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2014-03-26 08:38徐华伟李素芳
长春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公民政治

徐华伟,李素芳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南京 211106;2.南京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南京 211106)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徐华伟1,李素芳2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南京 211106;2.南京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南京 211106)

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新中国自成立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梳理回顾,并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代;公民政治参与;历程;启示

1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

随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风雨,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成为国家的主人,自此,我国的公民政治参与开始有了根本保障。然而,我国的公民政治参与发展历程却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建国至今,既有创新式的发展,也遭遇过很大的曲折,以此可将这一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反右斗争扩大化前夕(1949年-1956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崇高信仰,秉承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借鉴苏联模式,创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组织形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定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极大的扩张了政治参与的主体范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行使国家政权,通过人民普选的方法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根据史料记载,“1953年,中国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公民选举,参与投票的选民有2.78亿,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共选出基层人大代表566.9万人。”[1]107在同时进行的新宪法起草工作当中,“中央人民政府第30次会议将宪法草案交给全国人民进行讨论。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共有1.5亿人参加了讨论,共提出了116万条补充、修改意见。”[1]108

(2)确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创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政治参与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确立的统一战线在建国后继续发挥着重大作用,遵循着国事是国家的公事的原则,中国共产党同党外人士展开广泛合作,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共同治理国家。在建国伊始,人民政协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由其通过的《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当时选出的政协副主席共6名,其中党外人士有3名,占50%。由它产生的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中,政务院副总理4名,党外人士有2名,占50%;政务院15名委员中,党外有9名,占60%;30多个部级单位中,正副职负责人中党外人士占40%以上[2]。这种人员构成,有效地保证了党外人士政治参与的实际效果,促进了他们政治参与的兴趣。

(3)执行了一系列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为公民政治参与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旧中国的经济基础进行了循序渐进的改造,首先没收官僚资本,对英、美等帝国主义残存于中国大陆的企业,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了管制、征购、征用、代管等措施,陆续转归国有,肃清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我国的经济侵略势力,接着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管理,稳定物价,牢牢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给公民政治参与打下一定的物资基础。与此同时,党和政府相继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等行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从而确立了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上翻身做了主人,并激发了他们空前的参政热情,为他们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积极参与到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的管理奠定了基石。

(4)系统建设信息通讯设施及环境,保障人民群众与政府间的信息渠道畅通。建国不久,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当时邮电部的头等大事就是建立以北京为中心、通达全国各地的邮电通讯网。截止到1951年1月27日,全国有线电报线路已经达到1937年线路数量的136%,长途有线电话线路达到225%[3]127,再辅以无线电信,当时的电报、电话都已经畅通于首都和各大行政区、省府之间和全国比较重要的城市之间。与此同时,在1950年4月新闻总署公布《关于建立广播收音机网的决定》,1951年9月新闻总署、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关于在全国工厂矿山企业中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之后,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全国28个省、8个行署、1个自治区的1806个县和盟旗就铺起了广播收音网,共计拥有2155处收音站和11190个收音员,此外在各大城市还有12859个收听小组和2600多人的收音员,在各工厂、矿山、铁道系统以及学校文化场馆等处所,设置了能自行播音的有线广播台约1000座[3]128。这些信息通讯基础设施的建立为人民群众与政府间的信息传递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此基础上,通过宣传员和通讯员的工作使广大群众能够更为迅速的知晓、理解党的方针政策,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知情”基础。

第二阶段:反右斗争扩大化到文化大革命结束(1957年-1976年)。1956年,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之中。虽然党和政府在建国后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物质基础薄弱,百废待举,国内国外敌对势力对新政权也是虎视眈眈,以致国内“左”的思想开始抬头,逐渐成为主导并且泛滥,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达到顶峰,严重破坏了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公民政治参与遭受巨大挫折,进入极度混乱与无序的境地。

(1)阶级斗争为纲,沉重打击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当时,党中央对阶级斗争和右派进攻的形势作了过度的估计,认为在党、政府、军队和文化领域的各行各界里都存在着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其中绝大多数的单位领导权在实质上已经不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的手中了。因此,反右派斗争被极大的扩大化,55万多人被划为右派,反右倾斗争则把党内的分歧看成是“右倾”,反右倾斗争使被重点批判和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干部和共产党员达到3百多万人,沉重伤害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员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2)权力过分集中,严重破坏公民政治参与的民主性。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人民群众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操纵和利用下,朴素的政治情感转变为复杂的派系斗争,真挚的政治信仰演变成狂热的个人崇拜,高昂的政治热情转化为信徒式的宗教膜拜,人们将民主寄托在圣明领袖的身上,国家权力一味向上集中,基层组织难以发挥主动性,造成普通公民对决策过程了解的层次障碍,而由高层直接做出的决策往往与公民的基层生活和局部利益存在巨大差距,从而既无法激起公民政治参与的兴趣,也无法让公民感受到真正的民主。

(3)群众被动参与,导致公民政治参与的混乱与无序。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而且经济生活被强烈地政治化了,人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的表现成为判断公民在政治上是否先进的标准,“个人利益在中国的确成为一种不详之物,人人避之不及,在政治生活中人们几乎没有可以公开表达的个人利益,有的只是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4]在这种情形下,人民群众丧失了政治参与的主体地位,成为政治动员和政治教育的对象。随后的文化大革命更是以大规模的、无政府主义的群众运动作为主要的政治参与方式,“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被极端使用,“打、砸、抢、抄、抓”则疯狂上演,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不被卷入这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之前建立的参与体制、法律制度被破坏殆尽,公民政治参与完全失去秩序,其发展出现严重的倒退。

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7年至今)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进行了整体性的改革,促进了民主法制建设,为公民政治参与搭建了崭新的平台,使其进入到全新的发展时期。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政治参与主体有所扩大。在对“文化大革命”教训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坚决果断地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策,并对此前各种政治运动造成的冤假错案进行复查和平反,使很多被取消政治参与权利的人重新获得了政治参与权利。从1978年初开始,陆续为98%以上的右派分子摘掉帽子;1979年初,为农村中的地主富农分子摘除了帽子;1983年,将全部的“四类分子”去除帽子。与此同时,落实了对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的政策,并宽大释放了在押的原国民党县团以下党、政、军、特工人员。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意味着困扰我国政治参与发展多年的“成分论”被彻底废除了。这些举措,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放下了历史包袱,使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逐渐缓和,更多的公民拥有了政治参与权利。

(2)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从濒临崩溃发展到经济总量排名全球第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从为温饱操劳发展到总体小康。经济水平的持续提高,唤起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平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上的交换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产的、现实的基础。”[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只重视整体利益而忽视个体利益的局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置的效率、公平和利益观念使得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利益动机逐步得到增强,政治参与活动逐渐增加。新的社会利益群体不断出现,在争取、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公民政治参与的心态发生了积极变化,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在驱动力得以提升,公民政治参与的意识得到健康发展,表明政治参与主体日趋成熟。

(3)制度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对民主政治的含义有了新的理解。1980年,邓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记者提出的中国如何才能避免重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这一问题时,明确指出:“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6]348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党开始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逐步健全公民政治参与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进一步的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体制更加程序化;基层群众自治得到恢复和新的进展;信访制度和举报制度等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些制度对于公民政治参与权利的实现给予了有力的保障。

(4)政治参与平台更为广阔。经济的持续增长,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政治条件,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与此同时,为了响应公民广泛的利益需求,党和政府开辟了多种政治参与渠道,积极搭建多样化的参与平台,比如,“市长热线电话”的广泛开通,一些地方和单位规定了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制度,让领导干部与群众面对面,听取百姓的反映和意见;若干部门开始尝试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举行听证会,让群众能够直接参与决策。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推进,网站、论坛、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等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仅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并且对当代公民政治参与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影响。根据2013年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在网络上承载的政策参与涉及的公民数量要远大于参加政策听证会或直接向政府反映政策意见的群体数量,而且讨论的政策问题也更为宽泛。这无疑拓宽了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为公民利益表达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政治参与平台的扩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并使公民政治参与的效应更为明显。

由此可以看出,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推动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持续、协调的发展,特别是选举制度的改革、基层自治制度的推广、信息化的推进、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使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在深度、广度和效度上得到极大的发展。

2 启示

在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中,既有艰辛探索而来的经验成就,也有曲折发展碰到的挫折教训,无论是哪一面,都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2.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亨廷顿指出,“组织政治参与扩大的首要制度就是政党及政党体系。”[7]333“一个强有力的政党体制有能力做到两条。第一条是通过体制本身扩大政治参与,从而达到先发制人并使紊乱或革命的政治活动无法展开。第二条是缓解和疏导新近动员起来的集团得以参与政治,使其不至于扰乱体制本身。”[7]344也就是说,政党政治的出现意味着公民在参与政治时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秩序。近代以来,我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两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因此,只有自觉承担历史使命,主动肩负历史责任,将人民利益作为自身利益并一心只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而进行坚持不懈斗争的政治力量,才有资格成为中国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正是这样一种政治力量,它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并不是天然得来的,正是在长期的历史斗争实践中逐步确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自然的选择;而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特别是60余年执政的历史,充分显示了其卓越的领导水平、执政能力和敢于担当的责任,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信任。正是基于这种历史的选择,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8]邓小平同志也一再强调:“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6]267-268因此,我国的公民政治参与要发展,首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2 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参与作为上层建筑,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受经济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的直接制约。新中国成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够,无法迅速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公民政治参与更多的是以政府动员的模式参加阶级斗争,以至人民群众对频繁的政治运动产生厌烦情绪。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并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同样追求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的成就既为公民政治参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内在要求的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也深入人心,正如亨廷顿所言,“高水平的政治参与总是与更高水平的发展相伴随,而且社会和经济更发达的社会,也趋向于赋予政治参与更高的价值。”[9]因此,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0]在一定程度上,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固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但它显然也是保障公民政治参与健康发展的基本经验。

2.3 加强制度建设

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着重强调要使民主制度化。他说:“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6]146无疑这是党和政府对“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意即只有制度化、法律化才能够保证真正体现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推进,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与深度都得到了发展,中国共产党从十六大提出,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所谓“扩大”即要对公民参与的需求给予回应;而“有序”强调的是要保证社会政治的稳定。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7]10因此,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提供足够的政治制度资源,使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能够在民主政治的体制中,按照既定的程序、机制去展开。否则就会像亨廷顿所言,“一个国家在政治制度化方面的落后状态,会使对政府的要求很难——如果不是不可能——通过合法渠道得到表达,并在该国政治体系内部得到缓解和集中。因此,政治参与的剧增就产生政治动乱。”[7]42换言之,在制度供给不足的状况下,就会出现大量的无序参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碰撞、冲突将导致政治不稳定。

2.4 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公民政治参与中的作用

从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历程来看,信息技术是被作为一种媒介工具来使用的,政府的动员参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舆论监督都与其密不可分。列宁强调:“对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写作事业不能是个人或集团的攒钱工具,写作事业应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支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及其的‘齿轮’和‘螺丝刀’。”[11]邓小平基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指出:“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12]145并强调“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会脱离群众,犯大错误。”[12]270因此,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信息技术在公民政治参与过程中的作用,并把舆论监督作为公民的一项重要的政治权利来强调,在法律上给予保障。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的大力推进,以计算机网络为标志的信息媒介日渐成为公民政治参与过程中信息获取、政民沟通和交流的主要渠道,政治参与的信息输入和反馈也成为现实民主政治能否顺利实现的核心因素。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信息技术在当代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给予新的思考与认识。

[1]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559.

[3]谭桂娟,张永光.试论建国初期毛泽东发展公共基础设施的思想[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08(4).

[4]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8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97.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8]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3.

[9]亨廷顿,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69.

[10]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十七大报告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11]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93.

[12]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沈宏梅

Developm ent Course and Revelation of Citizens'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ontem porary China

XU Hua-wei1,LISu-fang2
(1.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 211106,China; 2.College of Humanities,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 211106,China)

Citizens'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the core ofmodern democratic politics.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itizens’political participation has experienced three developmentstages.It is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China’s socialist democracy construction to comb and review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our citizens’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summariz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contemporary;citiz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course;revelation

D619

A

1009-3907(2014)03-0392-05

2013-10-13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CXZZII-0188)。

徐华伟(1977-),男,山西长治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思潮研究。

猜你喜欢
公民政治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欢迎订阅《公民与法治》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