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蓉
(邵阳县妇幼保健院,湖南 邵阳 422100)
生殖道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相关性分析
张玉蓉
(邵阳县妇幼保健院,湖南 邵阳 422100)
目的 分析生殖道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相关性,以供参考。方法 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行阴道镜检查、薄层液基细胞检测(TCT)患者150例纳入本研究,根据检查结果分组。正常者42例纳入A组,宫颈癌前病变者58例纳入B组,宫颈癌患者50例纳入C组。对比三组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衣原体(CT)、滴虫等感染阳性率的差异性。结果 与A组对比,B、C组患者HPV、CT、滴虫等感染阳性率明显较高,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B组与C组HPV、CT、滴虫等感染阳性率比较,组间差异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无意义(P>0.05)。结论 生殖道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关系密切,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生殖道感染;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相关性
生殖道感染是妇科临床常见的疾病,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包括 HPV、CT、滴虫等。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经历了癌前病变、早期浸润癌和浸润癌等三个阶段。近年来宫颈癌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本文分析了生殖道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相关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表1 三组患者HPV、CT、滴虫等感染阳性率[n(%)]
1.1 一般资料: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行阴道镜检查、薄层液基细胞检测(TCT)患者150例纳入本研究,均有性生活史。根据检查结果分组。正常者42例纳入A组,年龄24~56岁,平均年龄(44.57±7.83)岁;体质量45~67 kg,平均体质量(57.34±5.23)kg;性生活史3~35年,平均性生活史(21.47±5.84)年;其中已婚已育36例、已婚未育4例、未婚未育2例。宫颈癌前病变者58例纳入B组,年龄28~55岁,平均年龄(43.72±6.87)岁;体质量48~64 kg,平均体质量(56.83±5.74)kg;性生活史5~36年,平均性生活史(23.64 ±5.88)年;其中已婚已育48例、已婚未育6例、未婚未育4例。宫颈癌患者50例纳入C组,年龄35~53岁,平均年龄(45.21±7.55)岁;体质量49~65 kg,平均体质量(56.23±5.35)kg;性生活史10~36年,平均性生活史(24.05±5.68)年;其中已婚已育42例、已婚未育5例、未婚未育3例。
1.2 检测方法:所有患者接受检查前48 h内避免性交、阴道灌洗或局部用药。采用宫颈毛刷插入宫颈管旋转2周,取宫颈口和宫颈管内上皮细胞,洗入保存液瓶送检。采用TBS分类法进行细胞学诊断[2]。
采用窥阴器打开阴道,衣原体检查样本采用无菌棉签伸入宫颈管内约1 cm处旋转数周,停置10 s后置于标本管中送检。滴虫检查样本采用无菌棉签收集阴道分泌物,置于标本管中采用悬滴法检查[3]。
1.3 数据处理: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组间差异结果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与A组对比,B、C组患者HPV、CT、滴虫等感染阳性率明显较高,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B组与C组HPV、CT、滴虫等感染阳性率比较,组间差异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无意义(P>0.05)。见表1。
女性由于生殖道结构特殊,生殖道感染发生率高,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而未及时就诊,得不到合理的治疗,大大增加了宫颈癌的发生风险,女性生殖道感染已成为重大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性活跃期女性中HPV感染发生率高达60%以上,但多数可被机体免疫力清除,有10%~15%左右的患者呈现高危持续感染状态。近年来随着妇科检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的相关性密切。HPV对人体宫颈黏膜细胞的侵犯作用是一个漫长的持续过程,在此过程中合并一种或几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时,在宫颈疾病的进程上发挥协同致病作用,可加速宫颈疾病的进展[4]。
衣原体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衣原体可吸附于生殖道黏膜,在柱状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引起黏膜上皮细胞损伤、炎性反应等,并降低局部免疫力,升高局部环境pH值,利于其他致病微生物侵入,破坏宫颈、阴道免疫屏障,诱发细胞突变。HPV通过宫颈微小的损伤面入侵,感染宫颈细胞或化生上皮,衣原体感染对HPV感染有利,从而促发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阴道滴虫是引起宫颈癌的独立危险因素,阴道滴虫不仅寄生于阴道和阴道黏膜的皱褶内,还可侵犯宫颈腺体,引起宫颈产生微小创面,有利于HPV的入侵。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除防治高危型的HPV感染外,还应重视对衣原体感染、阴道滴虫的防治工作[5]。
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从轻度不典型增生开始,逐步进展至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早期浸润癌,最终进展为浸润癌。宫颈癌是一种感染相关性疾病,高危型HPV病毒感染可导致宫颈细胞恶变、高度异常增生。宫颈癌前病变是宫颈癌病程进展中的前期病变,及时发现宫颈癌前病变,控制其转归与发展是降低宫颈癌发病率的关键。在妇科临床工作中积极筛查生殖道HPV、衣原体、滴虫等生殖道病原体感染对预防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具有重要意义[6]。
本研究发现宫颈癌前病变患者HPV感染阳性率高达86.21%,宫颈癌患者HPV感染阳性率高达100.00%,明显高于正常人,这一结果提示HPV感染是宫颈癌、宫颈癌前病变的主要因素。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患者衣原体和阴道滴虫感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人,这一结果提示衣原体和阴道滴虫感染与宫颈癌、宫颈癌前病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本研究结果证实了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和进展与生殖道感染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生殖道感染高危因素加以控制对预防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应避免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实行计划生育、加强性道德和性卫生教育,要强调男性在减少性伴侣患宫颈癌危险性中的责任。在临床工作中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宫颈癌的发生和进展是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时间跨度从数年到数十年,经历增生、不典型增生、早期浸润、浸润癌。对有性生活史的女性建议其进行定期普查,如发现白带增多、伴有恶腥味、血性分泌物、接触性出血、阴道不规则出血者及时行TCT、阴道镜和宫颈活检等检查。发现HPV感染尤其是高危型的HPV感染、支原体、滴虫等生殖道感染者、癌前病变要及时治疗。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冷冻、激光、利普刀、宫颈锥切治疗等。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将生殖道感染患者作为重点监测的高危人群,定期进行TCT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生殖道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关系密切,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1] 褚宏雁.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相关性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4):153-154.
[2] 黄桂凤,周霓,莫秀英.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8):12-13.
[3] 黄佩芬,陈莲芬,甘钊杏.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9):54-55.
[4] 张冰丽.宫颈癌前病变与人乳头状瘤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当代医学,2013,19(32):65-66.
[5] 袁浩.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亚型与宫颈癌前病变的关系[J].现代实用医学,2010,22(9):1036-1037.
[6] 杨洁.生殖道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7):48-50.
R737.33
:B
1671-8194(2014)33-01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