
林 梅(1963—),女,山东栖霞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