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志坚
(华侨大学 人事处,福建 泉州 362021)
高等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在社会进步的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历史趋势。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逐步打破了地域以及文化的界限,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1931年在清华的就职演说中提到“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可见大学有大师的重要性,且师资队伍国际化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共同特征。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等学校国际化办学的前提,必须是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各级党政机关和各高等学校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我国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我国高等学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与国外著名大学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全面客观地分析我国高等学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现状,并深入研究其存在的问题,是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的重要前提。
国际学术会议等国际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但整体水平不高。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举办的各种高水平国际会议和论坛越来越多,吸引了一些国外专家学者来华参会。同时,各高等学校都鼓励并支持教师出国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论坛,要求教师参会必须提交全英文会议论文并在大会宣读,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等学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交流,使得我国高等学校教师拓宽了国际视野,增加了国际经验,也大幅度提升了我国高等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但从现实情况看,目前我国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层次较低,所邀请的国外专家学者数量偏少,且当前我国个别高等学校对教师出国的认识和支持力度不够,部分教师出国参加国际会议或论坛经费只能自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教师的出国积极性。尽管如此,由于我国高等学校教师对学术的热衷和不懈追求,使得教师仰慕国外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的高水平科研,到国外感受科研水平和学术氛围的愿望日益迫切,因此出国教师数量大幅上升。总的来看,我国高等学校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论坛的人数,比国外专家学者来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论坛的人数多。出于科研水平考虑,由于现阶段欧美国家科研能力较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较多,因而欧美国家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师出国参会交流的首选。
到国外高校访学深造的教师数量稳步增长,但仍存发展瓶颈。在积极引进海外著名专家学者的同时,中央、各级党政机关和各高等学校,都通过各种项目,加大了派往国外访学深造的力度。据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年报,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高级访问学者、访问学者和博士后项目出国的人数,从2001年的录取面上出国人数1672人,到2010年的5677人,再到2013年的7500人,年均递增在10%以上。这极大地促进了高等学校海外留学经历教师的比例。现阶段,各高等学校均出台了相应的促进教师国际化水平的政策或办法。以华侨大学为例,通过制定《华侨大学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实施意见》,华侨大学以继续强化以教师发展为关键,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加大了对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或合作科研的选派力度,力争在五至八年内,使所有中青年教师都具有境外研修交流经历,努力在五年后,使45岁以下高级职称晋升者,都有半年以上在外学习科研的经历。但目前选派高等学校教师到国外通过高级访问学者、访问学者和博士后项目学习深造,存在着以下发展瓶颈。首先,国外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水平良莠不齐,在理工科强的高校,文科类项目较容易申请,文科强的高校,理工科项目较容易申请。国内教师为尽快出国研修,往往会选择较容易申请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其次,部分教师出国研修时间较短,到了新的高校,刚开始适应国外生活,科研项目还未全部完成,但申请的研修期限接近结束又较难以延长。再次,虽然每位教师出国前都要满足出国访学对英语的要求,但是我国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外语程度不高,口语水平较低,因此,高等学校师资队伍英语应用能力偏低,是制约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来华工作的具有海外背景教师的比例大幅上升,但全职加盟专家的数量偏少。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明确指出,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要大力引进国外优秀专家学者来华授课,或开展教学领域的交流和研究活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籍专家学者和在海外留学、工作过的人才,愿意到我国高等学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这些人才的加盟,极大地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提高了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但同时,来华工作的外籍专家学者中,大师级专家学者数量偏少,能够长期全职在我国高等学校从事教学科研的并不多。目前,除各高等学校所设的荣誉性头衔,如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外,大部分外籍专家学者,更愿意以讲座教授的身份,在我国高等学校工作,每年工作时间在3个月左右,而全年全职工作的外籍专家学者则较少。我国高等教育层次不高,学校办学质量相较国外水平较低,难以吸引外籍专家学者来我国全职工作,是其主要原因。
从以上的分析看,我国高等学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国外著名大学相比,仍存在明显的差距。我们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走国际化发展路径,才能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的进程,提升高等学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转变观念,树立师资队伍国际化理念,营造国际化大氛围,推动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内驱力,是高等学校教师国际化理念形成和加强的重要因素。首先,中央和各级党政机关应通过制定高等学校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培养方案,从政策制度上支持鼓励教师出国深造,为高校教师出国解决资金上的后顾之忧。其次,各高等学校应通过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允许并支持教师出国研修,以提高其师资队伍国际化背景的比例,推动师资队伍国际化。高等学校应通过职称评定,促进教师队伍出国研修。以华侨大学为例,华侨大学规定,自2014年起,1968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教师,须具有半年以上国(境)外研修、访学、合作研究等学术活动经历,方能申报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在出国期间,免除批准出国期限内的教学工作量,且不降低工资待遇,并由学校出资举办教师出国留学英语培训班(高级)。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出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教师“想出去,出得去,学得成,回得来”顺畅路径的国际化氛围。再次,高等学校教师应从自身学术建设出发,建立并形成国际化理念,在学校国际化氛围的背景下,逐步加强自身国际化建设。高等学校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英语水平,通过出国留学英语培训班(高级)以及考取雅思托福等方式,以满足教师出国留学英语条件,并积极与海外高水平大学联系获得邀请函,尽快解决出得去的问题。教师出国后,应尽快适应国外生活,并在国外合作导师的指导下,潜心投入科学研究工作,与校内教师形成“比、学、赶、超、帮”的良好学术氛围,以促进自身科研能力水平的提高。
善用路径,整合教师出国项目资源,完善国际化新举措。现阶段,我国教师出国访学主要有三大公派出国方式,即国家和省公派、单位公派、自费公派。国家和省公派主要是指个人申报,由学校推荐,以获得国家和省留学基金的资助方式。国家项目主要有高级访问学者、访问学者(含博士后)、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等。在省级项目上,目前各省均启动了教师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单位公派一般是指学校出资或学校接受捐资,资助教师出国访学,如华侨大学的单位公派主要有海外华侨华人资助项目派出人员(含日本东华财团和陈守仁基金会等)、校际交流项目选派人员、学校自筹资金或其他经费项目选派人员。自费公派是指符合单位公派出国的基本条件,教师个人联系获得资助,纳入学校公派出国留学管理的方式。各高等学校应该整合现有的出国项目资源,统筹考虑教师出国项目的层次、人数、学校学科发展需要,以及教师申报情况,综合各方因素后,确定推荐教师名单和所对应的出国项目,避免出现同个时间内成功申请多个项目,但最终因只能以一个项目出国,而挤占了其他教师出国研修的机会,从而浪费学校出国项目资源的现象。
开拓渠道,加大教师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国际化管理体制。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必须坚持师资队伍走出去研修和引进来培养相结合的原则。[2]首先,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的提高,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高等学校必须意识到,高等学校教师是高等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应加大有国际化背景的教师引进力度,以优厚的待遇吸引外籍专家学者、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和有海外背景的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不惜重金重点引进国际著名专家学者。这些专家学者站在学术的制高点,必定都是某一学科领域的权威,若能引进此类高水平人才,其学术水平和人格魅力,必将给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其次,高等学校要构建合理有效、灵活多样的国际化师资培养体系。构建合理有效、灵活多样的高等学校师资培养体系,加大国际化师资培养力度,是促进高等学校教师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国际化师资培养体系要求高等学校应当适应国际化需求,改革培训内容,加大高等学校教师国际化知识和能力培训,适应不同教师的需求,结合学校学科发展情况,从外语、科研、教学和国际化知识能力等方面,探索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并不断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国际型的师资培养体系。[3]再次,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建立和加强,离不开管理体制的国际化。高等学校师资管理体制是关系到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教师积极性强弱,教师发展潜力好坏的决定性因素。我国高校人事体制改革自实行以来,已建立了灵活的聘用机制和分配机制,充分尊重了高校教师的价值,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工作积极性,但我们同时也应当看到,传统管理思想根深蒂固,致使高校师资管理科学化水平不高,其现有的运行机制尚不能完全适应师资队伍国际化的要求。高等学校只有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权和用人自主权,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尝试实行长期、短期和终身等多种聘用制度相结合的用人方式,才能为国际化师资队伍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永强,罗云.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J].中国农业教育,2009(3).
[2]管春英,龚方红,等.论高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
[3]文英.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学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有效途径[J].北京教育,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