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评述

2014-03-25 19:39张松梁中
关键词:农户农民农业

张松,梁中

农民合作组织是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截止2013年底,全国农民合作社到达了95万家,各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35万家,为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新时期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仍有部分问题亟需解决。尤其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改革的全面深化,土地流转和农业合作紧密结合,引导农民土地流转加入合作社,将是农业合作领域的研究重点。此外,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农民组织的市场动态适用性以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等问题都制约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笔者以中国知网近10年尤其是2008年以来关于农民合作组织的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了梳理。

综合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将对农民合作组织的研究归纳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萌芽时期,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对农业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合作思想的引进和探讨阶段。第二个阶段为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的形成时期,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加快了学者研究合作组织的进程,对合作理论的研究开始由宏观转为微观研究,如何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民合作组织成为这一阶段的研究焦点。第三个阶段为21世纪以来的发展时期,即本文所关注的新时期。这一时期对农民合作组织的相关研究更加多元化,尤其重视合作组织运行中的实际问题,研究的目标也更为具体和深入。

一、农民合作组织在新时期三农问题解决中的独特价值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农问题”这一国之根本问题已经成为新时期制约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学者对农民合作组织在新时期三农问题解决中的独特价值进行了深度探讨。

从目前的成果来看,学术领域对农民合作组织独特价值的研究日渐趋于一致。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适度规模集约经营的发展,有利于新型职业化农民的培育,也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刘宇翔,2011)[1]。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合作经济开始在农业现代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种重要角色体现在农业合作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合作的必由之路,是构建农村新型经营体系的重点,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顾吾浩,2013)[2]。实践证明,农民合作经济的发展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相辅相成,合作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农村集约经营和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从而扩大农村土地的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的效率(黄祖辉,2013)[3]。张晓山(2005)认为促进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精神具有一致性,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4]。而促进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推动农业多元服务体系形成,变分散的小农经营为农业合作经营,有效的缓解了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维护农民利益、抵抗市场风险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为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5]。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的专业化、农民就业的当地化、农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等新问题将日渐凸显,而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在上述问题的解决中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必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焦点。

二、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农民合作组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专业化程度低、合作层次不高、组织规范性不强等诸多问题,亟需在理论上研究明确影响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指导实践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现阶段,对合作组织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2个方面: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指组织自身发展和农户参与组织的意愿,其中对合作组织的研究占据了当前研究的主体部分。外部环境因素指影响合作组织发展的外生变量如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等。

组织是实现目标的载体,这种重要性在合作社发展之初就受到学者的关注。当前对合作组织的研究是全面、多层次的,特别是对合作社组织制度特征、运行机制、内部治理结构等问题的探讨取得了优秀的成果。从组织的制度特征来看,制度可分为外部制度问题和内部制度问题[6],外部制度特征主要指如何维护合作社与政府的关系,内部制度问题是指如何界定合作社的性质。对于如何加强合作社的制度建设,现有的研究多把焦点放在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合作社制度建设要兼顾市场需求和效益优先[7],以帮助合作社能在多变的市场竞争中能抵抗风险,在走向成熟的道路上实现组织化发展,合作社自身的运行机制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动态的市场适用能力。此外,利益联结机制薄弱、盈余返还制度不健全、社员股金制度残缺、民主管理机制薄弱也是我国合作社制度不健全的表现[8],这些运行机制中的严重缺陷已经成为有效激励和约束组织经营管理者和成员的“瓶颈”,难以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合作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也难以实现。

成员是合作的基础,没有成员参与的合作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合作。少部分学者开始认识到农户对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性,张树川等(2004)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农户加入合作社的心理契约难以满足,导致利益驱动不足,加上分散经营的利益诱惑,因此对加入合作组织并不敏感[9]。席爱华等(2007)分析了农户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数、受教育程度、土地经营规模等因素对农户参与合作组织的影响[10]。马彦丽,施轶坤(2012)认为农民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农户加入农民合作社的重要因素[11]。孙亚范,余海鹏(2012)通过对合作社内在机制、外部环境的分析,认为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受到认知水平、获得的收益及其满足程度、对管理层的信任程度等因素的影响[12]。成员是组织存在的前提,不考虑合作成员的态度、需求和行为模式将难以制定出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合作组织的发展将难以为继。

在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过程中,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和组织构架同样是影响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王军(2012)根据不同参与主体在资源禀赋、参与目的和发挥角色等方面存诸多差异,将合作社的治理模式分为:投资者主导型、惠顾者主导型、投资者——惠顾者主导型、投资者与惠顾者共同主导四种类型[13]。在组织的内部治理方面,合作社的产权委托代理结构制约着组织内部治理结构,而股份制与合作制相结合是农民合作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创新的表现。战明华等(2004)详细分析了浙江台州上盘镇西兰花合作社特征,并通过对合作社组织架构和不同部分职能的有效设定,基本找到了解决股份合作者局限性的有效途径,从而为农民合作社绩效的扩大提供了有效地支撑[14]。徐旭初,吴彬(2010)以浙江省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实践为样本,发现合作社股权结构、牵头人情况和理事会结构是影响农民合作社绩效的 3 大主要因素[15]。

除了组织自身因素和人的因素外,外部环境如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在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中也同样扮演重要的角色[16]。蔡志荣,王成峰(2012)认为影响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市场环境、生产规模、政策支持等,由于我国农民合作组织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必然会不断增强[17]。冯开文(2003)指出国家与初级行为主体——农民的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关系,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要协调演进,使国家的强制性制度供给合乎制度需求,又使初级行为主体的诱致性制度供给得到国家的支持、保护、帮助、规范甚至推广[18]。张晓山(2004)在阐述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政府在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时所出现的问题以及所应采取的措施。他认为扶持以农产品生产为主的农民合作社才是真正扶持农业、真正扶持农民[19]。

综上所述,对于农业合作组织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是,研究领域不断地拓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突出的问题表现在相对忽视了农户参与合作组织意愿的研究,即对合作主体成员的态度、需求及行为模式尚缺少深入研究。

三、关于培育和促进农民合作的路径和发展对策的研究

在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流转的背景下,将农村建设和农业合作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至关重要。孙迪亮(2012)认为农民合作社与新农村建设具有内在的契合性,此契合性主要体现于3个维度:一是功用的相辅性,即农民合作社对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合作社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二是目标的趋同性,即二者都起因于农民的利益严重受损,其发展的根本目标都在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的利益;三是路径的统合性,表现在二者共走政府扶持之路、精英引领之路、形式多样之路和循序渐进之路[20]。深刻的认识二者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农民利益[21],而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加强农民的专业性,可以把分散的农民有效整合起来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在此基础上,学者们提出了建议,柏才慧(2012)认为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必须在政府的扶持、帮助下,通过财政杠杆及金融支持,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在完善农超对接等销售渠道建设基础上,积极吸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入股,同时,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农业担保、农村“三权”抵押等金融服务工作,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着力构建完善的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服务体系,助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22]。此外,政府还应该对农民合作组织的资金短缺问题给予有针对的政策支持,温铁军(2007)就银监会发布的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标准以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新政,提出农村在以制度创新为改革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与农民的合作金融相适应的政策性金融工具,提出了重构农户为主体的资金互助和村级的合作金融组织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核心要求[23]。宋雅楠(2014)通过对合作社融资制度的深入剖析,认为通过内部担保的形式从当地金融机构获得货款,并引入了供应链融资的制度安排,通过反担保的形式化解了担保人面临的农户违约风险[24]。新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合作经济相结合为合作组织路径创新指明了方向,也为合作组织对策研究提供了实践依据。可以预见的是,解决好合作组织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如健全农业金融服务,培育新型职业化农民,整合农村人力资源等将是此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研究的重点。

四、农民合作组织实践模式的研究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力度的逐步强化,以及农民合作组织自身的快速成长,农民合作组织的实践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从发展实践来看,我国农民合作组织形成了多种“公司+农户”的契约形式,主要包括 “公司+自有基地’,“公司+合同基地+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四种形式[25]。在农民合作组织的4种实践模式中,不同模式的农民合作组织在帮助成员家庭实现收入、控制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成员利益需求及实现程度以及成员对合作社的满意度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型的合作社效率最高,其次为供销社型的合作社[26]。张晓山(2009)根据当前的社会经济情况,认为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以专业农户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当前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初级产品生产者)收入的可行的现实的途径[27]。韦彩玲(2012)结合土地流转的全面开展,认为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深化,新兴的流转模式即“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破土而出,为当前土地流转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28]。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判断,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力度的逐步加大,以及城镇化规模的快速扩张,农村必将催生各种新兴产业。在这种背景下,农民合作组织的经营内容、经营方向和相关的组织管理模式可能也会出现新的变化,如新型农场、新型农业劳务合作社等等。

五、结论和展望

总体来看,我国关于农民合作组织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制约因素上,对内部因素的研究如农民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制度环境、组织架构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外部因素如政府的扶持、市场环境等也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为我国农民合作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必须看到,目前该研究领域多从经济和管理角度出发,注重对合作组织自身的研究多过对合作主体成员的研究,即忽视了对农户的意愿及行为模式的深入分析。“人的因素”如何影响合作主体加入合作社并参与合作社的管理,如何在推动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相应的作用,以及合作组织的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如何把个人目标同组织目标有效的统一起来都没有明确的解决路径。不考虑合作成员的参与意愿和行为模式将难以推动合作组织可持续发展,难以制定出符合农村经济实际的政策,也难以从根本上提升农民参与合作的积极性。认识到人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加强对农民意愿的研究将是此后研究的重点。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的使用多于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的同时,很多理论成果缺少深层次的分析,鲜有将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如交易成本理论、博弈论、产权理论与农民合作组织理论的研究相结合的案例,缺乏跨学科的理论分析视野和综合工具应用。

从研究趋势看,应把以合作组织为导向的研究转向以国家政策方针为导向的研究,结合中国农村实际发展状况,特别是当前土地流转和城镇化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背景下,必须认识到土地流转基础上的农业经营规模扩大仍是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一个重点,把对合作组织的研究同土地流转和城镇化建设联系起来,从理论的可能性和实现路径两个层面,探索培育具有完全市场主体地位和以人为本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将是今后研究的焦点。

[1]刘宇翔.新世纪农民合作展望:国外农民合作组织制度的变革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1(4).

[2]顾吾浩.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J].上海农村经济,2013(3).

[3]黄祖辉.农业合作经营对农业服务体系、规模经营与产业化经营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3(6).

[4]张晓山.合作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金钥匙[J].中国合作经济,2005(4).

[5]何坪华,杨名远.中介组织降低农业家庭经营市场交易成本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0(4).

[6]常青,孔祥智.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趋势与政策建议[J].学习论坛,2011(12).

[7]徐光华.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建设的实证分析 [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

[8]孙亚范,余海鹏.社员认知、利益需求与农民合作的制度安排分析:基于江苏的调研数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9(2).

[9]张树川,刘永功.制约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深层思考:以莱阳蔬菜业为例[J].经济问题,2004(8).

[10]席爱华.农机户参与农机合作组织的意愿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7(8).

[11]马彦丽,施轶坤.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行为及其转化:基于13个合作社340个农户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2(7).

[12]孙亚范,余海鹏.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合作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6).

[13]王军.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模式的研究[J].经济论坛,2010(12).

[14]战明华.市场导向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制度创新:以浙江台州上盘镇西兰花合作社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4(5).

[15]徐旭初,吴彬.治理机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基于浙江省5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5).

[16]孙亚范,王凯.农民生产服务合作社的发展和运行机制分析:基于江苏省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0(11).

[17]蔡志荣,王成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境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2(2).

[18]冯开文.村民自治、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的协调演进:来自山东烟台的调查报告[J].中国农村经济,2003(2).

[19]张晓山.促进以农产品生产专业户为主体的合作社的发展:以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

[20]孙迪亮.论农民合作社与新农村建设的三维契合[J].郑州大学学报,2012(2).

[21]刘金芳.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新农村建设[J].改革与开放,2012(8).

[22]柏才慧.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的对策与研究[J].农村经济,2012(11).

[23]温铁军.值得反思的现代农业问题[J].中国农业经济,2007(7).

[24]宋雅楠.内部担保与反担保:破解合作社融资困境的制度安排:基于河北省保定市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案例分析[J].世界农业,2014(1).

[25]王卓君.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参与主体研究:基于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分析[J].认证技术,2012(1).

[26]吴晨.不同模式的农民合作社效率比较分析:基于2012年粤皖两省440个样本农户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3(3).

[27]张晓山.大户和龙头企业领办的合作社是当前中国合作社发展的现实选择[J].中国合作经济,2009(10).

[28]韦彩玲.土地流转“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的潜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2(6).

[29]孙亚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9).

[30]何安华,孔祥智.资源禀赋差异与合作利益分配:辽宁省HS农民专业合作社案例分[J].江淮论坛,2012(1).

猜你喜欢
农户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