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智豪
在朝鲜战争中,中国和朝鲜一方无论从经济还是军事上来说,其实力都远远落后于美国和韩国一方,中朝联军能够在美韩军队进抵鸭绿江的情况下,以劣势的武器装备,凭借顽强的意志将美韩军队推回到“三八线”附近实属不易。是什么原因最后导致中朝同意与美韩达成停战协议,根据公布的前苏联部分档案和其他一些史料,梳理出一些朝鲜战争定格在1953年那个夏天的因素。
旧中国的经济发展落后。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时,全国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凋敝。国内工农业总产值只有美国的零头那么多。农业方面,从粮棉产量来看,多年的战乱和天灾使得全国粮食减产相当严重。有资料显示:“1949年粮食平均亩产只有137斤,棉花仅 21 斤”[1]71。 工业方面,交通运输业几近瘫痪,根据统计数据,同抗日战争前相比,1949年全国现代化运输货物周转量“只有229.6吨,仅及1936年的52.7%”[1]71,各地的工厂受战争的影响大量停工,机器或被毁,或被卖,工人大量下岗。“全国全部工业固定资产仅剩124亿元”[2]“工业产量只有战前最好记录的30%,轻工业和农业的产量也不超过 70%”[3]229。面临如此困难的局面,新生的人民政权首要的任务就是恢复经济、发展生产。
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打乱了中国党和政府的计划。从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到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停战,三年的朝鲜战争给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也给全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为了应对战争威胁中国不得不保持庞大军备,当时“我们的军队共计有 430 万人”[4]1200,庞大的军队数量和战争产生了庞大的军费和战费开销。有关数据显示:“1950 年的军费开支占整个预算的 44%”[3]275,1951年的“财政预算较1950年增加了60%,而其中军费开支占了48%,32%是直接用于朝鲜战场的”[5],截至朝鲜战争停战之时,在朝志愿军“伤亡超过50万,战费以人民币百亿元计,物资损耗计 260余万吨”[6]482。
作为直接战场,北朝鲜境内的经济不仅不足以支持中朝军队的日常供给,就连其民众日常基本生活所需的物资也无法正常供应。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不仅要供应出国作战的军队,还要给予北朝鲜方面经济支援。从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到1953年底,中国给予朝鲜的无偿援助达到72 900亿元旧人民币(折合1953年币制改革后发行的新人民币为72.9亿元,合14.5亿卢布),同时中国还自费收留了22 735名朝鲜难民儿童,并赡养负责教育这些儿童的7 186名朝鲜公民及他们的家庭成员[7]。
为了负担高额的国防军费和大量的对朝经济援助,中国只能不断增加财政开支,尽可能通过赤字财政来支援朝鲜战争。以1951年财政收支概算为例,全国的财政 “总收入应为583 444亿元,总支出为695 011 亿元,赤字为 111 567 亿元”[8],高额的财政赤字给国内经济的恢复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刘少奇同志感慨道:“不解决朝鲜战争,就不好建设,钱都拿去打仗了,没有钱,就没法子建设……有朝鲜战争就不能很好的建设,所以要解决朝鲜问题。”[9]179
庞大的军费开支占据了中国财政开支的大头,也消耗了相当一部分苏联援华贷款。根据沈志华先生的研究,中国用于抗美援朝的苏联援华贷款“应为1950年贷款的基本数额和1951年贷款的数额,再加上60个步兵师装备贷款中3个师的数额,总计是32亿旧卢布”[3]398。
不仅如此,中国政府还动员群众捐款捐物供应朝鲜前线。据不完全统计,从1951年志愿军入朝参战至1952年8月,“中国人民捐赠和送到朝鲜的物资有:粮食192车皮又6 000多吨,肉类20车皮又313.7万斤,毛毯11万条,布3.5万匹,棉衣36万多套,其他各种衣服2.4万件,棉花40余万斤,鞋15万双,毛巾81.8万条,慰问袋14万个。另外还有其他物资 127.9 万多箱”[10]389。
由以上可知,为了在朝鲜战场上和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相抗衡,中国在自身经济实力远远落后于美国的情况下,在全国进行大规模动员,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到朝鲜战场上,这才顶住了美国的进攻。当然,以当时中国贫弱的国民经济是支撑不起这种大规模、高强度的消耗的。
而对于北朝鲜来说,美军凭借制空权优势不分白天黑夜地对中朝联军控制下的区域进行狂轰滥炸,工厂机器被炸毁,弹坑遍布田野,整个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在美军的打击下几乎陷于停顿。相对于物资上的损失,北朝鲜的人员损失更加严重,大量朝鲜百姓,或死于轰炸,或死于饥饿,或死于疾病;活着的人或南逃,或北走,流离失所。几乎所有男性青壮年被招募进入军队,劳动力的不足成了工农业生产的巨大障碍。根据朝鲜战争结束后,1954年3月苏联大使馆的报告:在朝鲜战争期间,北朝鲜死于敌机轰炸28.2万人,南逃和失踪79.6万人,动员参军达60余万人。战争造成朝鲜直接经济损失42 000亿朝鲜元,近9 000座工业建筑、60万所住宅、5 000所学校、1 000家医院变成废墟;所有水电站、变电站、输电线路几乎全部被毁;化学、冶金、燃料等重要工业部门全遭破坏,实际上已不能生产商品。整个战争期间,朝鲜的国民经济物质损失估计为4 201.28亿朝元[4]1341。可见战争对北朝鲜经济打击之巨大。
严酷的战争环境使得北朝鲜的经济维持劳动党政权自身的存在都是个问题,更不用说支持中朝军队的作战了。中朝联军的日常物资供给不得不依赖中国国内和苏联的援助,这更增加了中国的负担。考虑到本身国民经济所受战争的严重影响和国内民众的承受力,为了自身政权的稳定,中朝两国也不希望战争无限期打下去。
1950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主力部队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从入朝作战开始到第二次战役结束,志愿军凭借严明的纪律,一流的战场隐蔽伪装,良好的山区地理环境和兵员人数上的优势,加上美韩军队对中国军队入朝作战的可能性发生误判,军队中前期普遍存在的骄傲自大,孤军冒进的现象,适时对美韩军队进行包围攻击,从而一举扭转了朝鲜半岛的局势。
随着战事的深入,美韩军队不断收缩防线,加强防守,志愿军的武器装备落后、后勤保障薄弱、制空权缺失等不足显现出来,特别是自第三次战役后期开始,由于深入平原地带,失去了山区有利地形的掩护,中国军队的短板越发凸显。美军指挥官抓住中国军队的弱点,给中方造成了重大杀伤。特别是美军司令麦克阿瑟于1951年3月24日在日本东京发表声明,叫嚣美国政府应出兵攻击中国本土,扩大战争。他指出:“事实清楚的表明,赤色中国这个敌人,缺乏生产基地,缺乏建立和维持以至使之投入作战的哪怕是中等规模海空军的原材料,敌人也无法提供成功进行地面作战行动所必须的武器……我们现在拥有这种控制权,加上敌人在地面火力的劣势,其作用将会倍增。”[11]381其继任者李奇微虽然没有命令美军攻击中国本土,但却借助美军火力上的优势,积极防守,稳步推进,不给志愿军以“穿插”的机会,遏制中国军队的进攻势头,杀伤中方的有生力量,打击中方的士气。从志愿军入朝参战的1950年10月到1951年7月末,中朝联军伤亡1 237 872人。其中,志愿军“战斗伤亡513 728人,非战斗伤亡85 159人,俘虏17 625 人”[12]404。 到 1952 年 4 月 3 日,随着战争的延续,中朝联军伤亡总数上升为“1 648 456万人,其中战斗伤亡1 164 428万人,非战斗伤亡35 176万人,被俘 132 268万人”[12]619。 尽管美韩军队的统计必然存在水分,但我们仍能从中看出中国军队在美军优势火力打击下损失是何等之重。士兵的大量伤亡迫使领导人不得不有所考虑。
同时,因制空权缺失,志愿军漫长的后勤补给线频遭美国空军的打击,“后方供应的物资只能有70%到前线,30%~40%在途中被炸毁”[13]567,致使志愿军长期被食品、衣被、枪支弹药不足所困扰,极大地削弱了战斗力,无法成功攻占“三八线”以南位于平原地带的大中城市和战略据点,迫使志愿军为巩固已得成果,不得不深挖坑道,进行固守,同时避开装备精良,协同能力强的美军,转而打击实力薄弱的韩军,以此来影响战局,削弱美军的优势。
而北朝鲜人民军则在美军仁川登陆后即遭到重大损失,志愿军刚入朝时,苏联顾问曾向中方报告说:人民军部队 “几乎损失了所有的坦克和许多大炮”“部队缺少弹药和燃料, 几乎没有补充”[14]375。 因此,在志愿军入朝参战后,朝鲜人民军就不再承担主要的作战任务,转而配合中国军队实施作战。
军事上的力不从心使中朝两国领导人意识到仅凭武力手段已无法打破僵局,和平谈判是解决朝鲜战争问题的上上之策。
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后,朝鲜半岛局势逆转直下,北朝鲜人民军迅速溃败。中国政府作出出兵朝鲜的决定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保护东北的工业基地免受美韩军事威胁,同时震慑国内的反动势力;二是在苏联支持下,挫败美国及其西方盟国的士气,为革命在东亚传播和提升中国国际地位提供有利条件。
到1953年上半年,尽管中国志愿军未能解放朝鲜半岛,使朝鲜劳动党统一南北朝鲜,但朝鲜半岛的局势仍基本符合中国出兵的预期打算。首先,中国通过军事行动成功阻止了美韩军队消灭北朝鲜,将战线推到鸭绿江边的计划,保全了北朝鲜劳动党政权的存在,为中国本土提供了一个有相当纵深的战略缓冲带,使得中国东北的工业基地不至于受到美韩直接的军事威胁。其次,中国通过对北朝鲜的直接军事援助,践行了中苏之间“在国际革命运动中应有所分工”[3]345的共识,履行了对“对东亚各国革命所承担的责任”[3]345,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巩固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地位。第三,对于中苏两党两国关系而言,自毛泽东在中共党内确立领导地位之后,苏联共产党特别是斯大林长时间对中共的疑虑,直到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斯大林)仍旧怀疑中共要走南斯拉夫道路,毛泽东是中国的铁托”[14]375。中国凭借志愿军在朝鲜的军事行动,打消了苏联共产党对中国共产党是不是真正的马列主义政党的疑虑,把中国共产党同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共产党划开了界限。“斯大林对此大喜过望”[15],认为“中国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忠实盟友”[15]115,这极大地加深了中苏两党之间的关系,强化了中苏同盟。第四,中国出兵朝鲜并将美军阻滞在“三八线”附近,避免了苏联人利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借口美军威胁中国安全,“派出几十万远东军进入中国东北,援助中国作战”[16]337,进而对中国东北进行实际控制的危险。最后,志愿军在朝鲜半岛上的顽强作战,向世界展示了一个顽强的新中国,展现了中国强大的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地位和威望。此后,新中国开始广泛参与国际事务,成为世界外交舞台上重要的角色。
对于金日成和其领导的朝鲜劳动党而言,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他们不仅占据了朝鲜半岛的半壁江山,控制了相当数量的人口,重建了一支可以单独抵御韩国进攻的军队,而且建立了国家政权,再也不必考虑去建立一个流亡政府了。
虽然他们仍希望中国的同志和苏联的同志能够帮他们实现民族统一的梦想,但自从志愿军发动第五次战役遭受重大损失之后,已清楚地显示出志愿军一时还没有力量把美军从朝鲜半岛赶出去,帮助朝鲜劳动党实现南北统一。特别是因战争发生在朝鲜半岛上,战争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南北朝鲜的经济损失就越严重,美军的空袭造成北朝鲜伤亡的人数日益增加,使得北朝鲜越来越倾向于停战议和。随着朝鲜停战谈判的进行,金日成越发希望结束战争,实现和平。他曾告诉苏联人,拖延战争对北朝鲜和中国不利,在谈判僵持阶段,北朝鲜方面在“前线和后方的损失(每天几乎300~400人)非常大”“与美国人进一步讨论关于遣返有争议的战俘的数字不十分明智”[4]1305,统一南北朝鲜的问题可以暂时放下,只要苏联和中国能够始终给予支持,北朝鲜能够最终统一朝鲜半岛。
朝鲜党和政府,特别是金正日及其追随者极其担心,由于朝鲜战争的长期化将导致中国军队驻扎朝鲜常态化,进而借此有利时机扩大和巩固中国在朝鲜的影响力,甚至干涉北朝鲜内政。当然,由于志愿军平时工作中的疏忽等因素,中国官兵在北朝鲜的一些作为引起了朝方的意见,诸如“彭德怀大言不惭地对金日成军事指挥能力低下的看法。中国指挥官明显地蔑视朝鲜人,表现出一种大国主义态度……中国志愿军经常专横地强迫老百姓修筑工事,任意砍伐森林、屠宰牲畜”[4]1347。而朝鲜领导人可能过于敏感或出于巩固其权力等需要,希望中国军队撤出朝鲜越早越好。
尽管中共的领袖仍然希望将战争继续下去,把美军钉在朝鲜半岛,不过在最低作战目的已经达到的情况下,面对朝方迫切的停战愿望,在缺乏苏联的支持下,中方既不愿也无力单独将战争支撑下去。
从表面上看,苏联人并没有参与朝鲜战争,可事实上,苏联人不仅积极参与了朝鲜战争,而且是整个中朝阵营背后的重要力量,它的一举一动都对朝鲜战争的局势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中国与北朝鲜的工业基础都很薄弱,完全靠自身薄弱的工业基础提供前线所需要的军事物资去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抗衡是极不现实的,因此苏联是中国和北朝鲜唯一能依靠的力量。苏联在军事上给予中国极大的帮助。朝鲜战争爆发时,中朝方面基本没有成规模的空军,空中防御主要靠苏联空军。“在整个战争期间,(苏联)先后有12个空军师投入了空战,轮番参战人数总计为72 000人”“在战斗中,苏联空军的歼击机击落了1 097架敌机,高射炮兵击落了212架敌机。苏联航空兵损失了335架飞机和120 名飞行员”[15]121。
在苏联的帮助下,“到1954年初,中国共组建了28个空军师,5个独立飞行团,共有飞机3 000余架。 ”[16]121
此外,苏联还在陆海军等技术装备上给予中朝方面巨大支持,仅1953年,苏方向中国提供的武器装备就包括“炮弹140万发(1952年为112.5万发),各式火炮 1 652 门(1952 年为 1 056 门)”[4]1258,以及汽车、信管、通讯器材等其他各类军需品。还向中国提供了经济援助,包括向中国 “无偿提供技术资料”[15]121,派遣专家来华指导经济建设,接受中国留学生去苏联学习,培训中国技术干部,为中国提供部分经济建设贷款,这些经济援助在朝鲜战争期间对中国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不过,苏联对中国最大的支持还是政治上的。斯大林在世时,有苏联给予支持和援助,才迫使美国不敢将战争扩大,不敢攻击中国本土,更不敢向中国投掷原子弹。正如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所担忧的那样,“苏联拥有大量原子武器”“参战的可能性也是不小的”[17]230,很可能在战争扩大后,攻击“日本那些不设防的城市”[17]231。
当战争进入相持后,中朝阵营和美韩阵营展开了漫长而艰苦的谈判。“斯大林从美苏对抗的全球战略出发,支持毛泽东把战争打下去,而在和平问题上坚决不能让步”[18],并继续给予中国大量援助,同时“说服”朝鲜继续接受中国指挥,这大大坚定了中国将战争持续下去的决心,也正是在斯大林及苏联党和政府的支持下,中国又继续将战争延续了两年左右。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以赫鲁晓夫、马林科夫为代表的苏联新领导人出于苏联自身利益的考虑,特别是考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苏联国民经济遭到重创,为了给恢复和发展苏联国民经济创造良好的外交环境,苏联领导人希望缓和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不愿见到朝鲜战争的停战谈判因战俘等其他问题而久拖不决。苏联政府曾就这些问题致信毛泽东与金日成,表示“在这个问题上,如果不对这一路线做一些符合当前政治特点和出自我们三国人民最深远利益的改变,那是不正确的。苏中朝三国人民关心世界和平的巩固,一直寻找尽可能快的结束朝鲜战争的可行途径”[4]1295。
苏联政府的停战建议很快得到了早就想停战的金日成和朝鲜党的响应。面对苏联态度的转变和北朝鲜方面的不断劝说,中国党和政府也不再坚持斯大林生前所提出的主张,同意作出一定让步。正如1950年10月中国出兵朝鲜一样,中国同意朝鲜停战,不仅仅是照顾朝鲜这个社会主义的小兄弟,也是为了维护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和两党两国之间的友谊,以中苏同盟来为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提供保证。
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说:“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战争必不可免地具有政治的特性。”朝鲜战争实质上就是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一次公开较量。战争中任何的不慎都可能导致两大阵营大打出手,最好的结局只能是通过政治谈判,和平解决。事实上南北朝鲜的分界线通过朝鲜战争从“三八线”始,最终又回到“三八线”附近,不仅是两大阵营实力相对平衡的体现,更是各国相互妥协的结果。
[1]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2]董志凯.朝鲜战争与新中国经济[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1(5).
[3]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4]沈志华.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M].台湾中央研究院史料丛刊,(48).
[5]陶文钊.中美关系史(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国际问题研究系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楚云.朝鲜战争内幕全公开[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7]沈志华,董洁.朝鲜战后的重建与中国的经济援助(1954-1960)[J].中共党史研究,2011(3).
[8]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资料档案选编 (1949-1952财政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0]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战争纪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
[11]小克莱·布莱尔.麦克阿瑟传[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
[12]固城,齐丰,龚黎.朝鲜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敌军史料):第4卷[M].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8.
[13]洪学智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
[14]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15]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16]沈志华.朝鲜战争揭秘[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
[17]艾森豪威尔回忆录[M]∥战后国际关系稀见史料.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18]沈志华.1953年朝鲜停战:中苏领导人的政治考虑[J].世界史,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