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刚,蒋曙光,王 蒴,王治才*
(1.新疆克拉玛依白碱滩区元亨动物诊所,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8;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工作总站,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9;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牛副结核及其防治
徐 刚1,蒋曙光2,王 蒴3,王治才3*
(1.新疆克拉玛依白碱滩区元亨动物诊所,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8;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工作总站,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9;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牛副结核是近年来新疆部分牛场常见多发但常被忽视或误诊的一种慢性消耗性人畜共患病。本文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就该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进行了论述,以期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该病诊断与防治的参考。
牛副结核;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与防治
牛副结核 (Paratuberculosis)又称约内氏病 (Johne’s disease),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paratuberculosis,MP)引起的以顽固性腹泻、渐进性消瘦、肠黏膜增厚并形成皱褶为特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本病可通过病畜及其产品传染给人和其它动物。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通报的动物疫病(List animal diseases)[1],我国农业部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目前,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特别是奶牛养殖业较发达的一些国家。我国自1955年确诊该病的发生以来,牛副结核在一些地区的种牛场、奶牛场、牧场不断蔓延,近年来发病率有日渐增多的趋势,严重危害养牛业的健康发展和畜产品的安全,但关于牛副结核的防控研究报道较少。全面了解和认识该病对指导其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牛副结核于1895年美国人 Johne等首先发现。1906年国外学者用病牛肠道匀浆饲喂犊牛感染成功,证实了它是不同于结核病的另外一种独立疾病,并命名为约内氏病(Johne’s disease)。目前,牛副结核已遍布全世界。养牛业发达的国家,如英国、法国、丹麦、荷兰、德国、美国、苏联、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尤为多见。在英国,该病感染率在15%~33%,每年损失200万~300万英镑,是奶牛淘汰的第一病因,并被认为是英国某些地区最重要的疾病;美国已确认30个州约360多个牧场存在本病,感染牛群每年损失为12%;全美国的奶业因该病每年损失达l5亿英磅。在法国本病流行30多年,发病死亡率为8%。在荷兰,每年损失为12%~l5%。澳大利亚每年因为副结核病而限制出口的肉、奶损失约7 500万澳元,产业损失5 760万澳元[2]。据调查,副结核病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渐传入新的地区,对牛羊养殖业已构成一个危害广泛、急迫的国际问题。近年来由于奶牛和肉牛发展非常迅速,生产规模越来越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牛流动范围越来越广,副结核病发生呈扩大的趋势,世界已经有168个国家和地区报道此病[2]。
我国于195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呼盟谢尔塔拉牧场由北京农业大学首次发现并确诊牛副结核的发生,此后辽宁、黑龙江、内蒙、贵州、陕西、河北等地区相继报导了本病的流行;近年来本病几乎遍及东北、西北、华北、内蒙等地区[2]。牛副结核的流行将严重影响我区乃至我国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牛是副结核最易感的动物,绵羊、山羊等反刍动物均易感[2]。另外副结核分枝杆菌还能感染猪、马、骆驼、鹿、猴、鸽、斑鸠等多种哺乳动物和禽类[3,4]。有关野生反刍动物的副结核病报道较多,大部分集中于野羊、野牛和鹿,还有犀牛、水牛等[3]。在对野生非反刍动物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狐狸、鼬、黄鼠狼、乌鸦、白嘴鸦、寒鸦、鼠、木鼠、野兔、獾等野生动物也可检测出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3]。同时对无脊椎动物的调查发现,蜂蝇科的幼虫、成年双翅目昆虫及蚯蚓中也存在副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5]。
本病一般为散发或地方流行性,病牛、处于潜伏期的牛或带菌动物是重要传染源。本菌主要存在于病畜体内肠系膜淋巴结或肠黏膜,病牛可从粪便排出大量病原菌。由于病原菌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因此可存活数月。粪便中的病原菌污染饮水、草料等,通过消化道而侵入健康的牛体内。有研究表明部分病例中的病菌可经血流或牛乳、尿液排出体外。
从公牛的性腺也曾发现过牛副结核杆菌[6]。当母牛患副结核病时,子宫感染率达50%以上;有试验证明,皮下或静脉接种也可使犊牛染。本病的传播速度比较缓慢,不同病例的出现往往间隔较长时间,从表面上看似呈散发性,实际上是一种呈现缓慢传播的地方流行性传染病。
牛的年龄不同,对副结核分枝杆菌的易感性也不同,4月龄以下的牛最易感,绝大多数感染后造成永久性感染并排菌或发病。较大犊牛只有大剂量感染才能引起临床发病。青年牛和成年牛能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只有超量接种才能引起感染。除粪口感染途径外,胎儿也有可能子宫内感染。
副结核分支杆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在分类上属鸟分枝杆菌副结核亚种 (Mycobacterium avium subsp.paratuberculosis,MAP)。该菌是一种细长杆菌,有的呈短棒状或球杆状,不形成芽胞、荚膜和鞭毛,大小为0.5~1.5 μm,革兰氏染色阳性。MAP对热和化学药品的抵抗力与结核菌相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牧场和厩肥中可存活数月至一年,在牛乳和甘油盐水中可保存十个月。该菌最佳生长温度为38℃~40℃,对热敏感,63℃30 min、70℃20 min、80℃5 min均可被杀死。
副结核分枝杆菌能够抗强酸强碱,在5%草酸、5%硫酸、4%氢氧化钠溶液中30 min仍保持活力。但用3%来苏儿30min、3%福尔马林20 min、3%~5%石炭酸5 min即内可将其杀死[7]。该菌是胞内生长菌,细菌侵入机体后,在机体内首先产生细胞免疫,然后出现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随着病情加重而降低,体液免疫随着病情发展而增强。
生态学的研究还发现,副结核分枝杆菌可在酸性土壤型存在,但在硷性和含钙质多的土壤区则很难生存。有学者对所分菌株的细菌学鉴定发现,存在3个生物型菌株,即牛型副结核株,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牛而不使羊发病;羊型副结核株,在自然条件下可使羊感染,对牛也有轻微致病力;色素副结核株,仅发现在苏格兰的分离株。也有学者分别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等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副结核分枝杆菌的分型研究,但结果差异很大。
牛副结核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在6个月左右,有些可达数年(2~4年),有些牛在2~5岁时才表现临床症状。母牛在开始怀孕、分娩以及泌乳时易于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临床症状首先出现于青年牛,但2岁以上的其它年龄牛均也可表现出病症,其特征性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消瘦和腹泻。腹泻开始是间歇性的,而后逐渐严重和频繁。初期没有明显症状,一般由软便到下痢从间歇性下痢发展到持续性下痢,继之变为水样的喷射状下痢。有的患牛突然出现严重下痢,粪便恶臭,带泡沫。但发病牛体温始终不高。随着病程的发展,出现营养不良,贫血,高度消瘦,全身状况恶化并伴发下颌、胸垂、腹部水肿,产奶量急剧下降或停止泌乳,最后患畜全身衰弱而死亡。部分患牛发病初期作为一般性消化不良病例采用对症治疗可得到缓解;亦有部分病牛未经治疗亦可停止下痢,食欲和体重增加,但在数月或数年后又复发下痢并死亡。
该病的病理变化常见于空肠、回肠和结肠前段,肠粘膜面覆盖大量灰黄色或黄白色糊状粘稠粘液;有些区域有出血、皱褶顶点充血、溢血。回肠肠粘膜增厚3~20倍并形成似脑回样皱褶的硬而弯曲的纵横皱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比正常淋巴结肿大2~3倍以上,切面可见乳白色水样液体,但没有充血,也不形成结节与坏死。随着病程进一步发展,回肠、空肠、小肠后段、盲肠和结肠以及肠系膜淋巴结均出现肉眼可见病变。但病理剖检变化的明显程度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并非一致。
根据成年牛出现渐进性消瘦、顽固性腹泻,抗生素治疗无效,即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则有需要通过粪便涂片检查、粪便和组织的细菌学培养、血清学检测、样品的PCR扩增比对,尸体剖检的特征性病变及组织学检查,以区别可能出现类似症状的胃肠道寄生虫感染、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梭菌性肠炎、霉变饲料的慢性中毒等。
虽然发病牛粪便以及病变肠粘膜中含有大量的菌,但副结核杆菌的染色形态很不典型;初代的分离培养也极为困难。培养时需要在人工培养基上价格昂贵的添加草分枝杆菌素抽提物,6~8周才能长出针尖大小的白色、粗糙的小菌落;培养6个月才能发现有明显的小菌落出现。
血清学检测是目前常用诊断检测技术方法。我国的行业标准《牛副结核病检疫技术规范》该病对临床诊断、显微镜检查、补体结合试验、ELISA、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延迟型)、PCR检测方法做出了规范。但由于补体结合反应操作费时、繁琐;皮内变态反应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很低,很多国家已不再使用[8]。此外,变态反应结果易受各种因素,特别是其它分枝杆菌感染的干扰而出现假阳性[9];琼扩反应则敏感性不足。目前,在进出口检疫和较大规模检测中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相关抗体检测,用PCR进行相关病原基因检测。ELISA检测所用的试剂盒主要是美国IDEXX公司生产副结核病抗体检测试剂盒以及法国IDVET公司生产的副结核抗体初筛试剂盒,该方法具有敏感、特异、快速、稳定、半自动化及结果可视化等优点,适合短时间内大批量样品的检测。
牛副结核的确诊已达百年,但迄今为止仍无特效的预防和治疗药物。各国研究人员先后在不同地区试验用多种抗分枝杆菌的药物进行治疗,均未获得满意效果。目前,对该病较为常用的防治技术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对检出的阳性牛和有临床症状的病牛及时隔离或扑杀;对检测阳性的妊娠后期母牛,可在严格隔离条件下饲养至产犊后再扑杀处理;所产犊牛在严格消毒后进行人工饲喂。其二是定期对牛群进行监测;在疫区,每年对牛群检疫3~4次,检出的阳性牛严格隔离,确保病牛与健牛完全分离;检测出阳性个体或有临床症状的牛场要对圈舍进行连续性的彻底清理和消毒;检出的疑似病例应做好标记,单独组群饲养3个月后再进行检测,仍为可疑者可按阳性牛处理。其三是培育健康犊牛群;疫区或疫群的犊牛出生后,立即与感染或患病病牛隔离,人工喂初乳3 d后饲喂消毒奶至6月龄断奶,然后进行血清学检测,阴性犊牛归入假定健康群,再坚持每年做3~4次检查至满4岁;历次检查均为阴性者可视为健康牛。其四是对病牛舍及饲养场进行定期消毒;常用消毒药可选用l0%~20%漂白粉液、5%甲醛溶液、5%来苏儿、3%~5%石碳酸水等,药液加热消毒效果更佳;其五,疫群牛奶须经80℃1~3 min的消毒处理方可使用;疫群清理出的粪便应堆积泥封,生物热消毒。牛副结核传染性较强,牛群出现阳性个体后如不尽快和严格处理,则可能在本群扎根,一旦扎根则很难净化。
牛副结核的免疫预防研究正在进行当中。正在试验用于牛副结核预防的疫苗主要有3种:一种是菌体成份苗,另一种是全菌苗,第三种是弱毒活苗。这些菌苗在感染牛群6多年的免疫比较试验证明,均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本病所造成的损失,且以全菌苗效果更好,在美国一些地区副结核病污染严重牛场,用灭活疫苗进行净化,使临床发病率显著下降[10]。我国吉林省兽医科学研究所于1990年也试制出了牛副结核灭活疫苗并在一些牛场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尽管疫苗的临床免疫试验结果已经成功,但进入临床应用不仅仍然还需要时间,而且面临许多困境。其原因是副结核的感染主要发生于幼龄期,且存在垂直感染的可能,仅靠主动免疫阻止感染较为困难;此外,由于副结核菌和牛结核菌表面抗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副结核疫苗的免疫可能干扰和影响结核菌素对牛结核的检疫,而牛结核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较副结核严重的多,则必须优考虑。
虽然已经有许多国家认为,疫苗接种是保护畜群的最好方法,但疫苗接种也仅在特定国家或区域被限制性使用。由于我国一些地区牛场牛副结核与牛结核病的同时存在和流行,副结核疫苗的应用更应慎重。根据我国一些地区牛副结核和牛结核流行病学,防治牛副结核的最佳方法仍然还是定期检疫,及时发现和清除感染牛。经3~5年的检疫与净化,完全有可能使牛场的副结核病检出率明显下降。
[1]OIE.2011.Manual of Diagnostic Tests and Vaccines for Terrestrial Animals[M].6th Edition.Paris,French:OIE Press.
[2]谷立波,刘云志,朱恒义.牛副结核病及其防制对策[J].吉林畜牧兽医,2004,(9):13-15.
[3]Collins M T,Osterhuis J O,Paratuberculosis in 28 animal species at the San Diego Wild Animal Park[C].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paratuberculosis ca mbridge,Uni ted K ngdom, 1994,(7):17-21.
[4]Daniels M J,Hutchings M R,Beard P M,et al.Do non-ruminant wildlife pose a risk of paratuberculosis to domestic livestock and vice versa in Scotland[J].Wildlife Diseas e,2003,39(1):10-15.
[5]Greig.A,K.Stevenson,V.Perez.A,et al,Paratubereulosis in wild rabbits(oryetolagas eunieulus)[J].Vet.Ree, 1997,(140):141~143.
[6]Larsen A B,Kopecky K E.Mycobacterium paratuberculosis in reproductives organs and semen of bulls [J].Vet Res,1981,(179):169-170.
[7]Jorgensen.JB,Survival of Mycobacterium paratuberculosis in slurry[J]Nordisk Veterinae Mediein,1997,29(6):267~270.
[8]孔繁德,徐淑菲,王景明,等.副结核分枝杆菌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J].检验检疫科学,2004,14(增刊) 57-60.
[9]李景思,沈国顺,孙兆兰,等.牛副结核检疫中的非特异性干扰[J].中国兽医学报,1997,17(3):258-260.
[10]张继才.牛副结核病的病原检测[D].昆明:云南农业大学,2008:16-17.
Bovine Paratuberculosis and Prevention
XU Gang1,JIANG Shu-guang2,WANG Shuo3,WANG Zhi-cai3*
(1.Yuanheng Animal Clinic of Baijiantan,Kelamay,Xinjiang,China; 2.General Station of Xinjiang Husbandry,,China 3.Institut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Xinjiang Academy of Animal Science,China)
Bovine paratuberculosis is a common chronic and wasting zoonosis in parts of bovine farms in Xingjiang in recent year,which is often beng neglected or misdiagnosed.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s about the disease diagonosis and control for the animal production technicals,the epidemiology,etiology, clinical symptoms,diagnosis and prevention are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bovine paratuberculosis,etiology,epidemiology,diagnosis and prevention.
S85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377(2014)04-0053-04
2014-02-07
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012GA890001)
徐刚(1957-),男,大专,助理兽医师。
王治才(1955),男,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牛羊疫病防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