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武术能力界定及其培养路径研究

2014-03-27 09:33陈芳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16期
关键词:我院武术民族

陈芳

(南京体育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4)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术界对“武术”概念的界定在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对“武术”的界定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基于多年来从事武术套路教学与训练工作的感悟及结合相关理论,对“武术”进行界定,进而对“武术能力”进行界定。围绕“武术能力”这一因素,研究我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武术能力的培养路径,旨在有效地提高大学生武术专项综合能力,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契合社会需求。

表1 我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武术技能构成图 n=167

表3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表

1 研究对象

我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武术能力界定及其培养路径的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了近十年来我国在大学生武术能力及其培养路径等方面的研究文献30余篇,并对现有文献作相应的综述研究。

2.2 特尔斐法(多轮专家咨询)

在我院及南京部分高校及江苏省武术队,邀请了副高以上的专家(本院于翠兰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汲智勇教授、陈邦富教授,南京大学谢坚副教授,东南大学徐红旗教授,吉林体育学院的方方教授、江苏省武术队国家级教练马志明、王亚春)组建本课题的专家团队,通过多轮专家咨询的研究方法,共同参与对大学生武术能力概念决策以及对具体培养路径的决策。

表4 我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社会适应性自我评价表n=36

表5 课程设置表

2.3 调查问卷法

设计有关武术能力的相关问卷,对我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4个年级的学生以及刚刚踏入工作岗位不满一年的学生进行现状调查,发放问卷170份,回收问卷167份,回收率98%;对部分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及专家组成员进行调查,发放问卷60份,回收问卷55份,回收率92%。

2.4 逻辑分析法

综合专家的意见与建议,形成我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武术能力的培养方案,充实到下一轮我院的本专业大纲修订工作之中。

3 “武术能力”概念界定

3.1 “武术”的概念

《中国武术教程》将武术定义为: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武术在古代又称田猎、武舞、百戏和武艺,民国称国术,《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将武术定义为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上海体育学院郭玉成提出:武术是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技击艺术与运动。

3.2 “能力”的概念

能力,指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所需要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特定的情景中表现的一系列行为。

3.3 “武术能力”概念界定

武术能力:通过武术提高身体技能和内在文化理论修养,从而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武术能力泛指围绕武术项目相关的一系列综合能力。

3.4 “武术能力”的内涵与外延

武术能力的内涵:武术技能全面规范;武术理论系统完善;武术文化准确完备。

武术能力外延:行为举止大方得体,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文字表述及实践能力,善于与人交流沟通,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

4 南京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武术能力现状分析

4.1 武术技能构成分析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标志性专项,往往被人们提到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同等的高度:“武术等于民传,民传等于武术”,此种情形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武术仅作为民族传统体育诸多项目之一,并不能完全代表民传专业,然而,作为民传专业的学生,若不能把武术技能掌握好,显然与自身专业不符。通过调查(表1)我们可以得出,我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武术技能掌握相对单一,长拳和散打技能占据主导,器械和跆拳道位于其次,少林、拳击、太极、形意八卦处于边缘地位。实践证明,套路和搏斗的习练者是相互排斥的,这是双方只强调自身所练拳种优势的结果,同时也表明习练者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的障碍,缺乏对武术文化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习练者的盲目性。随着时代的需要,就专业技能层面和“实用性”而言,只掌握一种武术专业技能是不合适宜的,掌握两种及以上的武术专业技能,培养更加全面的武术专业技能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4.2 武术文化理论结构分析

武术文化理论之于武术技能相当灵魂之于肉体,取武术技能而舍武术文化理论无异于捡芝麻丢西瓜之行为。武术文化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少林之佛教文化,武当之道教文化,筑成了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我院作为高等体育专业院校,大学生文化理论薄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梳理了我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生源、文化理论现状及毕业后实情得出,文化理论薄弱既存在项目特点的原因,又存在自我认知方面的差距。“文无武不成,武无文不雅”,根据我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结构(见表2),在符合我院教学大纲要求的情况下,应适当减少选修课的教学学分比例,增加必修课的教学学分比例,“厚基础”、“宽口径”是人才培养的手段,其中提高基础主干课的教学学分比例以达到“厚基础”的目的,提高方向性选修课的教学学分比例以达到“宽口径”的目的,逐步培养文武兼修型人才。

4.3 武术实践能力分析

根据我院现行课程方案(表3),实践课内容主要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军事训练、专业实践、讲座和资质证书,实践课基本上从属于技能类课程和理论类课程,事实上,实践课普遍流于形式,除了对毕业实习和军事训练(军训)有要求外,其它方面未做明确要求,建议增加实践环节模块的学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调查研究,对我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工作不到一年的学生进行调查(表4),在社会适应性自我评价中,人际交往比较满意,技能展示满意占绝大多数,文字表述、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究其根源,现行课程方案在实施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别安排,缺乏内在的互动发展关系,学生对实践认识不清,没有更多的途径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造成自身能力发展不均衡。

5 南京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武术能力培养路径

5.1 课程改革——“多维度”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目标一脉相承,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合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知识、智能结构以及综合素质。事实上,我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专项术科以武术套路和散打为主,单一的教学内容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基于对未来学科发展的需要,我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改革。当今时代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我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应当针对学生的特长、爱好、兴趣设置多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设置术科和学科两类,根据社会的需求,预测术科和学科的比例,“在计划中变化,在变化中计划”,使二者始终处于平衡状态,避免步入“理论型”或“实践型”的怪圈。在课程设置中可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见表5),适当减少术科课程的学时比例,提高学科课程的学时比例,事实证明,此举正好可以弥补我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知识结构体系不均衡的现状。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应当注重学生核心知识和技能以及外围知识理论的培养,避免理论教学过程中交叉重复的现象。基于对学生就业困难的考虑,建议开设与指导大学生就业相关的课程,以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储备、开阔眼界,实现人生的梦想。

5.2 武术技能——“专与全”

5.2.1 学生武术技能“专与全”

武术技能“专与全”,“专”不仅指对某个的套路或格斗比较精通,而且在宏观的视角下达到对武术技术的要求。“全”也不仅是指掌握的多,而且要求对所掌握武术技能的一种综合性认识。对我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武术技能要求“专与全”不仅是为了使其适应当前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之一。武术技能“专与全”,是体育院校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砝码。教师在术科教学过程中需做到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分层教学,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要,增加教学信息量和课的容量,使课程结构变得更加紧凑与完备,让每一位同学在相同单位时间里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识。

5.2.2 武术专业教师做好知识更新,不断完善自己

教师自身知识结构需要不断更新,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始终走在本专业领域的前沿,而不是“吃老本”、“炒冷饭”,一劳永逸的教学态度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使所教授学生缺少时代感与竞争力。专业教师都应该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和理念,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专业素养,与时俱进才能够更好地做好本专业教学训练工作。学校应尽可能的为专业教师提供更多的平台和学习进修机会,使专业教师能够获得学习充电的机会,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与专业素养,更好地施教于人。

5.2.3 重视武术与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

专业教师应重视武术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善于运用科学的理念,并较好地运用到武术教学中去。例如:(1)利用生物力学的原理解释旋子转体720度接劈叉的动作技术要领。教师可以设置一堂实验课,让同学们亲自体验测力台等先进的测试仪器。运用生物力学的知识来分析自己蹬地力、偏心距、初始转动角度以及角速度的大小;(2)结合运动训练学理念,结合本专项特点,科学运用体能训练相关练习方法和手段,对专项素质练习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与补充,从而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

5.2.4 抓好课后训练、凸显专业亮点

武术技能的教学应强调动作质量,只有在“专”的基础上才能显示出“全”的才能,专业技能水平突出是专业体育院校的特点和亮点所在。加强课后的练习,广泛开展学生社团、俱乐部训练、校内竞赛、裁判等级考试,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代表队学生需经常参加全国、全省各类武术竞赛;校外大中型演出、校内演出,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在省内各高校范围内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凸显专业特色和亮点,才能够使学生在就业时占据一定优势。

5.3 人文素养——“常态化”

对我院学生在自习室和图书馆日常学习情况的调查表明,学生主动学习的现状并不乐观,“自习室空无几人,图书馆寥寥无几”可谓这一现状的真实写照。在图书馆学习的学生当中,女生多于男生且研究生多于大学生,学习的内容多为考级过关类,比如英语四六级、考研、考公务员等,专门去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学生并不多。调查结果同时表明,我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自觉在自习室或图书馆学习本专业知识的人数屈指可数。如何提高我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是我专业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首先,学校出台相关的激励措施,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文化知识,将学生的学习情况纳入到奖学金的考核内容之中;其次,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学生提供一流的学习环境。如:每周举办一次学术讲座,利用我院的网站和多媒体进行相关学科前沿知识的宣传,优化学术氛围;定期聘请外校专家举行专业知识讲座、学术交流;举办校园读书会,读书会以先读后分享的形式为主,读书的内容可涉及哲学、历史、社会、文学等,扩宽同学们的外围知识理论。提高我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专业与知识结构全面发展,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5.4 社会实践——“全方位”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并不理想,水平参差不齐,没有达到一个均衡发展的状态。

培养我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应坚持“全方位”的原则。扩宽同学们的社会实践渠道,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1)加强校企和校级的合作,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提供不同的社会实践平台与机会;(2)延长社会实践时间,将学生社会实践期限由半年延长至一年,学生在这一年当中有时间去发现问题并且提升自我;(3)社会实践方式:选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既有利于同学们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又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4)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和品行,帮助学生树立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社会理念。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流于形式,须加强对社会实践考核和监督的力度,保证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开展、有效完成。

6 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着眼于社会需要,本着“在计划中变化,在变化中计划”的宗旨,增加具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新课程体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我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武术能力,使我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需求的复合型高素质武术人才。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3]徐伟军,李蕾,李英奎.对高等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3):36-38.

[4]苏益华,王金稳,李伟坚,等.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学科与术科比例问题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2):86-87.

[5]王美娟,张茂林,张启华,等.高等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7):67-69.

[6]李敬.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商情,2010(1):6.

[7]曹海信.近代中国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历史变革及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7.

[8]单锡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综合能力培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2):83-85.

[9]李丽,金玉柱.拓展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探讨[J].新西部,2009(2):178-179.

[10]畅永霞.我国高等体育专业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D].首都体育学院,2007.

[11]郭玉成.武术是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技击艺术与运动[J].搏击·武术科学,2010(8):1-3.

[12]谷礼燕.新时期高等体育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管理学家,2010(9):166-167.

[13]周志雄,朱俊玲.中国高等体育院校教育发展的战略研究——中国高等体育院校教育与人才市场的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2):58-59.

猜你喜欢
我院武术民族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全国脚斗士精英赛在我院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