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晨旭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安徽 亳州 236800)
兰斯顿·休斯(1902~1967)是美国现代著名黑人作家,在美国黑人文学史上贡献突出。他是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成员,多才多艺,著作颇丰,《早秋》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1](P339~341)。
《早秋》全文仅445个单词,却展示了一幅平静而又有波澜的感情画面,文中看似普通的邂逅,却含义隽永,让读者回味无穷。然而,从文献上看,对该语篇的研究并不多,现有的研究主要有:白凤欣[2],朱娅蓉[3],孙建民、段艳丽[4]等,他们分别从叙事学、文学和语用学角度对《早秋》进行了研究。戴海红、胡华芳[5]对该语篇进行了人际功能分析,涉及称呼语、情态动词等方面。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理解该短篇小说蕴含的深层意义,本文尝试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运用及物性理论,对《早秋》进行语篇分析,揭示作者是如何通过对语言形式的选择来体现作品的主题意义。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人类的各种生产和社会活动塑造了语言,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承担着诸多功能。Halliday[6]把语言的功能抽象概括为三大元功能:概念(Ideational)元功能、人际(Interpersonal)元功能和语篇(Textual)元功能,并把这些元功能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语义系统。概念功能包括经验(Experiential)功能和逻辑(Logical)功能。Halliday认为经验功能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或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它主要通过及物性(Transitivity)来体现[7](P74)。
及物性是一个语义系统,它包含参与者(Participant)、过程(Process)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三个语义范畴。Halliday[6](P143)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及物性系统把人类的经验分成物质(Material)、心理(Mental)、言语(Verbal)、关系(Relational)、存在(Existential)和行为(Behavioral)六种过程,不同的过程有不同的语义成分。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语言系统是一个意义潜势,在交际中,人们根据交际的情境进行选择。语篇作为交际中的语言是这种意义潜势的现实化[8](P26)。语言形式体现或服务于语言意义,小句(Clause)是及物性系统中有意义的语法单位。张德禄[9](P21)认为,小句表示正在发生或正在做的事、感觉、状态等。语言交际中,为了表达人们在现实世界及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说话者需要对及物性系统作连续的选择,而这一选择又受制于语篇的主题与体裁。因此,解构语篇的及物性类型,有助于挖掘语篇传达的深层意义。本文解析不同过程类型在《早秋》中的运用,并探究作者是如何通过对语言形式的选择来体现作品的主题意义。
Halliday[6](P109)认为,及物性分析所含的三个成分,即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分别通过小句中的动词词组、名词词组和副词词组/介词短语体现出来。本研究以小句(包括独立小句和从属小句)为基本单位,对所选语篇的过程类型进行标注并统计,然后运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过程类型进行解析。
根据系统功能语法划分小句的规则,如果某一个结构含有动词,那它就是小句[10]。按照这条规则,所选语篇共包含78个小句,共使用6种过程类型,90个过程动词,其中物质过程35个,心理过程20个,言语过程18个,关系过程14个,行为过程2个,存在过程1个。下文将详细解析使用频率较高的前4种过程类型。
1.物质过程
物质过程表示“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至少有一个参与者即动作者(Actor)发出动作,动作的目标(Goal)和环境(Circumstance)则是选择成分(Optional element)。语篇中,物质过程动词使用最多,共35个,占过程动词总数的38.9%;其中有28个限定形式、7个非限定形式。非限定动词在语篇中用来补充、修饰和说明限定动词,使其意义更丰富。
《早秋》除第一段和中间对场景的描写外,绝大部分由对话组成。小说的第一段共有9个小句,其中涉及物质过程的有4个:
(1)Many nights they had spent walking,talking together.
(2)Then something not very important had come between them…
(3)Impulsively,she had married a man…
(4)Bill went away,bitter about women.
作者在文章开篇运用物质过程中的3个动作过程(动作者是Bill/Mary)和1个事件过程(动作者是something)简要交代故事背景:玛丽和比尔相爱,因小事而分手,玛丽冲动之下嫁给他人,比尔怀恨离去。这4个过程都有环境成分,作者在此通过事件过程的动作者something not very important和环境成分impulsively表达了对玛丽的评价,同时也为下文玛丽的懊悔不及埋下伏笔。
接下来是玛丽与比尔的邂逅对话及场景描写。分布在人物对话和场景描写之中的物质过程动词有31个,包括限定形式25个和非限定形式6个。
故事简短开端后,作者把读者从过去带到了现在,“昨天”玛丽在华盛顿广场邂逅比尔,在人群中,玛丽一眼认出了比尔,由此开始双方的对话。作者较多地运用物质过程对人物动作及周围环境进行描写。在语篇中,作者用了12个物质过程来描述玛丽的所作所为,而以比尔为动作者的物质过程仅有5个,可见在两人的交谈中玛丽处于主动地位。作者通过物质过程对玛丽一系列动作的描写有:玛丽在人群中认出比尔,激动无比,向比尔索吻无果,握住他的手,告诉他自己住在纽约,询问比尔婚否,知道他已婚时,她由兴奋变为失望,彼此互相邀请,比尔提起爱妻,玛丽尴尬无语,匆忙中乘车离去,忘记互留地址等。作者通过这些动作的描写揭示了玛丽由兴奋到失望的情感变化。
文中以比尔为动作者的物质过程较少。两人相遇时,比尔停下来(stopped),却未认出玛丽。作者两次用到he held out his hand这一物质过程。一是相见时,面对玛丽索吻的表示,比尔只做出握手的回应;二是离别时,他毫不犹豫地伸手告别,没有一丝留恋。另外,面对玛丽的询问,他只是敷衍了事,简短回答,也表明昔日的恋人如今已是形同陌路了。
此外,《早秋》的故事发生在初秋的黄昏,地点是人潮如织的华盛顿广场。在这样的场景中,作者对秋意和行人的描写穿插在客观叙事和人物对话之间,恰当地烘托出玛丽的内心世界。作者在文中运用物质过程对场景的描述共有5次:
(5)A great many people went past them through the park.People they didn’t know.
(6)The leaves fell slowly from the trees in the Square.Fell without wind.Autumn dusk.
(7)Suddenly the lights came on up the whole length of Fifth Avenue,chains of misty brilliance in the blue air.
(8)The lights on the avenue blurred,twinkled,blurred.
(9)The bus started.People came between them outside,people crossing the street,people they didn’t know.Space and people.
第一次场景描写是例(5),玛丽知道比尔已结婚并有了孩子之后:“从公园进出的许多人从他们身边走过。他们不曾相识的人。”说明故事发生在公园,动作者(people)只是匆匆的过客,有缘相聚却无缘相识,暗示了人际的陌生和玛丽内心的感伤。第二次是例(6),双方互邀到家中做客时,比尔提及自己的爱妻,使玛丽意识到过去的爱难以重来。这时,“广场上树叶从树上慢慢地飘落下来。无风自落。秋日的黄昏”。这一物质过程表明玛丽内心情感的渐变,也暗示了她失落的心情。第三次场景描写是例(7),比尔再次谈到自己温馨的家庭,并邀请她去看看他可爱的孩子,这彻底击碎了玛丽重续前缘的幻想。这时,“灯光刹时照亮了整条第五大道,在蓝色的暮霭中串成朦胧而又璀璨的链子”。灯光刹时变亮这一物质过程表明了玛丽觉醒,不得不接受自己目前的处境。第四次是例(8),玛丽坐上车就要离开时。作者写道:“街灯模糊,闪亮,模糊。”这一物质过程暗示此时的玛丽已泪眼朦胧。泪水是对离别的不舍,更多的是对爱梦破灭的懊悔和惋惜。最后一次场景描写是例(9),彼此没留地址匆匆而别后:“车开了。人群在他们身边穿过,人群穿过街道。他们不曾相识的人。距离和人群。”作者对周围陌生人群的再次描述,不仅呼应了前文,更暗示了曾经相恋的玛丽与比尔如今真的成了陌生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在语篇中运用物质过程客观地描述了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向读者呈现了男女主人公相逢时的场面。而且,作者在场景描写中,恰当地运用物质过程揭示了男女主人公不同的内心世界和强烈的情感变化。
2.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知”的过程,它由感觉(Perception)、情感(Affection)和认知(Cognition)三个次范畴构成。心理过程一般有两个参与者:感知者(Senser)和现象(Phenomenon)。语篇中,心理过程共出现20次,占过程总数的22.2%。其中以玛丽为感知者的有14个,以比尔为感知者的有4个。例如:
(10)Impulsively,she had married a man she thought she loved.
(11)…she saw him for the first time in years.
(12)At first he did not recognize her…
(13)Unconsciously,she lifted her face as though wanting a kiss…
(14)Then she remembered she had forgotten to give him her address…
语篇中,心理过程所占比率也较高,主要描写了主人公玛丽的心理变化。小说一开始就简述玛丽与比尔年轻时相爱及分手的过程。冲动之下玛丽嫁人(a man she thought she loved),这一心理过程意味着她将要为其草率的决定付出代价,情感动词(loved)和认知动词(thought)暗示了感知者(she)的情绪化和非理性。两人在华盛顿广场相遇,玛丽一下认出(saw)比尔,下意识地仰起脸来期待(wanting)他的吻,接着急切地告诉比尔她一直想知道(wandering)他过的怎样。属于较高层次的心理认知动词(wandering)的运用说明比尔一直令玛丽念念不忘。以上心理过程的描写反映了多年后两人相遇时玛丽激动兴奋的心情,也是她内心情感世界的外化。
当知道比尔已结婚生子并听见“你看起来……很…(老)好”的话时,玛丽心里明白了(she understood),并陷入对往事的追忆而难以自拔(she found herself desperately reaching back into the past),玛丽的内心世界由最初的兴奋转变为失望。面对比尔的邀请和对妻子的提及,玛丽感觉有点不自在(she felt a little sick),心理过程中的现象(sick)一语双关,既是玛丽心理上对比尔提及妻子和孩子的嫉妒和反感,又反映出秋天的寒意使她身体感到不适。比尔再次说到“你该来看看(see)我的孩子们”,彻底击碎了玛丽重续前缘的梦想,她不情愿但又不得不接受目前的处境。
上车的瞬间,她想对比尔说点什么(she wanted to say),但难以开口。车开了,比尔消失在玛丽的视线中(she lost sight of Bill),这一心理过程暗示着彼此即将重返各自的生活轨道。这时玛丽忽然想起(remember)忘记(forget)互留地址,不知这一别,再见是何年。作者充分利用心理过程再现了玛丽复杂的心理变化。
与玛丽相比,文中描写比尔的心理活动的语句不多。以比尔为感知者(Senser)的心理过程仅有4个。两人在广场相遇时,比尔并未马上认出(recognize)玛丽,看来他已从当初分手的伤感中解脱出来,对玛丽已淡忘了。见到容颜已老的玛丽,他想说她老了(he wanted to say old),但话到嘴边又改口,即使如此,玛丽还是明白他想表达的意思。当玛丽邀请比尔到家里做客(Come and see us sometime)时,比尔以接受邀请的方式反向邀请玛丽随时到他家做客,并说“Lucille and I’d love to have you”,比尔提及妻子,对玛丽的心理产生了震撼。虽然对比尔的心理活动描述不多,但也恰到好处地把他内心的平静甚至冷漠充分地呈现出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心理过程的三种类型在小说中均有体现。如感知动词(saw,found,felt,lost sight of)、情感动词(love,wanted)和认知动词(thought,wondering,recognize,understood,remember)的变换使用,尤其较多地运用心理认知动词表明玛丽慢慢觉醒的心路历程。此外,除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外,作者还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和对故事周围环境的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理。
3.言语过程
言语过程涉及的参与者有言说者(Sayer)、受话者(Receiver)和说话内容(Verbiage)等。文章中,言语过程动词共使用18次,占过程总数的20%。其中say(包括said)使用的频率最多(8次),另外还有talking,speak,ask(包括asked),replied,answered,utter,shrieked,tell等言语过程动词。言语过程中以玛丽为言说者的有12个,而以比尔为言说者的小句仅有4个。例如:
(15)Many nights they had spent walking,talking together.
(16)“You’re looking very…”(he wanted to say old)“…well,”he said.
(17)“When…”she wanted to say…
(18)Afraid it would be impossible to utter a word.
(19)Suddenly she shrieked very loudly,“Good-bye!”
《早秋》以玛丽与比尔邂逅时的对话为主。从文中可以看出言说者(Sayer)玛丽是对话的主角,说话内容(Verbiage)多是直接引语。故事开始简介两人曾经的恩爱,多少个夜晚他们一起散步聊天(talking together),可是因为一点小事,彼此不搭腔了(they didn’t speak),玛丽草率嫁人,比尔远走他乡。多年后,他们在华盛顿广场不期而遇,玛丽立刻叫出比尔的全名(Bill Walker),说明玛丽一直在关心、思念着他。偶然相遇的兴奋使玛丽用最直接简单的语言告诉比尔“I live in New York now”,而比尔的回答仅一个叹词(oh)。黄国文[11](P193)指出:“文学作品中的对话并不是随意堆砌起来的,而是作家用来反映人物的心理状态、态度、感情和传递会话含义的有效手段。”比尔简短的回答表明他对此毫无兴趣及其内心的冷漠。当玛丽询问比尔的婚姻状况,得知他已娶妻生子时,悔恨之情难以言表,只好以叹词(oh)来表达她内心的失望。
这时,比尔问及她的丈夫(And your husband),玛丽却答非所问说他们有三个孩子以及她的工作单位。这明显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关系次准则,进而产生了会话含义,即她婚姻不幸,不愿谈及丈夫。接着比尔说“你看起来……很……(老)好”,比尔的言不由衷、闪烁其词也是违背合作原则(质的准则和方式准则)的表现,但玛丽从话语的停顿中明白了其会话含义。
玛丽不甘心匆匆一晤,还有许多话想说,所以对比尔说“Come and see us sometime”,并告诉他住址。他答应的同时也邀请玛丽夫妇随时到家做客。其实,两人的邀请对话中使用的模糊用语“sometime”,“some night,any night”暗示了这些邀请都不是有诚意的,仅仅是客套而已。另外,对话中比尔提到了妻子的名字和温馨的家庭,这无形中刺痛着玛丽的心。面对比尔的邀请,玛丽勉强敷衍(We’d love it),中量值情态词would的使用表明她言语中的哀痛。作者通过两人闪烁其词的对话,将彼此的心理活动鲜明地呈现出来。言语过程的运用尤其表现了玛丽复杂的心理。
这时车来了,她想说“什么时候……”,但欲言又止。上车时她不敢张口说话,害怕自己连一个字都说不出来(impossible to utter a word)。突然,她大声尖叫(shrieked)道:“再见。”汽车开动了,她想起忘记给他地址了——或者问(ask)他要地址——或者告诉(tell)他,她的小儿子也取名叫(named)比尔。小说的结尾,作者连续用了三个言语过程把长年的思盼、相见时的慌乱、离别后难免的长久遗憾表达得淋漓尽致,令读者想象无限。
4.关系过程
关系过程是有关“是”的过程,它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关系过程有三个主要类别:包孕(Intensive)、环境(Circumstantial)、属有(Possessive),它们又各有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归属(Attributive)、识别(Identifying)。语篇中关系过程共出现14次,占过程总数的15.6%,三种关系类型在语篇中均有出现,其中包孕式12个、环境式1个、属有式1个。例如:
(20)When Bill was very young,they had been in love.
(21)…to him she looked so old.
(22)Now she was not young at all.Bill was still young.
(23)It was late afternoon.Nearly sunset.Cold.
(24)We have three children.
分析显示,文中使用的关系过程都是归属(Attributive)类,没有出现识别(Identifying)类。在包孕式关系过程中,以玛丽为载体(Carrier)的有6个,属性(Attribute)主要是描述玛丽的外貌变化(old)和心理反应(afraid);以比尔为载体的有3个,主要是描述他外貌依然(young)。
关系过程在文中主要用来对比主人公的外貌变化。作者没有直接描写主人公的外貌,而是通过双方对彼此外貌变化的反应来间接展现。作者以“比尔很年轻(very young)时,他俩曾经相爱过”开篇展开叙述。重逢时,玛丽立刻认出比尔,可见他外貌变化不大,但对比尔来说,玛丽看起来太老了(she looked so old),以至于他没能马上认出她。彼此问询中,比尔自豪地谈到自己的职业(lawyer)。尔后面对玛丽的变化,他不由得说:“你看起来很……(老)好。”玛丽从他欲言又止的神态中读懂其含义,并陷入对往事的追忆和深思。初恋时她的年龄(older)就比他大,现在她已不再年轻了(not young at all),比尔却年轻如故(still young)。通过简短的对话,透过彼此的眼睛,作者再现了两人外貌的迥异:玛丽人老珠黄,比尔年轻如故。另外,离别时,作者巧妙地把关系过程(she was afraid)和物质过程及言语过程结合起来,再现了玛丽上车瞬间想说又不敢张口的矛盾复杂心理。
以时间为载体的环境式关系过程仅有一个,详细告诉读者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环境和气氛:傍晚,日落,很冷。具体时间的描述渲染了秋天凄凉的氛围,衬托并再现了玛丽哀怨感伤的心情。文中的一个所有式关系过程是玛丽对比尔问题的回避,这一关系过程的运用表面上答非所问,实质上暗示了玛丽为生活操劳,婚姻不幸。
本文从功能语法的视角,在及物性理论框架下对兰斯顿·休斯《早秋》进行了语篇解析。该小说使用了及物性理论的六种过程类型,但侧重点不同。作者较多地使用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通过外在动作与内心活动展现了女主人公玛丽的情感变化,而言语过程和关系过程在对话中的巧妙使用,把男女主人公相逢时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变化鲜明地呈现出来。另外,本文也验证了及物性理论用于语篇分析的实效性,即它有助于挖掘语篇蕴含的深层意义。
参考文献:
[1]虞建华.大学英语诵读文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白凤欣.兰斯顿·休斯短篇小说《早秋》之叙事手法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6).
[3]朱娅蓉.又一个被贬损的女性形象——对《早秋》的女性主义解读[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2).
[4]孙建民,段艳丽.欲说还休——对《初秋》的会话分析[J].作家,2008(4).
[5]戴海红,胡华芳.《早秋》语言的人际功能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12).
[6]Halliday,M.A.K.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Arnold,2004.
[7]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M].London:Arnold,2000.
[9]张德禄.功能文体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10]黄国文.功能句法分析中的分级成分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6).
[11]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