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系统视角谈谈对“素质”概念的理解与认识

2014-03-26 13:17张汉源
教育界·上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认识素质教育

张汉源

【摘 要】素质是人在先天遗传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学习和社会实践,所形成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从系统视角来分析,可以把人的素质看成是由各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人的素质是由这些要素按一定的层次和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环境对素质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素质 教育 认识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弄清素质概念的基本内涵。这是我们研究素质教育的逻辑起点,本文就从系统视角对素质概念的基本涵义谈谈个人的理解与认识。

一、素质的基本涵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素质的释义是:“①指事物的本来性质。②素养(平日的修养)。③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辞海》对素质是这样解释的:“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从词典对素质的解释可以看出素质的本义是人或事务的本来特点和基础,是指人和事物本质,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今天开展实施素质教育活动中提到的素质概念的内涵与词典对素质解释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认为现代人们已认识到素质的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素质既包含人遗传来的自然能力和品质,也包括经过后天教育与实践逐渐形成的品质。二是素质是由人较稳定的品质和能力构成,凡是不够稳定的品质和能力,不能称为素质。三是素质本义已由过去通指人和事物变为专用于特指人的概念,即只有人才具有素质。因此,我们可以给素质下这样一个定义:素质,指人在先天遗传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学习和社会实践,所形成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

二、素质要素的系统分析

按照系统分析的方法,我们可以把素质看成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系统。在此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呈现出复杂的层次和结构。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对不同类型人的素质系统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如从人的个体素质视角分析可以得出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知识素质、智能和技能素质、品德素质等。从社会需求层面看,人的素质是由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等构成。从发展的视角可以把人的素质区分为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发展素质。素质系统又是一个复杂的多级层次系统,每个要素本身又是下一个层面的子系统。如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是由其政治品质、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等要素组成。政治品质又是由政治信仰、政治立场和政治水平等要素构成。在素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各要素之间是区分层次和相互关联的。一方面在同一层面的各要素相互作用;另一方面不同层面的各要素也相互影响。比如,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智能素质和品德素质并不在一个层面上,但直接影响智能素质和品德素质的高低,通常说来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的人,其智能素质和品德素质相应较高。但有时并不完全如此,有些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却有着较低的品德素质。这说明了素质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和联系是极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三、素质要素的系统整合

素质的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内的各要素不是简单的相加在一起,按一定的层次和结构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良性系统内各要素是相关的,和谐的。这就强调一个人的素质应该是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对人全面的培养,使人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如果教育只偏重了人某一方面或个别素质的提高,其素质系统肯定是不和谐的,系统功能的发挥将会受到削弱。由于素质系统内各要素是相互影响和关联的,要求我们的教育也不能对各种素质要素实施孤立教育,而是从素质整体出发,把各种相关素质要素的教育结合在一起,即把身心素质、品德素质、知识素质、智力素质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符合素质系统的整体性特点,从而实现人的素质全面发展。

四、环境对素质系统的影响

素质系统是处于一定环境中的开放系统。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与环境不断地进行着相互作用。系统功能的发挥受系统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就从理论上阐明了人的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受自身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因此素质教育一方面取决于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作用,另一方面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都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素质教育是与整个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开展和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由于个体的人是千差万别的,人的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又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与制约,一个人的素质系统内部各要素和子系统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这就说明了素质是具有个性和局限性的,表现为一方面个体的素质既有共性又各有其特点,另一方面个体素质系统内的各要素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可能都发展到最优化程度,也就是说没有“全才”的人。因此要求素质教育要有针对性,不能像工业生产产品一样要求产品具有一致的规格,不能期望把人培养成各方面素质都最优的“全才”,必须根据个体素质所具有差异性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特长。只有这样,才能达成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J]. 2002.

[2]丁帮宇.作战指挥学教程[M]. 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3]董会瑜.现代军校教育学教程[M]. 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4]王义遒.素质教育与教育质量[J]. 中国高等教育,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认识素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谈我对秦腔小生舞台表演的认识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摭谈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
素质是一场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