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波涛,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学生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海报
以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为主角,以青春为主题的电影可以简地归纳为青春类题材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小时代》等均属于此类范畴。本文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为例,从叙事学角度出发,引入叙事序列和语义方阵,并结合大众文化理论来分析青春类题材电影的走红原因,探讨其社会意义。
青春题材电影并非一个学术概念,而仅仅是笔者根据电影本身的特征所做的分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主要角色:人物以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为主,一般多以高中生、大学生或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为主。
(二)电影主题:电影关注年轻人的物质和精神世界,注重个体的生命体验,多以事业的取得、友情、爱情的获取与维持为主题,区别于家国存亡的宏大叙事。
(三)主要受众:以年轻人为主,年龄跨度约在18到30岁之间。受众要么处于电影主角所处的年龄,要么刚刚度过与主角相同的阶段,观看电影极易引发共鸣,产生怀旧心理。
(一)剧情简介
18岁的郑微如愿考上青梅竹马的邻家大哥哥林静所在学校的邻校,当她满怀期冀地步入大学,林静却杳无音信。郑微倍感失落,患难时刻与室友阮莞、朱小北、黎维娟及师哥老张(张开)结下深厚友谊。郑微与老张室友陈孝正从欢喜冤家结成甜蜜恋人。
毕业之际,陈孝正选择出国留学,感觉再次被骗的郑微痛苦地离开陈孝正。
多年后,郑微蜕变为职场上的白领丽人,带着悔意和爱意的林静和陈孝正同时回到她的生活里,几经沧桑的郑微拒绝了他们,带着对青春的怀念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二)叙事逻辑分析
1.叙事序列
法国著名叙事学家布雷蒙采用“叙事序列”来阐述作品功能与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叙事基本序列由三个功能构成,功能与功能之间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构成不可分割的主体,根据剧情的发展,电影的叙事序列大致如下:
A1 A2 A3 (序列1)
B1 B2 B3 (序列2)
C1 A2 A3 (序列3)
D1 D2 D3 (序列4)
各自功能为:
A1:郑微决心考到林静所在的城市
A2:郑微努力学习,备战高考(功能被省略在叙事逻辑中)
A3:郑微成功考上大学,林静出国
B1:郑微爱上陈孝正,想要与其成为朋友
B2:郑微对陈孝正死缠烂打,展开攻势
B3:郑微和陈孝正终于在一起,陈孝正却因为出国深造而离开郑微
C1:陈孝正后悔当初决定,想要与郑微和好
C2:陈孝正找郑微表白
C3:郑微拒绝,陈孝正失败
D1:林静想与郑微重修旧好
D2:林静重回郑微的生活,表明心迹
D3:郑微几经摇摆最终拒绝林静,郑微离开,林静失败
根据布雷蒙对复合序列的定义和划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叙事序列大体上属于连接式。布雷蒙认为,尽管基本序列可以完整地叙述一个故事,但在基本序列基础之上变换组合而成的“复合序列”则能够使故事显得更加曲折生动,更能够适应不同叙事类型的要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曲折迂回的故事组成的复合序列成为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
布雷蒙的叙事序列是一个弹性较大的序列,每一个功能项之下,都存在着改善和恶化,也就是成功和失败的转化。故事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人物的意志,正如电影主要围绕郑微的爱情和成长经历展开,这也与青春类题材电影中张扬个性,强调自主选择和自我独立的思想吻合,青春的奇妙就在于无限可能。
2.语义方阵
电影以女主角郑微的青春经历和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青年在青春时光里的悲欢离合。对故事结构进行进一步概括,分析主角和对象之间的关系变化,可以看出:电影始终以郑微和林静、陈孝正三人的情感纠葛为主线,展现了躁动不安的青春时光里,青年人对美好爱情的理想和期盼、孜孜不倦的追求。而制约着剧中人物的行动成败的则是无形的、残酷的现实和青春。整个故事的语义如果用格雷玛斯的语义方阵来表示,如下图所示:
对爱情的美好期待 残酷的现实
郑微 陈孝正、林静出国郑微 陈孝正、林静、郑微
非现实 非人的努力
(人的努力追求) (妥协)从故事发展及语义角度分析主题,我们便会发现:青年男女为了理想的爱情而奋不顾身之后,仍要面对残酷的现实。青春逝去之后,当林静、陈孝正两人想要与郑微重修旧好时,却早已物是人非。电影展现的对于青春的伤感和怀念,对于理想和现实的无可奈何成为人们追忆青春的凭藉。
(一)迎合青年文化特质
青春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便是它的青春感性冲动。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因素,青春文化表现出感性的冲动。躁动不安,渴望尝试和追求是这个时期的心理特征。追求自我的认可,渴望自我独特的证明以及敢作敢为成为青春文化中鲜明的特质。青春类题材电影大多以主人公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为实现理想的不懈努力为主要叙事程序,迎合了青春文化中感性冲动的特质。
(二)电影叙事具有娱乐化倾向
大众文化娱乐化倾向的认同原则认为:人们在观看电影时会对电影中的人物产生认同。由于年龄的接近和经验的相似,青春题材电影的主要受众——青年群体观看电影时更容易获得一定程度的认同与宣泄。此外电影还经常承载着某种类似于“集体无意识”的道德取向,电影中人物的经历能够引观众的共鸣。《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这类的青春题材电影在叙事程序和人物特点上与青年群体的际遇具有高度相似性,更容易唤起受众对以往经历的回忆和情感共鸣,在青年群体中走红便不足为奇。
青春类题材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以商业化利益为追求对象,瞄准自身受众,采用独特的叙事方式来迎合青年文化,大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无论外界评价与否,《小时代》、《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之类的电影走红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和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