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

2014-03-27 13:35赵艳青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治未病亚健康综合征

赵艳青,滕 晶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4)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对于疾病的认识已经由单纯的“生物—心理”医学模式转变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亚健康状态越来越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方式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全世界只有5%的人是健康的,20%的人处于疾病状态,余下75%的人则处于亚健康状态,如不干预治疗,则进一步发展会形成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祖国传统医学的“治未病”与现代亚健康理论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运用治未病思想干预亚健康状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亚健康的内涵、病因与临床表现

亚健康的内涵的界定是相对于疾病与健康的概念而界定的,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对健康的概念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随后,又指出,亚健康状态是指无器质性病变的一些功能性改变,是介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类状态或一个过程,又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即:亚健康是一类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和过程,其上游与健康相联,下游与疾病有重叠与交叉,要以过程论、动态论来把握。

引起亚健康的因素较多,常见的有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及生理因素。以环境因素为诱因的亚健康综合征主要包括不良建筑物综合征、空调综合征等;以社会心理因素为主要诱因的亚健康综合征很多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有:疲劳综合征、社会适应不良、抑郁倾向、焦虑倾向等。此外还有计算机综合征、信息污染综合征。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出现与流行,一大类新的亚临床问题正悄然出现。现已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的主要是一类与计算机普及和过度使用相关的亚健康问题,如网络综合征、反复紧张性损伤综合征等。

亚健康的临床表现,可以分成综合症状性亚健康、单一症状性亚健康、隐匿性亚健康三大类。综合症状性亚健康,以“慢性疲劳”为主要表现,偶见于虚弱、机体免疫功能紊乱、食积、性机能减退等不同的综合状态,且这些综合状态之间常可相互包容或重叠的出现;单一症状性亚健康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诸如非特指性入睡困难、大便秘结不通、记忆力减退、身体疼痛等症状的单一性,且患者在其他各个方面并无异常表现。这些单一症状不仅对个体的生存质量产生影响,也是机体偏离健康的征兆;这些症状累积到一定程度极有可能导致多种病变。而隐匿性亚健康,多表现为既往机体无主观不适感,仅会在某一生化指标上表现为有所背离,确定为某种疾病的证据不足,但却从一些方面反应了躯体偏差的情况。

2 治未病思想

“治未病”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是中医关于治未病思想的最早的文献记载。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也有相关记载,云:“以之治身,可以消患于未兆”。认为医学的目的首先是“消患于未兆”“济羸劣以获安”,其次才是治病。这里的“未兆”和“羸劣”就是所说的亚健康状态。治未病思想也是预防医学的核心内容。可以从以下两个层次对于“治未病”进行阐释:

第一层次的“未病”可以分解为“平人”“未病之病”两个方面。“平人”的概念首见于《内经》,《素问·调经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王冰注:“平人,谓平和之人”。据此可知,《内经》所谓之“平人”多指阴阳平和之人,就个体而言:不仅表现为机体无任何疾病征兆,而且内脏气血阴阳平衡,心身功能调和,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天、人)的和谐统一。现在所言之“平人”多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健康人,不仅仅体现在躯体无异常表现,心理状态也应该是正常的。因此未病中也包括健康者。“欲病、未病”之说源于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曰:“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阐明了“未病之病”的内涵,此处的“未病之病”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平人,而是潜在的、有可能生病的未病之人,目前并无明显征兆,且不易被发现[1]。而“欲病之病”是指可能或将要生病,但目前尚未表现为生病,称其为“亚疾病”“亚临床”。第二层面上的“未病”,是指已病状态下的“未病”,身体已经有了疾病,但或“病虽未发”征兆已见;或仅停留在某一脏(某一阶段),并未累及下一阶段(他病未发)。

由此可见,中医学的“未病”是一个大概念,“未病”既囊括了“平人”“欲病之病”者,这两者均属于尚无病者,也包含了已病者。且无病与已病之间还存在着“欲病之病”者。这些构成了中医学对整个健康(平人)与已病之间过渡带的完整认识。

3 治未病与亚健康

“未病”概念的产生确立了“治未病”思想在中医预防医学中的核心地位,以此思想为基础,形成了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方法。即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未病先防”,当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时要增强体质、调摄精神、锻炼身体、注意饮食起居,保持健康,防止疾病;当人体出现一些偏离健康的迹象、征兆,但还达不到疾病的标准时,要及时调理、治疗,防止其发展为疾病[2]。“既病防变”指的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据上可知,治未病的关键在于“预防”,此理念包含了现代全科医学中的三级预防的思想,而通常所说的亚健康状态的预防主要是指其中的一级预防,即:疾病发生的预防, 是通过对高危致病因素的干预,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也囊括了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故对于今天所言的亚健康的预防和调整,则可在结合一级预防的思想指导下,更多的参合对人体不同状态的调整,这正是中医的优势所在[3]。

总之,不论是中医的“治未病”理论,还是现代的“亚健康”的干预理念,既是积极主动的预防医学观,也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这些思想对于养生保健和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倪红梅,何裕民,沈红艺,等.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8):750-751.

[2]王天芳,孙涛.亚健康与“治未病”的概念、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10):929-933.

[3]倪红梅,沈红艺,方盛泉,等.亚健康状态的心身综合干预[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4):14-16.

猜你喜欢
治未病亚健康综合征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Chandler综合征1例
考前综合征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猪群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