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小飞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湖南长沙 410205)
项羽政治悲剧原因探源
贺小飞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湖南长沙 410205)
项羽是历史上一个形象丰富饱满的悲剧英雄。导致其政治悲剧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缺乏开创一个盛世王朝应有的政治才干与眼光;刚愎自用,不懂得延揽并尊重人才;暴戾残忍,不恤民情;自恃才高,过分迷信武力。
项羽;政治悲剧;素质
项羽速兴遽败的历史悲剧一直是历代史家感兴趣的话题。纵览近二十年来对项羽失败原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用人说”及“性格说”两方面。
关于“用人”,许多学者以此立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文士丹认为“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一个用人问题”[1]。邱永明指出,“项羽在用人态度上的刚愎自用和用人原则上的苛礼唯亲以及用人政策上的多疑忌才,都是导致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2]鸣柳认为“项羽的悲剧在于他本人过于武断,不能听取大家的意见。”[3]龚鹏九认为“由于项羽的不识人才,使得项羽失去了很多用人的机会。”[4]吴夏平认为“项羽的刚愎自用与有贤不用以及他的深信不疑与疑心重重导致了项羽的失败。”[5]王继东指出,“项羽出于对个人能力的超强自信,认为难以选出比自己更强的人才。”[6]也正是因为如此,项羽选择的人才更多是以“亲”为标准,这种任人唯亲的态度自然缩小了挑选人才的空间。
就性格方面而言,项羽性格的“矛盾性”[7]、“多元性”[8]、“多重性”[9]、“狂妄自大”[10]及“妄自尊大,优柔寡断”[11]等注定了其走向失败。除了用人说和性格说外,还有学者从心理说的角度出发来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比如张娟指出,“项羽用人策略完全违背了管理心理学过程激励理论中的公平、期望、归因理论。”[12]还有的学者从地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如宋杰指出,选择资源匮乏的“梁楚九郡”[13]做根据地,建都彭城,而未选择物产丰饶的关中,结果后方屡次被汉军攻破摧毁,这些都是导致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
总结起来,导致项羽这一历史悲剧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缺乏政治眼光、为人残暴、迷信武力、不懂得延揽并尊重人才等。然而在进行具体分析时,有一些分析论断却可谓失之偏颇。如项羽未在咸阳称帝,而恢复早已被历史进程所抛弃的分封制。又如历代史家大多根据《史记》的观点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上因一时“妇人之仁”而放走刘邦,从而为自己留下心腹大患。凡此种种,历代评论大多显得简单而草率。笔者在对这一悲剧进行全面剖析的同时,还试图对一些传统观点做进一步探讨。
首先,项羽缺乏开创一个盛世王朝应有的政治才干与眼光
后世许多史家评论项羽最终之所以兵败国灭,自刎乌江,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不具备一个大政治家的素质与眼光。就项羽一生的作为与表现来看,这个评价是非常中肯的。当然,其中很多人认为项羽不具备政治家的素质和眼光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进入咸阳后没有顺势称帝,而是捡起了早被扔进了历史垃圾堆的分封制,最后导致战火四起,生灵涂炭,民心尽失。但如果对当时的形势稍加分析就可知这种看法是不够全面的,甚至是偏颇的。因为咸阳分封并非项羽一时心血来潮的举措,而是事前盟约、现实考虑及力量对比的结果。首先,在出兵救赵及伐秦之前,楚怀王就与众人有先入关中王之的盟约。如果项羽在关中称帝,有背盟之嫌。且其时怀王尚为天下反秦名义上的总盟主,项羽称帝就无法绕过他当时还是楚国臣子这一关。其次,虽然项羽对推翻暴秦出力最多,但除赵国以外,他并无恩于其他诸侯。如果此时在关中称帝,天下诸侯肯定不服。最后,在众诸侯面前,项羽的力量并不占绝对优势。因为项羽救赵之时兵力才五万,经过巨鹿之战,即便招兵买马进行扩编也不会超过二十万。而当时与项羽一并进入关中的军队是四十万,也就是说充其量项羽的兵力也不过与天下诸侯处于仲伯之间。另外还有刘邦十万兵马已经先行入关,这样的力量对比使项羽没有绝对的力量优势压服天下诸侯尊他为帝。尽管咸阳分封是时势所然,是一个各方平衡妥协的结果,但并不能掩盖项羽目光短浅,思想落后的缺点。因为从一开始他就没有称帝做天下共主的打算,如巨鹿之战后他在新安夜坑秦卒20万,到关中之后又烧毁宫室,屠戮咸阳。这说明他根本就没准备在关中这块丰腴之地建立自己的基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尽管项羽推翻暴秦,并生活在一个早已经大一统的帝国,但他的思想依然停留在战国时代。
项羽缺乏政治素质与政治眼光最典型的表现是为了在家乡人面前炫耀一下回到了楚国故地江淮一带,而放弃了关中这块当时最好的王业之地。因为在当时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地理形势,亦或是遭战争破坏的程度而言,关中的王业基础都远比江淮要优越和雄厚许多。又如项羽缺乏战略大局观,在楚汉战争之时,纠缠于一城一地之得失,滥用武力,不懂得经营整个天下。而反观刘邦的战略视野则辽阔许多,比如他在彭城之败后,还能分兵让韩信等人北击齐赵,从而最终能够在战略上以建瓴之势击败项羽。
当然,项羽缺乏政治家素质还表现在不能做到任人唯贤、人尽其才,对长期遭受战乱苦痛的百姓缺乏同情,不具备以政治手段解决问题的意愿与手段,咸阳分封没有表现应有的大度与公平,同时在齐地出现反叛时应对非常糟糕,以致自己境况日窘,最后四面楚歌,一败不可收拾。
其次,项羽为人刚愎自用,不懂得延揽并尊重人才
司马迁在《史记》中总结项羽失败的教训,其中一条就是“奋其私智”,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刚愎自用,听不进不同意见,不懂得延揽和尊重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得人才者成大业,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功业,靠自己的才智是远远不够的。收天下英才为己所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才可能战胜强大的对手,取得最后的胜利。而对于这一点,恰恰又可以从项羽的对手刘邦一席话中得到印证:“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其实在项羽军中原来也是人才济济,可项羽任人唯亲,眼光狭隘,不能人尽其才,导致许多人才最后弃他而去。如叔孙通原在项羽阵营却始终无用武之地,最终投靠刘邦,为刘邦夺得天下并经营汉室江山出力甚多。又如韩信和陈平,一个是军事天才,一个是政治奇才。可是这样的人才却始终在项羽之处找不到位置,得不到重用,甚至受到打击。最后此二人反过来投靠刘邦,为其出谋划策,征战天下,成为楚汉相争最后逆转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反观刘邦,不过一沛县亭长,起兵之后,文不过萧何一人,武不过周勃、樊哙之辈,家底并不怎么雄厚。但他却能始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待各路投靠他的人才,并给予这些人才充分发挥其才干的机会。正是这些人才在楚汉相争这方大舞台上争奇斗艳,尽显风流,才有了刘邦虽百败而终有垓下一胜,项羽虽百胜却乌江自刎这样一个历史结局。就如刘邦所言,项羽最后只剩下一个范增尚且不能用。又如陈平所言,项羽“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结果是身边之人多是庸碌之辈或者只知意气用事的武人,这必然使得项羽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政治局势时智穷才尽,左支右绌,根本无法应付。其实这也是项羽作为一个旷世名将,但却缺乏政治家素质和眼光的一个方面。
再次,项羽为人不恤民情,暴戾残忍
项羽的贵族出身,在短时间里建立的旷古功业及他悲剧性的人生结局让后世之人在叹息之余,往往会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项羽是一个嗜血成性,残暴不堪之人。关于项羽的残暴嗜杀,在《史记·项羽本纪》里面的记载可谓比比皆是。
自起兵反秦至楚汉相争的八年征战,项羽的屠城杀戮可说从未停歇,其残暴程度可形容为骇人听闻,令人发指。其中他在新安夜坑巨鹿之战的二十万秦卒,与当年白起坑杀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国降卒一样血腥恐怖。到咸阳之后又“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后来征齐也是大肆屠戮。这些滥杀酷杀终使得项羽民心尽失,统治基础自然也被掏蚀一空。后世人说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为妇人之仁,其实对于项羽这样一个残暴之人来说,心中何曾有过一念之仁。在鸿门项羽之所以不杀刘邦,是因为刘邦有功无过,且当时他已经对项羽表示臣服,天下诸侯在侧,项羽怎可妄杀刘邦。其时关中民心尽归刘邦,同时杀刘邦则诸侯恐惧,若群起而攻之,最后结果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对于贵族出身的项羽而言,他的人生使命似乎就只有复仇。国破家亡虽然也曾让他颠沛流离,但这样的经历却没让他看到民间的疾苦,看到老百姓的困顿,让他因此有一颗悲悯天下苍生的心,而只是让他心中充满仇恨。仇恨让他暴戾、凶残、嗜杀。这种扭曲的人生价值取向使得他最终从战场上走向辉煌,然后又在战场上走向毁灭。反观刘邦起事之后,对民众多有抚恤,进入咸阳之后更是“约法三章”,让秦地百姓感念颇深。而对于那些降兵降将甚至首尾两端,骑墙反复者他都能宽厚待之。这些仁义之举也是后来他出汉中顺利平定三秦,在与项羽争夺天下时,虽屡战屡败,但每次都能整军再战的最根本原因。得民心者得天下,楚汉战争的最终结局将这一颠簸不破的历史真理诠释得淋漓尽致。
最后,项羽自恃才高,过分迷信武力
项羽为人非常自负,自负之人往往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的意见。而不能虚心纳谏则不能匡正自己的过失,长此以往就会造成不可收拾的被动局面。我们可从以下几个例子看出项羽性格桀骜,难于与人相处,自负才高,最后没法避免众叛亲离的结局。
项羽进咸阳后,天下已定,这时他应该做的是整顿秩序,安抚百姓,善待秦国归降的王族,消弭因长期以来暴政和战乱造成的恐慌和伤痕。可项羽却反其道而行之,为了一己私愤,听不进任何忠言劝谏。不但将早已投降的秦王子婴杀害,还在咸阳烧杀抢掠,无所不为。这就使得秦地百姓对他非常恐惧和失望,在后来的楚汉之争中拼死支持善待他们的刘邦。项羽接下来的昏招就是杀害义帝。义帝本是楚国名正言顺的国君,是天下反秦的总盟主,不但没有得到尊崇,反被项羽所杀。这既体现了项羽残忍暴虐的本性,也体现了他短浅的战略眼光。因为义帝被害致使项羽得罪天下,难以得到家乡楚国百姓和贵族的全力支持。而刘邦则以此作为联络诸侯号召天下讨伐项羽最有力的理由,占据道义的制高点。
一支军队,一个国家只有赋予战争正义的感召,知道为何而战,它才可能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表现出它的韧性和战斗力。而楚国的百姓和士兵在项羽的旗帜下连年征战,牺牲巨大,却又不知为何而战,结果只会使民众困顿,军队厌战,这样失败就是必然的了。在楚汉之争后期,项楚处于没落之际,可项羽自负桀骜的秉性依然没有半点收敛,导致出现激反英布这样十分不利的结果。英布是一员悍将,本来对项楚集团还算忠心。当此局势危急之时,项羽更应该加以笼络,尽力维护双方关系防止他倒向刘邦一方。可项羽却不能吸取教训,对其一味指责施压。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后院起火,削弱自己,壮大他人。而项羽“自矜其才”最恶劣的表现则是驱逐范增。范增何许人也,不仅是项羽的亚父,更是楚国的顶级智囊和核心灵魂人物。驱逐范增,不但让项羽少了一个出谋划策的高级参谋,使其面对焦头烂额的局势却一筹莫展日益困顿。更为致命的是范增在项营的巨大影响力因其被逐而使得将帅离心,军心涣散。因为将士们都会这么考虑:贵为亚父,对项楚政权建立发展居功至伟的范增尚且不得善终,自己追随项羽结局将如何?
在自负的同时,项羽还非常迷信武力。只需看他在历史舞台上的走过的八年时光就可知他完全是一个武力崇拜者。并不否认在秦末那样的乱世,要推翻暴秦夺得天下离不开战争,但如果认为安定天下仅仅只是依靠战争那就是大错特错。可对于项羽而言却是无论哪个地方出现问题,武力解决都是他的首选。他根本不懂得战争只是政治的终极解决手段,不懂得天下可马上得之不可马上治之的道理,更不懂得当时天下因为秦之统一战争,秦之暴政,秦末战乱而困顿至极,亟需休养生息。喜弄兵刃者,必为兵刃所伤——项羽的最终命运就印证了这一点。
由此可见,项羽自负才高,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尊严与利益,不虚心纳谏,过分迷信武力,以致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征战中昏招迭出,举措失据,最终使得自己兵败垓下,身死东城。
纵观项羽一生的作为和功业,可说他有夺取天下之力,但无治理天下之才。因此,司马迁认为项羽的政治悲剧是“自矜攻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北宋大学问家苏洵则道“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他是战场上的英雄,但他并不是一个能够治理天下的优秀政治家,这就是他政治悲剧的根源。
[1]文士丹.项羽失败原因再探讨[J].历史教学,1989(11):53-54.
[2]邱永明.刘、项用人得失和汉楚相争成败[J].历史教学问题, 1991(1):13-17.
[3]鸣柳.兼听则明——刘邦战胜项羽原因管见[J].探索与求是, 1994(4):46,33.
[4]龚鹏九.项羽败死乌江的原因剖析[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65-66.
[5]吴夏平.项羽败因论[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1):93-96.
[6]王继东.个人能力不等于领导能力——项羽失败的启示[J].领导科学,2013(9):49-50.
[7]崔向东.论刘邦项羽的性格及对成败的影响[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34-36.
[8]闽跃进.项羽败因浅析[J].娄底师专学报,1997(1):70-72.
[9]何梅琴.试析项羽复杂的性格[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3): 8-9.
[10]王萱.项羽败因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187-188.
[11]沈薇.项羽兵败的性格原因[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0):185-186.
[12]张娟.英雄悲歌——浅析项羽的失败原因[J].大众心理学, 2010(8):21-23.
[13]宋杰.从地理角度分析项羽失败的战略原因[J].史学集刊, 2012(1):33-36.
Probing into the Formative Causes of Xiang Yu’s Political Tragedy
HE Xiao-fei
(Teach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Hunan First Normal College, Changsha,Hunan 410205,China)
Xiang Yu was a tragic hero with an image of unique richness and fullness in the history of China.The main causes of his political tragedy are as follows:lack of statesmanship and insight for the initiation of a flourishing dynasty;self-willedness without understanding to enlist and respect talented personel;ruthlessness and tyranny without regarding the condition of the people;selfconceit with too much trust in military force.
Xiang Yu;political tragedy;quality
K233
A
1672-934X(2014)04-0112-04
2014-05-17
贺小飞(1975-),女,湖南宁乡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世界中世纪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