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及其启示

2014-03-25 19:39张乃禹
关键词:文创文化产业韩国

张乃禹

21世纪是创意为先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一国的文化水平成为决定该国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文化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娱乐功能,成为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产业。世界各国都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可持续性和高于国民经济增速的特点,通过挖掘文化潜力、创造文化内容、实现文化产业的附加价值极大化,使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据统计,世界市场的增长率仅为3%的情况下,文化产业的增长率却达到了6%,可见作为一个融合了信息、媒体、文化3大要素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增强综合国力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党和政府认识到文化产业重要性的同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段时间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这段讲话涉及到了文化产业的重要核心内容,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起到促进作用。

而在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韩国,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和发展政策,已远远领先于周边其他国家。只要通过“韩流”裹挟下的韩国影视剧以及“长腿欧巴”们受到中国年轻一代狂热追捧的事实,就足可以见证这一点。事实上,卷土重来的强劲“韩流”,正是韩国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发挥作用的结果。韩国自1998年树立“文化立国”的发展战略之后,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呈破竹之势,早在2004年韩国文化产业的世界市场份额就达到了3.5%,此后一直保持着3%至4%的水准。韩国文创产业在其经济发展和国家形象建构方面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绝非偶然。其背后凸显的是韩国政府的文化战略意识和步步为营的文化立国方略。韩国经济总量从未跻身过世界十强,却成为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之一,可以说文化创意产业功不可没,它不仅是韩国崛起的灵魂和动力,也是其快速发展的引擎。韩国与中国互为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地缘上来看,中韩文化背景的同质性决定了韩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韩国借助频频刮起的“韩流”已经在全世界奠定了“文化强国“的地位,中国完全可以从韩国成功的发展路径中吸取有益成分,制定相应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为提升国家竞争的“软实力”提供制度保障和策略支持。

一、韩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韩国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解读。韩国原文化观光部长官南宫镇曾经说过:“19世纪是军事征服世界的世纪,20世纪是经济发展的世纪,21世纪是以文化建立新时代的世纪。”韩国政府早在1992年就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该法第2条第1项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与文化商品的开发、制作、生产、流通、消费等相关的产业。主要包括电影、音乐、创意设计、游戏、广告、动漫、出版印刷、广播、演出、卡通形象、传统文化,以及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网络和手机内容等具有高附加值和高增长潜力的领域。此外,还有根据总统令指定的相关产业。

目前韩国称 “文化创意产业”为 “内容产业(conentsindustry)”,conents一词原本是指网络数位化资讯相关的内容,后来专指数位内容,特别是“高附加值商品”亦称之为“conents”。1990年开始,随着IT技术的发展,韩国树立了文化产业数位化的目标,号召“将电子技术与文化产业结合,创造出高附加值的产品”,直到 2001 年在《Contents Korea Vision21》中正式使用了“文化内容产业”一词,并将文化内容产业定性为“21世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课题”。后来李明博政府上台后,为了推动韩国在2015年成为全球五大3D文化创意强国,将“文化”二字删除,正式将文创产业命名为“内容产业(conentsindustry)”。通过文创产业在韩国的名称演变不难看出,韩国在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与时俱进地将平面化的文化产业不断发展为立体生动的“内容产业”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

二、韩国发展文创产业的政策与经验

在短短的10年内,韩国文化产业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韩国由此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化出口大国,不仅帮助韩国迅速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停滞局面,而且使仅有9.93万平方公里国土、4 800万人口的韩国成为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之一。文化产业也由此成为韩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成为21世纪最有发展活力和出口竞争力的产业之一。这其中,除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之外,在具体的政策层面,也表现出一定的超前性和针对性。

(一)构筑文创产业政策法律支撑体系

早在1998年,韩国就正式提出 “文化立国”战略,金大中上台之后宣称“21世纪韩国的立国之本,是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后历任总统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促进法》《文化产业前景21》《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计划》《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广播影视振兴基本法》《游戏产业振兴法》《著作权法》等一批文创产业相关的基本法,其最终目标是把韩国建设成为文化大国和文化强国。同时,韩国有关部门陆续对《影像振兴基本法》《地方文化院振兴法》《著作权法》《演出法》《电影振兴法》《文化遗产保护法》等做了部分或全面修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法律法规保障。这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出台的最终目标是把韩国建设成为“21世纪文化大国”和“知识经济强国”,目前看来,这些法律法规的确为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健全优化文创产业管理机制

韩国政府一直把发展文化产业列为政府的法定职能,韩国管理文化艺术等相关业务的最高国家机构是文化体育观光部,从名称可以看出,除了文化产业之外,体育、旅游等也是其业务范围。1994年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设立了专门管理文化产业的 “文化产业局”,2000年成立 “韩国文化产业振兴委员会”,专门负责文化产业政策制定的宏观把控,2001年成立“文化内容产业振兴院”,把“资助合作创业”、“鼓励创意开发”、“保持经营革新”、“强化创意人才”和“扩大海外市场”作为5大推进目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韩国采用“三位一体”的文创产业管理机制,首先文化体育观光部下设具体的运营机构,如委员会、委托的运营机构以及营利的公司企业,在具体的运营机构之下还设有一些特殊法人,如韩国文化内容产业振兴院(KOCCA)、韩国文化艺术教育振兴院(KACES)、电影振兴委员会(KOFIC)等,最下一层是社团法人、财团法人等民间中介机构。3个管理层级各司其职,共同推进韩国文创产业的发展。在此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韩国政府为了进一步推进文创产业向纵深发展,设立韩国文化内容振兴院(KOCCA),成为管理韩国文创产业的最高管理机构。该机构业务范围包括:文创产业政策与制度的研究和企划,市场调查与各项统计工作,专门人才的培养与教育,相关技术开发与管理,创业、经营与海外进军支持,国内外文创资料的归集与保存,文创商品使用者权益保护等,统筹一切与文创产业相关的工作,对文化产业整体发展进行系统化管理。

(三)放宽与扶持相结合的产业政策

韩国政府在发展本国文创产业过程中,并不是大包大揽,而是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将现代经营理念运用文化生产经营,调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可以说,韩国文创产业成功发展的深层原因,正是政府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处理好了与企业间的关系。首先是“政策放宽”,即政府放松对文化产业的苛刻规制。以电影为例,韩国通过废除电影审查制度、开放电影题材、设立电影等级制度、颁布电影法案等一系列举措,赋予电影人创作自由,随之电影题材拓宽,韩国电影逐渐迈入了复兴的新时代。改变韩国电影发展走向的《生死谍变》正是在这样的政策推动下出现的,这部由姜帝圭执导的电影是第一部获得银行贷款的影片,在取得巨大商业成功的同时,该片改变了韩国观众偏爱好莱坞大片的观影习惯,拉开了国产电影时代的序幕。二是“政策扶持”,主要表现在政府对文创产业专门人才的培养方面。截至2010年,韩国设有文创产业相关专业的各级各类学校和研究所共计372所,其中四年制大学有160余所,研究所111个。据KOCCA在2010年所做的统计调查,有43所大学开设了与文创产业息息相关的“创意思考与表现力”相关专业。

三、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

过去我国一直把文化产业看作是一个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过分注重文化的意识形态内涵,对其所具有的商品性和产业性,缺乏充分的认识,从而忽视了文化的商品性质和产业功能,文化产业的发展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抑制,利用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也就无从谈起。而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对文化功能多样化的认识逐渐加深,对文化的产业性质有了深入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就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是相较于韩国,我们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进一步的借鉴和反思。

(一)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重视文创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21世纪是以文化产业经济为主导的时代,文化内容将成为推动信息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文化强国是迈向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韩国历届政府都将“文化立国”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针并制定出针对性极强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才有今天一片繁荣的文化产业。如果说金泳三政府首次颁布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那么金大中政府则是从宏观发展格局入手,着力于构筑文化产业的基础建设;而卢武铉政府则把发展重心放到了文化产业规模和专业化水平上;李明博政府则提出了“创意性的实用主义”主张,并将其奉为具体的实践规范和发展理念。我们应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充分挖掘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文化资源,发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所具有先天优势,提高对文化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认识。同时,对文创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也需加强,可通过增加资金投入,完善相关激励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如何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由 “制造”过渡为“创造”,如何实现产业形态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我们必须直面并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文创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

韩国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和文化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正是在国家层面的中央政府政策的主导之下,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的。因此我国政府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并积极落实的同时,应当改变 “统管统包”的管理模式,转变职能,摆正自己的位置。首要的是完善文创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推进文创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建设,其次要改变文创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文创产业的核心是如何构建创意产业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可以集聚创意产业化的各种载体和各种服务于文创产业的主体。这方面可以借鉴韩国经验,走产业链经营的商业发展模式,通过构筑文创产业链,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园。通过创意设计、广告开发和市场营销形成核心产业链,形成 “创意为先”的文创产业特征,构建高科技、高文化含量的现代文化创意产业链。

事实上,“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内容,一是“文化”、二是“产业”。“文化”的内涵相对宽泛,主要是指在注重保护民族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注重文化公共产品的提供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捍卫等。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一定程度的统领控制是不可或缺的,“产业”则主要强调要在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制约下,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求发展。“文化”与“产业”的结合,要求政府应顺应时代潮流,在创意中注重保护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要遵循市场规律基础,在日益激烈的世界竞争中,取得与经济地位相对应的文化地位。长期以来,我国并没有认清“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性质,从而模糊了事业职能和企业功能的界限。因此,在充分借鉴韩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政府应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积极转变职能,将遵循文化发展内在规律和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在维护多元文化建设主体权利与利益的基础上,还必须时刻注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对先进文化主流方向的把握。

(三)大力引进创意人才,改革创意人才培养机制

文创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意人才的竞争,引进和培养创意人才是发展文创产业的重要环节。从各国成功的先例看来,创意产业的发展无不得益于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韩国游戏业的成功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韩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或学院达288所,其中政府指定赞助的大学研究院就有106个。在韩国遭遇第二次经济危机的2000年前后,正是文创产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挽救了韩国经济,游戏产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正是韩国重视创意人才培养所结出的累累硕果。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基础,我们应该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优化人才智力支持,形成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高校应加强与文化企业的合作,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在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全面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实用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同时积极引进一批海外从事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海外留学归国人才,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充分而优质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四、结语

韩国由上世纪60年代初的落后农业国,一跃发展成为文化产品输出强国,获得了“名利双收”的国际影响。这一成功案例说明在当今全球日益开放的文化市场和日益成熟的技术平台下,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文化遗产的国家完全有可能实现文化产业的飞跃式发展。其实,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其发展曾一度面临来自美、日的文化入侵而陷入困境。但韩国文化产业仍然摆脱困局,实现了令人刮目相看的迅猛增长,这其中韩国政府的运筹帷幄、韩国企业的积极参与自然功不可没,但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的一点是韩国各类文化产业协会、各种民间组织团体以及韩国普通民众积极参与的模式,这种韩国式的社会运作互动模式,正是其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不二法宝。如何深化对文化产业内在规律的认识,转变观念、积极创新,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激发普通民众的热情,鼓励他们投入文化产业发展,最终形成合力格局,实现文化产业的腾飞,值得我国相关部门和文化机构着力研究和进行深入反思。

[1]胡惠林.文化产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任鹤淳.韩国文化产业实况与发展政策[J].当代韩国,2004(3).

[4]姜锡一.韩国文化产业[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文创文化产业韩国
韩国“第一步”
陶溪川文创街区
聚焦韩国大选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在韩国走马观花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