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海,赵海利,吕 燕,马玉辉
(新疆昭苏县畜牧兽医局,新疆 昭苏 835600)
探析新疆昭苏县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及措施
李 海,赵海利,吕 燕,马玉辉
(新疆昭苏县畜牧兽医局,新疆 昭苏 835600)
本文论述了新疆昭苏县传统草原畜牧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给出了转型升级的具体措施和发展模式,旨在为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草原畜牧业;生产现状;转型升级;发展模式
新疆昭苏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缔造了该区优质的草地资源,是新疆唯一没有荒漠草地的县。根据县域资源条件、发展历史、民族结构及产业布局,草原畜牧业既是昭苏的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也是当家产业和优势产业,是新疆重点畜牧业生产县之一。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政策倾斜下,在国家、自治区及伊犁州良种繁育、生态保护、民生工程、现代畜牧业、养殖基地等项目支撑下,在畜产品市场价格趋利带动下,畜牧业基础设施、畜群畜种结构、牧区经济条件、畜牧产业发展、草原生态保护等均有了长足发展,呈现出草原畜牧业、农区畜牧业、集约畜牧业多元化发展的良好势头,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但牧民组织化程度低、经营方式粗放、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草地生态趋于退化、产加销体系缺失、牧民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致使畜牧业生产方式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畜牧业发展条件与现代牧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畜牧业发展水平与产业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畜牧业发展综合能力与农牧民持续增收不相适应,草原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举步维艰,草原牧区生产方式、经营机制、经济结构、增收机制、生态保护等急需变革。
2013末,昭苏县牲畜存栏达到92.7万头只,其中牛存栏16.42万头、羊64.71万头、马9.43万匹。畜牧业总产值达10.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61.2%。具体表现如下:
1.1 畜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全县牲畜棚圈5 381座,其中暖圈1 943座;养殖小区15个,小区入住养殖户1 500户;建设高标准牧民定居2 030户,入住率90%;牧道通达217.5 km;人工中草地保有4 466.67 hm2;牛、马、羊配种站139座。畜牧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效改善了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了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1.2 种畜生产规模不断提升
牛、马、羊是本区主要养殖畜种。昭苏是伊犁马的培育地,亦是新疆褐牛的主要繁育地,伊犁马、新疆褐牛存栏量、质量均在全疆首屈一指。近年来加大了哈萨克羊的选育工作。目前,县直有各类种畜场9个,其中:伊犁马种畜场3个、新疆褐牛繁育场2个、羊繁育场4个(萨福克羊肉羊种畜场1个、哈萨克羊繁育场3个),年繁育各类种畜1 150头(只、匹),其中:新疆褐牛100头、伊犁马300匹、萨福克羊150只、哈萨克羊600只,种畜生产已初具规模。
1.3 畜种、畜群结构逐步优化
近年来,昭苏不断推进“小换大、劣换优、提质增效”的发展战略,强化生产母牛组群与流动冷配,大力开展胚胎移植和性控冻精繁育,不断提升牛良种率;初步建立覆盖全县的良种马改良繁育体系,运动马、乳用马、肉用马改良得到全方位发展;有计划地开展哈萨克羊选育与提纯复壮,大力开展肉用羊杂交改良,使畜群畜种结构不断优化,畜种单产、畜产品总量不断提高。目前,大畜存栏25.85万头(匹),比重为28.54%;良种率达到53%,其中:牛良种率为68.5%、马为65.83%、羊为48.70%。
1.4 规模养殖不断提高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县共注册成立养殖、育肥、饲料及畜产品加工等专业合作社87个,注册总资本33 302.8983万元,从业人员4 201人,带动400余户农牧民广泛参与,提升了农牧民自组织能力。建设奶牛、肉羊及伊犁马养殖小区(基地)28个,扶持、培育及带动规模养殖户1 000余户。畜牧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各类家畜养殖规模达到7.1万(头、只),占全县养殖存栏的7%。
1.5 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
切实强化畜产品有机认证工作,喀拉苏乡塔什尔那养殖小区通过有机产地认证,并正积极开展全县的肉牛、肉羊有机食品产地认证工作。目前,已成功引进大明畜牧有限公司、新疆兴昭牧业有限公司、昭苏马场森源褐牛繁育有限公司等畜牧企业,成立了昭苏县西域马业有限责任公司,年屠宰牛1万头、羊20万头的新疆牧牛王食品有限公司已建成投产,为建立 “企业+合作社+农牧民”的养殖模式和产供销全产业链奠定了基础,外向型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
1.6 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2013年末牲畜存栏92.7万头(只),年内牲畜出栏47.92万头(只);主要畜产品肉、奶、毛产量分别为27 424 t、56 874 t、1 934 t,成为伊犁河谷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2013年农牧民人均收入10 163元,人均增收中来自畜牧业的部分达到725元,占农牧民增收的59%。畜牧业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吸收了农牧区闲散人员,为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2.1 牧区资源生产力较低,草地资源承载压力大
县直可以利用草地面积49.13万 hm2,草地分布以山地为主,其中:山地草地占总面积的73%、丘陵占7.5、平原草地仅占19.5%。虽然山地草地生产力较高,但山高路远、牧道简陋、利用期短等问题,制约了其生产力的有效发挥。在册草场承包3 735户27.05万hm2,户均72.43 hm2,并分布于三地(春秋场、夏场和冬草场),平均每地仅24 hm2。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牧区人口快速增加,目前牧业户数已达8 721户40 476人。就县直可利用草地而言,户均、牧民人均分别为56.34 hm2和12.14 hm2,亩均天然草地产值不足100元,人畜矛盾、草畜矛盾、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草地资源承载压力越来越大。
2.2 畜牧业生产方式粗放,天然草地生产能力趋于退化
昭苏畜牧业仍以靠天养畜、四季轮换放牧为主导,生产经营方式粗放,牧民发展致富的无限欲望和行动体现于发展数量型畜牧业和牺牲生态环境来促进增收,超载过牧,草畜年际、季节不平衡,牧民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加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年均温持续升高,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春季和冬季增温尤为显著,分别比1955-1979年平均温度增加了1.8℃和1.3℃;而降水量年际间波动较大,年际、季节干旱频繁,成为草地退化加速剂。就近年来草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数据显示,各类型草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退化,退化草地面积已达49.44万hm2,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91.23%,产草量比上世纪80年代减少17.76%~44.56%(春秋草场产量下降41.96%,夏草场下降19.50%;冬草场下降21.12%)。
2.3 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县财政不足,农牧民贫困,牧区经济发展缓慢等,虽然近年来有较多项目支持,但牧区水利、人畜饮水、牧道、饲草料地、养殖小区配套、牧区社会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仍滞后于产业发展,远不能满足牧区社会与农牧民生产发展的需要。如:昭苏灌溉草地面积不足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牧道仅覆盖牧区的30%、定居点(水、电、路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不足等已经成为制约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4 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难以支撑区域社会发展需求
昭苏草原畜牧业基础好,且种植业发达,有较好的农牧结合的条件。但由于生产经营粗放,市场培育和开发环节滞后,生产水平和规模化经营的程度低,产品供应以活畜为主,缺乏市场竞争。一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基础较差,虽然养殖合作社达到87个,但还未发挥应有的组织、带动作用,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仍较低,仍停留在户养、小养、低投入、低产出的小生产状态,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无法产生规模效益。同时,畜牧业龙头企业缺乏,规模小,优势不突出,带动能力弱,畜产品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二是规模化经营程度较低,在畜牧业生产经营体系中,农牧民家庭小规模、分散经营仍然是主体,经营方式粗放。三是畜牧业生产效率和牲畜个体生产力表现较低,这也是被动依托天然草原的数量畜牧业的结果,并有生产力下降的趋势。四是市场培育和开发环节相对薄弱,没有本地特色品牌。
3.1 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畜种资源增收工程
3.1.1 继续做大做强马产业,全面建设马产业 “五大基地”
统筹规划,各有侧重,全面发展运动马、乳用马、肉用马繁育。建立覆盖各乡镇的马匹改良体系,推广细管精液人工授精技术,提高马改良覆盖面;建立运动马、乳用马、肉用马繁育核心群,乡镇组建马改良繁育核心群5 000匹,年改良农牧民马匹3万匹以上;建立与完善良种马交易中心和马匹调教训练基地,年调教训练练运动马1 500匹,向市场供应调教训练专用马匹800匹以上;整合全州有利资源,开展运动马赛事周赛制,加强赛事人才培养,探索赛事商业化运作模式,承办国内、疆内大型赛事、标准化赛事;成立县马业协会,全面推进各乡镇场特色马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专业养殖大户,发展赛马繁育养殖、马匹育肥、孕马尿收集、马奶生产等养殖小区建设;开展马业专业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培育,培养本土马业人才,营造旅游吸引;挖掘马文化产业,申报天马文化园AAAA级景,发展草原生态游、骑马探险游、草原牧马游、高山休闲游、草原牧家游等特色民俗、生态旅游线路,做大做强以马文化为主的第三产业,打造全国伊犁马产业发展战略高地。
3.1.2 狠抓新疆褐牛良种繁育,建设优质种畜繁育基地
完善新疆褐牛繁育场(联合育种场)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种畜管理与生产经营,增强种源供应与带动能力;大力开展冷配服务、人工授精、劣质母牛淘汰、实用技术应用、组群鉴定、档案管理等工作,提高农牧民生产母牛质量,提升养殖与繁育水平;分区域开展乳用型、肉用型新疆褐牛选育、培育工作,在西部乡镇和牧区突出发展肉用型新疆褐牛,东部乡镇和农区突出发展乳用型新疆褐牛,因地组建新疆褐牛核心群,提升不同类型新疆褐牛扩繁能力;建设良种牛专业养殖小区,利用托养、寄养、合作养殖等方式,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提升规模养殖与收益水平。
3.1.3 推进肉羊养殖,扩大农牧民增收空间
紧紧围绕自治区1 000万只肉羊出栏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壮大与发展萨福克羊种畜场和哈萨克羊种畜繁育基地,规范种畜管理与生产经营,引领与支撑肉羊业发展;运用本品种选育、现代分子育种辅助技术,推进哈萨克羊提纯复壮与多胎选育,提高单位母畜生产能力;加强人工授精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萨福克羊和德克萨斯羊为父本的肉羊多元经济杂交,提高养羊业效益;积极开展自繁自育、联合育肥、小区育肥,减少市场环节,增加养殖受益。
3.2 变革畜牧业生产方式,推进“良种、良舍、良法、良料、动物防疫保障”体系支撑
现代畜牧业发展是系统工程,其基础就是畜牧业生产的“良种、良舍、良法、良料、动物防疫保障”的整合。要充分发挥牧民定居、标准化养殖小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等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作用,开展现代实用技术整合与推广应用,以点带面、以区带村、以村带乡的辐射带动模式,提高农牧民科技应用能力,通过科技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效,提升转型升级动力。
3.3 因地制宜重点建设,建立良性的草地资源建设与保护、利用体系
正确处理发展与生态的关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需求,选择优势区域建立灌溉配套、草畜联营、高产优质的饲草基地,同时各乡(镇、场)的畜牧业布局中必须配套相应规模的牧草种植基地,创新经营组织,支撑转型升级。
稳步推进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区、不宜耕作区耕地退耕还草,积极推进牧区超额饲料地退耕还草,不断扩大草地面积,维护草地生态。
积极推进草原流转,发展草场作价、草场入股、联户放牧、合作社统一组织、整村联合等多种形式的草原集合利用模式,推进草原有序利用与草原利用公平,并解放剩余劳动力发展其他行业。
严格执行国家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季节休牧、草畜平衡、统一转场等制度,保障草原科学利用。
因地制宜,建立严重退化草地自然修复、补播改良、毒害草防除、鼠害防治、围栏修复等综合治理措施,逐步实现退化草地生态修复,实现增草、增畜、增收计划,为打造全国生态文明示范试点县奠定基础。
3.4 市场资源配置主导,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民”的全产业链组织关系
畜牧业企业、合作社,是农牧民产销市场对接的桥梁。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础,也是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政府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大政府引导与扶持,充分整合民生水利工程、畜牧产业化、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援疆项目等资金发挥建设效益、拓展受益覆盖面;强化宣传,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培训,适时组织农牧民、养殖大户外出考察学习;政府辅助选择具有市场观念、能带头致富、服务能力强、公心强、会员认可的带头人出任合作社董事长,并建立严格的运行监督、经营收益监管、利益分配、预留发展资金使用等制度机制,确保合作社良性运营;出台扶持政策和用工保障措施,加快整合农牧户条块分割的耕地、草地资源,推进耕地、草地流转与股份化、合作化经营,利用合作社社保缴费保障机制,促进以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牧场为主体的、联合发展的现代农牧产业集群发展。本着龙头带动、扶优扶强的原则,诚信招商,拓展扶持思路,加大对龙头企业、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专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市场主导、政府服务、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农牧民自我发展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户”的经营模式,形成繁育方向、种畜供应、科学养殖、集中育肥、饲料供应、疫病防控、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等多层次、少环节的产供销一体化,统领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有效衔接,延长产业链,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3.5 政府扶持金融支持,建立互为保障的金融扶持机制
为推进农牧、旅游、产业、生态融合发展,政府要在种草补贴、草畜产业、合作组织、养殖基地、企业扶持等方面给予金融协调、支持与扶持,如:金融贷款政府贴息、协调担保贷款、协调各部门项目整合推进、援疆产业项目扶持、牲畜育肥出栏补贴、技术服务、信息保障、风险补偿等。
金融部门探索发展“金融机构+企业+合作社+农牧户+保险+担保”的信贷合作服务模式,并结合草畜产业联合发展实际,创新服务方式,在贷款担保方式(联户担保、产权担保、活体抵押担保等)、贷款期限、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更好发挥金融主力军作用。
创新投融资机制,由政府扶持搭建平台,吸引企业资本、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外来资本等投资、入股草畜联营合作联社,兴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发展饲草颗粒加工、有机肥生产、饲草储备库建设、牛羊多元杂交育肥,增强资金运转,扩大经营规模,提升联合发展能力,发挥带动引导作用。
3.6 发展多种模式的农牧民合作组织
3.6.1 紧密型草畜联营合作模式
通过农牧民草牧场、饲草料地及耕地面积入股、出资量(现金与牲畜折算股资量)入股发展草畜联营合作社。合作社组建与运行方式,即根据 《合作社法》要求,在农牧民草场、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及依法流转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引导、农牧民自愿的组织方式下组建草畜联营合作社,制定各项管理制度、章程、入股方案、运行方案、利益分配与再生产方案方案等,社员共商组建管理、经营、监督机构及部门,按照“统一管理、分类经营、有偿用工、综合分红、预留发展”的原则下开展生产经营,同时积极探索合作社社员社保缴费保障等深层次联结机制。
3.6.2 辐射型草畜联营合作联社模式
通过农牧民饲草料地、耕地面积(也可追加现金)入股、信誉养殖合作社(畜牧企业)及养殖大户现金量入股或依法流转获得面积入股发展草业合作社,按《合作社法》建章立制,制定入股方案、内供价格、外销方案、利益分配与再生产方案等,组建独立的管理、运行、监督机构、机制进行饲草专门化生产,对参股养殖合作社(畜牧企业)及养殖大户进行饲草量化(供应保障量、内供价格双定量)定向供应,定量供应富余饲草对外销售。合作社社员可以通过固定分红收益外,再通过合作社加强管理获得外销分红收益。
3.6.3 企业拉动型草畜合作模式
由县内外“有实力、有信誉、能让利”的畜牧企业牵头,通过农牧民草牧场、耕地面积(也可追加现金)入股、组织畜牧企业现金量入股或依法流转获得面积入股发展紧密型草畜联营合作社,按《合作社法》建章立制,制定入股方案、内供价格、外销方案、利益分配与再生产方案等,组建独立的管理、运行、监督机构、机制进行饲草专门化生产。企业与合作社商定固定供量饲草基准价,保障参股农牧民的固定分红,固定供量以外饲草可按市场价获得再收益分红。同时,该方式也可大力发展企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农牧民的广联式带动发展模式。
3.6.4 外控型草畜综合发展模式
通过招商、诚信引资吸引企业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融资草业合作社或草畜联营合作社,通过入股、经营权流转、发展龙头企业、建立养殖基地等参与合作经营,具体模式可参考前3种。
对以上模式的不再从事农牧业生产的社员及其家庭成员,合作社在确保其股份收入的同时,通过政府引导、科技培训、政府扶持、合作社组织等方式发展二、三产业或劳务务工,推进非农牧产业生产转移,建立农牧民多元化增收结构,实现草畜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同时,积极探索合作社社员社保缴费保障机制,以保障农牧民入社有增收、有保障;探索建立国有投资比例入股的扶助资金回收机制,以兼顾公平,增强公共设施建设及扩大饲草发展资金,拓展受益覆盖面。
Explore and Analy SeIdeas and Measures of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in Zhaosu
LI Hai,ZHAO Hai-li,LU Yan,MA Yu-hui
(Zhaosu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Station,Zhaosu Xinjiang 835600,China)
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in Zhaosu,Put forward the the necessity to upgrade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basic principles,given the specific measures and development mode of upgrading,design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upgrade.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status;upgrade;development mode
S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377(2014)04-0012-05
2014-05-2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201130101-2-1)
李海(1980-),男,畜牧师,农业推广硕士,主要从事草原畜牧业管理与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