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新,辽宁医学院外语教研部讲师
电影《简爱》海报
查明建先生曾对翻译文学经典下过一个定义:“一是指翻译文学史上杰出的译作;二是指翻译过来的世界文学名著;三是指在译入语特定文化语境中被经典化了的外国文学(翻译文学)作品。”[1]本文所探讨的是第二种含义上的翻译文学经典,即外国文学巨著如何在译入语语境中完成其经典建构的问题。要探讨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分析译入语文化场域对外国文学经典建构的影响与制约;其次,本文将以世界文学巨著《简·爱》在中国的解构与重建过程为例,考察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文化场域对这一文学作品的操控;最后,将论述译作与经典建构两者之间的关系。
与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一样,翻译文学经典译作影响持久,其解构与重建受“译入语文化的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系统的制约”[2],其中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力度更为显著。意识形态操控翻译文学经典建构重要表现为:第一、影响文本选择。外国文学经典建构就是译入语文化场域中“主流意识形态”出于某种目的选择、解构并重建该文学作品文化功能的过程。自从译者选择文本开始,就有意无意的受译入语社会、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与制约。而且译者的生活经历、教育状况、社会关系以及价值观,也会形成译者个人的意识形态,规约其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第二、影响对外国文学经典的解构。这里解构也就是解读、理解。译者解读原文本,不仅受所处社会的政治、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而且总是不可避免的将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情感、思维模式等因素渗入其中。尤其是源语与译入语文化场域迥异,甚至出现文化矛盾、冲突时,译入语文化场域中主流社会意识形态规约着译者对原作的理解与阐释方向,以实现为本民族文化服务的政治目的。第三、影响对外国文学经典的重构。翻译方法、策略的选择也受不同时代的意识形态支配。译者谴词造句,采用的译文文体,甚至故意节译、改译都绝非偶然,受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制约。不仅如此,出版机构与翻译组织者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简·爱》是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经典之作,诞生于1847年,作者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20世纪20年代,《简·爱》译介到中国,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此期间,《简·爱》不仅被多次复译,而且被制作成电影、话剧,所有艺术形式的作品都被奉为经典。作品中主人公也成为经典人物形象,广泛流传。然而,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性,《简·爱》在中国文化场域的命运跌宕起伏,其经典地位的确立也并非一帆风顺。
第一个时期: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刚刚经历了“五四”运动,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新文学从此诞生。《简·爱》的主人公简作为独立、顽强、坚韧的新女性出现,被界定为无产阶级劳动者。这一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正切合当时中国所处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环境,顺应了历史潮流,也给当时的文坛注入了新鲜血液。李霁野翻译《简·爱》是为了宣传彻底的反帝反封思想,鼓舞国人努力寻找人类平等与妇女解放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实现民族自由与解放。
第二个时期:20世纪50~70年代,“文革”结束后的几年,我国文学研究与文学创作、以及翻译家们的文学观念、取材以及艺术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仍沿袭着“文革文学”。在这段历史时期,《简·爱》等一大批已经在中国读者中享受盛誉的经典著作曾被尘封于读者的心底。
第三个时期:20世纪80~90年代至今,随着祝庆英译本的面世,《简·爱》再次唤醒中国人们心中对经典作品的热情。但是由于“左”的意识形态仍未消除,人们对宗教的敌对态度还在发挥作用。因此,《简·爱》中牧师圣·约翰成为反面典型而遭到讨伐。有人大力抨击他的禁欲主义,也有人称他为简的另一个压迫者。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笔下虔诚的基督徒、正人君子形象,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文化场域中,发生了变异。90年代以来,中国走出了80年代末的经济萧条,迎来了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时期。《简·爱》日益深入人心,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深深的吸引着中国的读者,尤其深受青年女性的青睐。由于读者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对译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时间《简·爱》这一西方文学经典的新一批译作迅速诞生,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可谓异彩纷呈,百花齐放。
一部外国文学作品进入译语文化语境后,其经典建构的过程除了受到社会、意识形态、时代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还与译者、译评等方面密切相关。可以说,在译作经典建构的过程中,高质量的翻译的作用首屈一指,它是把外国经典文学作品成功引介给我国广大读者,并在不同时期通过不断复译使经典作品延续其生命力的最重要的媒介。由此可见,外国文学经典建构与翻译密不可分。因此,做好经典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意义重大。这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出版社的支持、广大读者的监督以及译协和评论家的引导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综上所述,译入语文化场域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操控着外国文学作品的文本选择、建构与重构的整个过程。外国文学经典建构与文学创作一样,一直受其所处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也随之打上权力话语的烙印。虽然《简·爱》在中国的建构之路艰辛而漫长,且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它仍然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吸引着广大的中国读者,展示着人类经典文学巨著的魅力。然而,毋庸置疑,每个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都操纵着这一文学经典的建构过程,译作总是不可避免的受译入语文化场域的影响。简言之,外国文学经典建构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它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字转换,自始至终都受译入语文化场域中社会意识形态强有力的操纵。
[1]查明建.文化操纵与利用:意识形态与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J].中国比较文学,2004(2):86-102.
[2]邱明明.论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1):94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