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导师制尽早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2014-03-26 05:11高原邹娟常启军
关键词:导师制专业知识因材施教

高原 邹娟 常启军

[摘要]导师制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师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业,还要帮助解决学生的品德问题和心理问题,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培养,对学生在校期间全程负责,因此导师制管理对大学生德、智、体健康成长,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实施导师制改革方面,阐述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导师制 因材施教 教学质量 专业知识

一、导师制是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

历史事实一再证明,许多具有突出创新活力的人,往往也都有着突出的个性,甚至是特殊个性的“怪”才。21世纪需要的应当是极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要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在于设立宽松、积极、激励性的环境,使个性的积极层面得到引导和充分自由发展,尤其是智力个性的发展。因此,实行导师制就成为历史的必然,实践证明实行导师制,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禀赋、天性、爱好开展因材施教,求得有差异的发展。同时,导师制有利于改变“以知识为本”教学理念,改变教师在教学中见书不见人,教书不育人的现象,增强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导师在指导学生时不是强制和干涉,而是引导、启发和帮助.导师制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理念。因此我们从大一开始实施导师制,随着本科生学分制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与学习的自主性也随之增大。如何有效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1]。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确保上述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我们从2010级本科生开始,全面推行导师制,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加强师生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并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办法。

二、实行导师制可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个性上和素质上的差异明显增大。实行导师制以后,导师首先可以帮助新生解决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问题,使之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进而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课,与此同时,导师可以发现学生的个性,以至于指导不同个性的学生中途改变专业方向,使他们在新的专业方向上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对于二、三年级专业思想比较稳定的学生来说,导师可以帮助学生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构建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克服选课的盲目性,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毕业论文选题是一大难题,从选题表上简要的介绍很难确定课题的本质内容和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做不到师生双向选择,影响论文质量,经常出现学生因盲目选题导致论文无法完成而中途改选等现象,这一点尤其需要导师指导。只有导师帮助学生解决好这几个阶段性的关键问题,教学质量才有保证,培养目标才能顺利实现,我们的毕业生才能顺利就业或继续升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从学生一进校,即安排承担教学工作的教师做导师,有针对性地去做工作,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咨询,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缩短学习和生活的适应期。

三、实行导师制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实行导师制以后,导师还必须积极参与本科生教学和思想工作,了解学生,对学生个体的学习状况随时做出反应,增强他们获得知识的信心,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工具,监督学生的工作和学习习惯,向学生传递导师对自己学科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鼓励争论、讨论和观念发展;解答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疑问,特别是要了解贫困生、学习困难生、心理压力较大同学的情况,尽可能给予他们切实可行的指导,让这些学生知晓最终评估以及考试等的要求,同时导师要鼓励成绩较好的学生适当地参与一些科研工作,进~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熏陶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帮助他们处理好各种关系,做学生学习、生活的总顾问。只有导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学分制下,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内容,但在选课时由于受自身的知识、能力、经验的影响,往往无所适从,或者盲目跟从他人,或者选择一些容易获得学分、与自己学习方向联系不紧密的课程,致使所学课程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甚至有些学生所学知识支离破碎[2]。这种情况在“大专业----小方向”的学习模式下显得尤为突出。而此时导师则可以给学生提供帮助,指导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前沿动态,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学习潜质和职业生涯的设计等进行合理选课,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合理构建。

四、完善学分制需要导师制

实践证明,学分制的确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灵活的、有弹性的学习制度,它可以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有利于创建一个让学生主动学习、发展个性的空间。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盲目性、随意性,达不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学分制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有了导师的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上就可少走弯路,缩短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期,学习目标、专业方向明确,避免了“混学分”的现象,保证了选课质量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构成,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学分制的完善需要辅以导师制管理,有利于因材施教。

导师制中导师的职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和专业辅导,即主要是在其专业领域以课外辅导的方式进行非正式的教学,给学生以各方面的帮助。导师可以通过和学生的非正式接触,因材施教,在学习态度和生活目标等方面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力和潜能。

五、实行导师制的实践效果及可行性分析

十年前我院本科生就实行过班导师制,每个小班任命一位班导师,目的也是为了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定时召开班导师会议,互通情况,共同讨论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的办法。但是一个班一个导师,无法进行具体细致的指导,只是充当了辅导员助手;另一方面,班导师也经常外出,或是开会,或是进修,别的老师又不能替代,渐渐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就没有班导师的印象了。总结过去,我们觉得要落实一项制度,关键是要有周密的组织,适时地检查和评估。尤其是一开始组织上要周密,有的学校试行导师制时,是三四个导师组成导师组负责一个小班。我们觉得这样比较稳妥,一方面可以互相商量,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如果有一个导师外出,不会影响整体工作。此外,导师组之间也要定期交流。为了尽量缩小导师之间、导师组之间工作效果上的差异,院系领导应定期组织导师组之间的交流会,同时也起到了对导师们的督促作用,促使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局限于教书,重要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育人。实行导师制的最大作用是有利于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使教师教书育人的目的真正得以实现。在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导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导师的治学态度、科研精神以及处事的行为方式都在影响着学生,影响着学生将来的社会行为方式。作为导师既应具备渊博深厚的学识,又要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做到为人师表,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尊敬,才不愧为人师。导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靠言传身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且也能够促进教师的自我提高和再教育,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六、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给大学生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所学专业领域内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全面推行导师制的同时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项目。这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巩固、扩大、综合和系统化,而且有利于对所学专业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发展学生的个性,进而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0JGA025,2011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ZYJ024。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广西桂林)

猜你喜欢
导师制专业知识因材施教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凭你现有的专业知识,如果穿越回古代能做什么?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现代化医院统计工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