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宏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彩超检查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
王 宏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4)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30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组患者及9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斑块分布、性质及动脉管腔狭窄情况。结果 脑梗死患者中,均质斑块142例,非均质斑块199例,对照组中,均质斑块31例,非均质斑块5例,二者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斑块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脑梗死组中非均质斑块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狭窄发生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诊断和评估颈动脉壁病变有效的手段为颈动脉彩超,它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调查、预防、治疗试验的评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彩超;脑梗死;颈动脉硬化;斑块
1.1 资料:2007年8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30例,其中男80例,女50例,年龄33~81岁,平均65.83岁。以上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均无糖尿病及明确的冠心病史,肝肾功能正常,脑梗死的诊断均符合诊断标准。对照组选取健康者共98例,年龄48~73岁,平均59岁,其中男性58例,女性40例,经检查均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心、肝、肾疾病。
1.2 方法:使用仪器为PHILIPS IU22超声仪,探头频率5~12 MHz。所有观察对象均由专人操作。患者取平卧头仰位,对双侧颈动脉作纵、横切等常规扫查,并测量血管的内径、观察有无斑块及其部位、大小、数目、回声特征、管腔狭窄度。颈动脉彩超可以清楚地看到血流是否通畅,血管壁有无异常,并判断颈动脉狭窄的程度、范围以及斑块性质。彩色血流显像及多普勒频谱观察血液充盈情况及速度、并记录有关数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标准:①血管内-中膜(IMT)光滑完整、厚度<1.0 mm,分叉处<1.2 mm者为正常,否则为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根据斑块超声特点及病理变化分为均质斑块和非均质斑块,即低回声的脂质性软斑块;中等回声的纤维性斑块;强回声伴声影的钙化性硬斑块;回声强弱不均的溃疡性混合性的斑块。②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判定及分级[1]:狭窄程度判定,我们通常采用形态学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二维超声、彩色血流显像及脉冲多普勒频谱来进行估测。轻度狭窄(面积狭窄百分率<50%)、中度狭窄(面积狭窄百分率50%~69%)、重度狭窄(面积狭窄百分率70%~99%)、无血流信号(闭塞)。
1.3 统计学分析:利用SAS9.1.3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130例脑梗死患者中检出颈动脉内-中膜均有不同程度增厚,有斑块形成者112例(86.15%),共检出斑块341块,23例导致局部狭窄>40%,并且有血流动力学改变。1例为颈内动脉局部管腔狭窄>80%,斑块多发生在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处、颈外动脉。斑块可单发或多发,形态多样,根据斑块的回声特点,将斑块分为均质斑块和非均质斑块。斑块发生部位及分型见表1。
对照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98例对照组检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者38例,其中斑块形成者19例,共检出斑块36块,检出率为19.38%。且斑块回声以均质斑块为主31块(86.11%),不均质斑块者仅为5例(13.89%)。检出动脉管腔狭窄1例。斑块发生部位及分型如表2。观察组斑块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1)。
表1 观察组斑块发生部位及分型
表2 对照组斑块发生部位及分型
颈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在老年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存在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血管损伤因素,血管最先受损的部位是血管内皮,接着血液中过多的脂肪组织沉积于血管壁,形成早期的脂肪条纹,经过数年至数十年的进展,发展为阻塞血管腔的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内膜血栓样或粥样硬化斑块,是一种大中动脉退行性、增生性、全身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弹性减低的原因。如果颈动脉狭窄超过50%以上,就有可能发生脑供血不足,更重要的是,当颈动脉斑块脱落,就会堵了远端的血管,造成脑梗死。动脉硬化的原因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压、高血脂症、抽烟三大危险因子。其他肥胖、糖尿病、运动不足、紧张状态、高龄、家族病史、脾气暴躁等都有关系。但不少研究结果提示,吸烟对颈动脉硬化形成影响最大。颈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引发脑缺血,而缺血性脑血管病多伴有颈动脉部位的斑块形成。判断动脉硬化斑块性质对脑梗死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斑块内部的回声特点,将斑块分为均质斑块和非均质斑块。均质斑块为内部回声均匀的斑块,病理学主要构成为纤维、结缔组织、钙质。非均质斑块为内部混合型回声的斑块,病理学主要构成为斑块内出血或含有类脂、胆固醇、蛋白物质等[2]。非均质斑块质地松散,在血流冲击或血管痉挛因素作用下,易引起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其表面的粥样物质成为碎片脱落入脑内,造成相应动脉栓塞,因此不均质斑块脑梗死发病率高。而均质斑块表面钙化,不易破裂脱落,故脑梗死发病率低。本次研究中,130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达112例(86.15%),经理论及临床证实斑块的发生以在颈动脉分叉处多见,与文献报道一致[3]。病灶分布在血管分叉处和颈动脉窦部,这些部位的血液受血管角度的影响呈非层流状态而形成湍流,从而使血管内膜受损,有利于脂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于这些粗糙区域,促进斑块的形成,成为斑块好发部位。观察组112例患者,不均质性斑块占58.36%,而对照组19例患者,不均质斑块仅占13.89%。因此说,脑血管病变是否处于高危状态与斑块的性质有密切相关,在本次研究中,梗死组中斑块以非均质斑块居多,均质斑块较少,对照组中以均质斑块为主,所以说,脑梗死的发生不仅与斑块发生部位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斑块性质是否稳定有密切关系,而且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颈动脉彩超检查其方法无创、简便、便于重复,对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评估及无症状的颈动脉硬化患者的监测均有重大的意义,能为临床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脑梗死的提供客观依据。正常老年人采用彩超常规检查可以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脑梗死的发生。
[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799-804.
[2] 勇强.颈动脉超声检查在防治脑梗死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11(9):659-660.
[3] 蒋柳结,潘勇康,王秀琳,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6):359.
R445.1;R743
:B
1671-8194(2014)33-00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