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江琴,李 捷,陈双双
(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河南 洛阳 471000)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也可以定植于人和动物的体表和消化道、呼吸道、伤口中,是条件致病菌,免疫功能低下、肿瘤以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患者容易感染,使该菌成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各种创伤性诊疗手段增加,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条件致病菌所致的感染逐年增多,由于该菌呈现多重耐药性,在临床非发酵菌引起的感染中,该菌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位居第三位[1]。为了进一步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鉴定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情况,本研究对326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标本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和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1一般资料 收集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初次分离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标本326例,剔除同一患者重复菌株,标本来源有痰、咽拭子、气管刷检物、尿液、脓液、伤口分泌物、血液、胸腔积液、腹水等,标本来自呼吸科105例(32.2%)、ICU 65例(19.9%)、血液肿瘤科48例(14.7%)、老干部科43例(13.2%)、儿科35例(10.7%)、其他各科共30例(9.2%)。
1.2分离与鉴定 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2]进行。除血液标本需要增菌再分离培养外,其他标本直接接种于血平板及麦康凯平板,选取可疑菌落,经革兰染色和生化反应结合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PI鉴定系统鉴定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1.3药敏实验 采用K-B纸片扩散法,严格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2004年的标准[3]判读结果,质控菌株用大肠埃希菌 ATCC25922和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2.1鉴定结果 326例标本经培养在麦康凯平板上成黄色菌落,在血平板上菌落中等大小、圆形、光滑、湿润、产生不溶血的黄色色素。选取可疑菌落,经革兰染色为阴性杆菌,氧化酶阴性,赖氨酸脱羧酶、DNA酶、七叶苷、明胶液化、葡萄糖、乳糖、麦芽糖、蔗糖阳性,葡萄糖酸盐阴性。依据以上培养结果和生化反应结合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PI鉴定系统鉴定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图1)。
图1 革兰染色嗜麦芽窄食单胞菌(×4000)
表1 326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窄食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属于假单胞菌科的rRNA同源V,有两个菌种: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Stenotrophomonas africana,后者为1997年分离的窄食单胞菌属的一个新种,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4]。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没有特殊的临床感染症状,细菌鉴定是判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有力证据和重要途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种有动力、无芽胞、无荚膜、革兰染色阴性、需氧非发酵杆菌,依据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生物特点和生化特性可以对其进行鉴定,为临床治疗指导方向。一旦确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要及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用药,并用最大的可接受剂量,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控制蔓延,防止医院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暴发。
以往认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毒力比较弱,近年来,由于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菌受到抑制,耐药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则被选择出来,并优势生长,全国各医院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离率都在增加[5-6]。根据对本研究临床标本分析,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好发于呼吸科、ICU、血液肿瘤科、老干部科等,其原因是患者自身免疫力低、呼吸道黏膜防御功能差,再加上大量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也杀灭了大量敏感菌,破坏了体内的微生态平衡,使定植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大量繁殖而致病,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作为条件致病菌,也可引起肺炎、败血症、尿路感染、心内膜炎等疾病。326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分析结果显示,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0%,为天然耐药,所以不应选用;对β内酰胺类耐药性高,并且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滥用抗生素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最危险因素[7],所以临床上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引起的感染,要及时进行细菌学鉴定和药敏试验,依据结果选用合理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1] 肖庆忠,苏丹虹,江洁华,等.广州地区3500株革兰阴性细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特点[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25(2):132-138.
[2]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834-836.
[3] 许宏涛,张秀珍.2004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药敏试验判断标准[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5,21(4):318-320.
[4] 倪语星,尚红.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57-158.
[5] 陈民钧,王辉.中国重症监护病房革兰阴性菌耐药性连续7年监测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5):375-381.
[6] 劳小斌,陈佑明,邱春嫦,等.2005~2009年医院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4):941-943.
[7] 费明,吕火祥,胡庆丰,等.1999~2003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离情况及耐药趋势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5,9(3):34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