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4-03-25 19:34周兴茂
关键词:长江三峡巫山三峡库区

周兴茂

(重庆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065)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也是中国最著名的黄金水道;其中的长江三峡地区,很可能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在今天已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极富盛名的传统旅游胜地。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和三峡库区的形成,“高峡出平湖”,三峡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峡工程和三峡库区地处我国中、西结合部,不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已经成为了我国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枢纽、能源中心和新的经济文化圈。在这一背景之下,国务院“国发〔2009〕3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全面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尽快调整对长江三峡库区的宏观视角,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旅游、社会、军事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以全面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使三峡库区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多重定位

(一) 长江三峡的形成与中国最早古人类化石的发现

水系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最为敏感的自然地理要素。据蓝勇教授在《长江三峡历史地理》一书中介绍[1],关于长江三峡的成因,目前有“河流袭夺说”、“先成河说”、“叠置河说”等多种解释,但他倾向和采用的是与燕山造山运动有很大关联的叠置河说。地质学者告诉我们,长江三峡是在距今七千万年的燕山造山运动中形成的。今天的渝东北、鄂西一带,当时隆起了众多山脉,长江在这些山脉的低凹地带向东穿切,最终形成了峡江流路。从总体上看,长江三峡地区的水系是依托于燕山造山运动后所产生的地貌形态自然分布的,即以川江为主干,在川东平行岭谷地带呈羽状态势向东流径,最终穿切巫山山脉,向长江中、下游过渡。由于长江三峡地区正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山脉众多,石灰岩、喀斯特地貌较为突出,水流对河床冲刷剧烈,形成了峡谷栉比、河道宽窄相间、险滩洞穴众多等特点,可见山高水险就是长江三峡地区主要的地理特征。虽然三峡地区水系极少发生河道摆动,但由于滩险水急,必然会对人们的航运、社会经济生活等带来诸多不便。

从1960年开始直到现在,特别是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重庆、湖北三峡地区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发掘,取得了重大成果。在这一地区发现了人类的远古近亲——巨猿和南方古猿,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人类——“巫山人”、“建始人”和早期智人“长阳人”等,根据“巫山人”出土地层采样的磁性地层年代测定,其距今已有二百多万年[2],同时还发现了大量与古人类共生动物的化石,使这一地区成为了探究人类起源的重要区域。这无疑对探究人类的起源和生存环境、巴人的历史渊源和古代巴子国的原始风貌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对人类“非洲起源论”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二) 长江三峡的现状

今天的长江三峡地区,由于三峡工程的修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内陆湖,人们通常称这一地区为三峡库区。三峡库区是一个现代地理概念,系指按照位于宜昌中堡岛的三峡大坝蓄水175 米的方案,因水位升高而受淹没影响的有关行政区域。一般而言,对三峡库区有微观、中观和宏观三种说法。微观的三峡库区,是指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南津关的193 公里江段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这三个大峡谷构成的沿江地带,实际上,这既是传统意义上的“长江三峡”,又是现代意义上三峡库区的核心区域;中观的三峡库区,是指三峡水利工程建成后受到淹没影响的有移民搬迁的29 个县、市、区,其中重庆25 个,湖北4 个,地域面积约5.8 万平方公里;宏观的三峡库区,是指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角度划分的三峡库区,也叫三峡地区,包括重庆市、湖北省宜昌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神龙架林区等,有54个县、市、区,地域面积约13 万平方公里。在本研究中,我们重点采用微观的三峡库区概念,同时也兼顾中观和宏观的三峡库区。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目前三峡库区被一分为二,即重庆方面主要涵盖了三峡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核心区域,湖北方面则主要涵盖了三峡大坝等工程文化。但不管怎样划分,我们都应该把三峡库区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和研究,如果把它割裂了,那么势必造成三峡库区的残缺不全。

(三)“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提出

2009年2月5日,国务院专门针对重庆市,颁布了“国发〔2009〕3 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对三峡库区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宏观规定,如重庆市要“依托三峡工程、三峡文化和三峡生态长廊,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还作出了一系列相应的微观规定,如对三峡库区的移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等方面都规定得相当具体。

从《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来看,规定要构建以万州为中心的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显然,这里所指的三峡库区是从中观层面而言的,或者说,“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应该从下游的湖北宜昌算起,经过重庆的万州,一直到上游的重庆,全长700 公里。当然,在这样一条世界罕见的黄金旅游带上,肯定又有一段核心景区,这就是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南津关的193 公里江段的传统“三峡”。在这个核心景区里,巫山是重庆与湖北的结合部,它犹如长江三峡的心脏一样。如果我们把三峡库区看成一个圆圈,那么巫山就应该是圆心。重庆要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必须要首先搞好传统三峡核心景区的建设,而巫山必然是重中之重。

(四) “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这是国家交给重庆市的一项十分光荣但又异常艰巨的任务,从目前情况看,尽管任务已经下达了好几年,但仍然任重道远。我们认为,要完成好这一重大任务,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全面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从本质上讲,这是对国际上早已存在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理念的继承和创新,它们共同构成了“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构建和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与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客观要求必须把整个三峡库区引导到“经济--社会--生态”三维复合的整体有机系统相互协调、辩证统一的发展模式上来,实际上,这一模式的本质就是现代的生态经济模式。国际上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具体化为“三E”,即经济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公正秩序(equity)、环境完整(enviromental integrity)。换言之,在经济圈中,必须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在社会圈中,必须有效地规范人类的再生产和社会生活;在生物圈中,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必须采取符合生态规律的科学方式参与生态系统,并科学地决定其达到的程度。可持续发展观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单纯工业文明的非持续发展模式,它始终希望构建一个包括经济、社会、科技、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等的协调发展、全面优化、均衡健康、相互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

(五) 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理论参照与战略重点

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既是一项理论创新工作,还是一项实际工作,只有充分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有可能构建成功。从目前国内的理论研究态势而言,虽然方兴未艾,但也为我们提供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参照,如国际上现代生态经济模式“经济--社会--生态”三维复合的整体有机系统理论;党的指导思想之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与根本方法等;2009年我国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我国在西部大开发中确立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教育科学、扩大对外开放”的五大战略重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王冰、朱农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的《21世纪长江三峡库区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一书,堪称是一部关于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十分严肃的著作,等等,这些共同构成了本研究的理论参照。当然,三峡库区的实际情况,必然是本研究的实践基础。根据这些理论参照和实践基础,我们初步确立了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战略重点,即“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四个方面。这四个战略重点既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又是从三峡库区的实际得出的必然结果。可以认为,本研究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又比较符合三峡库区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具有相当的可操作性。我们坚信,只要切实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来积极进行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就一定能够早日走向世界,成为真正的世界著名的黄金旅游带。

二、保护生态环境: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根本和切入点

根据三峡库区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应该是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根本与切入点,其重点应该放在林业的发展、水土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三个方面。

(一)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峡库区属群山叠嶂的复合山区,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长江峡谷幽深、高差悬殊,属中亚热带山地湿润气候,总体气候特征为雨热同季、冬少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这种地貌构成和土地结构,最适宜于森林的生长。因此,三峡库区的林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宜林面积十分广阔,多种林木繁生,并且素有“林海”之称。

三峡库区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国家以科技为先导,“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方针;以改善生态环境、根治水患为目标;以封山植树、退耕还林为依托;以遏制水土流失为重点;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立足当前,兼顾长远,标本兼治。树立流域意识、整体意识、全局意识,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把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同三峡库区经济结构调整和扶贫攻坚相结合,努力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使经济、社会、生态达到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其具体措施是:第一,封山育林。实际上就是要认真实施长江上、中游的天然林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主要是利用母树天然飞子成林和萌芽更新成林,对有母树的荒山、砍伐迹地、疏残林地等,有计划地实行定期封禁和定期开放,一般来说,经过5年至10年的封禁即可恢复成林。封山育林应针对不同林地特点,分别采取全封、半封、轮封等方式。天然林要坚决禁伐,森工企业和林业工人要逐步转产。第二,植树造林与退耕还林。低山河谷可根据实际情况发展使用材林、经济林和防护林;高山和高山地区应以恢复植被、营造防护林为主;尤其是1 200 米以上的高山地区,气候严寒,恢复植被比较困难,在树种选择上应以发展落叶松、柳杉、漆树等为宜;这样既恢复了高山植被,又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只要我们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就可使三峡库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0% ~70%以上,从而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促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第三,为农民寻求替代能源。三峡库区的农村居民生活、取暖等,以前多以木柴为燃料,这对森林植被的破坏极其严重。特别是对一些原始次生林和灌木林,有的农民为了获取烧柴,不惜成片成林地将其树干砍伐殆尽,甚至连树蔸都挖了,从而造成大片大片的荒山秃岭。我们应该为广大农民寻求优良的替代能源,如沼气池、煤炭、天然气、液化气等。第四,加强法制建设和森林管理。既要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又要强化森林的行政管理手段,要与经济管理、科技管理等手段相结合,从而使森林植被的发展和保护全程化、系统化,充分发挥其整体与长期效益,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 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峡库区虽然遍地是高山大川,但因为人口密度较大,所以人地矛盾比较突出,陡坡地开垦非常普遍。这种状况必然造成三峡库区陡坡耕地开垦过度,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针对这些问题,三峡库区应重点从陡坡耕地的退耕还林入手,以全面控制水土流失,从而使三峡库区的水土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

三峡库区治理坡耕地过度开垦和水土流失,必须坚持“合理利用与改造治理相结合,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相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坚决实行25°以上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草);中坡和缓坡耕地实行“坡改梯”,即改顺坡耕作为横坡耕作;积极改造中低产田;全面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果业和草食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逐步实现水土资源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一,退耕还林,分层治理。对大于25°的陡坡耕地,要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草),这是治理三峡库区坡耕地过度开垦和水土流失的关键所在。第二,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以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第三,实行科教兴农,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自给。第四,依法保护基本农田。确立耕地总量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双向控制目标,并严格目标责任制。第五,统筹兼顾,妥善解决退耕后农民的生计问题。在退耕还林中大力发展林果业、高效经济林和草食畜牧业等,既使农民的收入得到增加,又使他们不离开自己的家园,在原地获得发展。对一部分退耕后已完全无地可耕的农户,要实行生态移民,通过移民建镇,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以解决他们的生计和发展问题。

(三)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虽然从总体上看,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不算太差,主要表现为森林覆盖率较高、水面十分宽阔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生态脆弱、过度砍伐造成森林锐减、过度开垦和水土流失、过度捕猎导致不少物种灭绝、环境污染严重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重庆、涪陵、宜昌等地是我国酸雨严重污染区之一,加之三峡库区形成以后,沿岸城市工业及生活污水逐渐汇集,这一段的长江江段已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岸边污水带,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有些难以分解的有机污染物以及人工放射性核类物质等沉积于水底,不断累积,并有可能通过食物链转移到人体[3]。如不认真解决这些问题,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这将是十分可怕的事情。

怎样才能使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呢?第一,必须加强法制,确保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除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之外,还应该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单行条例,要对违法违规者坚决予以制裁和处罚,真正使三峡库区自觉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第二,加大投入,强化“退耕还林”等重大措施,凡是25°以上的陡坡地必须全部退耕还林还草。第三,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生态环境。如防止沙漠化、治理环境污染、治理水土流失、寻求新能源等。第四,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人口、生态意识。生态危机是与人口的急剧增长分不开的,人口增长越快,索取越多,大自然不堪重负,就会导致生态失衡,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必须彻底转变人类中心主义,反省人类对自然掠夺造成的严重危害,承认自然与人类平等的价值地位。

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坚实依托

基础设施或基础结构(infrastructure),即物质生产的基础结构,相对于直接生产过程而言,指的是为直接生产过程服务和直接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中继续进行的那些部门,包括交通运输、邮电信息、物资仓储以及城市公用事业如供电、供水、供气等。这些部门一般所需投资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其产品的生产和劳务的提供往往同它们的消费同步进行,它们的产品和劳务对直接生产部门的发展起着先行和保证作用,是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局面,这也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重要表现。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坚实依托。三峡库区是我国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带,多为高山大川,加上历史的原因和经济发展滞后,整体上显得闭塞和落后。许多地方不通铁路,甚至还有相当比例的乡村不通公路。原定“十一五”期间要全面完成乡村公路建设的“通达”、“通畅”任务,事实上并未彻底完成。如石柱县,全县行政村的公路通畅率仅为35%,一些重要的居民点、学校、旅游点等仍不通公路。航空很少,水运也不发达,所以加快三峡库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战略重点。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发展必然缓慢,谈不上脱贫致富、城乡统筹和全面“小康”,更谈不上现代化。我们认为,三峡库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应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同时加强水运、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干线、电网、通信、网络、广播电视、供水与水利设施、污水处理以及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四、调整产业结构: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关键和主线

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质的组合和量的比例。目前世界各国在研究国民经济结构时,通常使用的是“三次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是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主线。

(一) 三峡库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三峡库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其深层原因主要是经济结构调整相对滞后。就三峡库区的具体情况看,其产业结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产业结构层次低,结构关系不协调。特别是“小而全”的产业同构现象严重,绿色产品加工业等优势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规模有限,数量不足,并且质量不高。第二,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实际上,在三峡库区普遍存在的生产组织仍然是如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经济。第三,产业技术水平低,有限的资源资本存量利用不充分。

针对三峡库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再客观分析三峡库区的资源优势,我们认为,三峡库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采取适应市场的新机制、新方法,以绿色山水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旅游,大力开发绿色产品,构建以绿色产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变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最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鲜明个性的三峡库区的特色经济体系和生态旅游体系。为了实现这一总体目标,三峡库区应该从以下一些方面来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第一,进一步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农业产业化经济的比重。要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发展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深加工。要依托绿色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开发绿色产品。第二,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要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强国际国内竞争力为目标。在三峡库区,要特别依托目前已具有优势的烟草、茶叶、柑橘、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以及水电、医药化工、富硒绿色食品、建材等支柱产业,积极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增强工业经济的竞争力。第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三峡库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民风民情浓郁奇特,亮点很多,优势明显,因此生态旅游堪称三峡库区真正的“朝阳产业”,一定要把生态旅游作为三峡库区经济的支柱产业抓紧抓好,使其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第四,大力提高绿色产业比重,构建三峡库区的特色经济体系。特色就是生产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之树常青”。三峡库区的绿色资源十分丰富,完全应该以绿色产业为特色支柱产业,“得绿色者得天下”。第五,大力提高城市经济比重。要通过抓特色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优势品牌,加速特色经济的产业积聚和集中,增强城镇经济实力。第六,大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是三峡库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头戏”。要促进一批高科技园的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办好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使其成为真正的高新科技产业园和市场经济示范区。第七,在所有制结构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三峡库区必须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的环境,一方面在经营方式上努力扩大公有制经济的民营化;另一方面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努力改变三峡库区民营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低、规模小的状况。

(二)正确认识三峡库区的“产业空心化”

三峡库区因大量的城镇、工业、移民搬迁,导致固定资产长期投入不足,特别是工业支柱产业越来越薄弱、发展水平低,所谓的“产业空心化”现象十分严重。我们认为,针对三峡库区的具体情况,应该正确认识“产业空心化”问题[4]。在三峡库区,工业产业特别是那些污染比较严重的化工企业,“空心化”也许是好事而不是坏事。但工业产业“空心化”了,需要旅游、林业等产业来补充,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要大力扶持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选择地发展第二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就是要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虽然短时期可能会有困难,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功德无量的。

首先,要科学规划,明确三峡库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根本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工业产业的“空心化”是必然的。其次,要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立足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打造知名品牌,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和绿色产业基地。特别是要充分利用三峡库区丰富的天然气、岩盐,以及柑橘、蔬菜、茶叶、畜禽、中药材、蚕桑等农副产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努力增加其附加值,拓展产业链,从而全面形成特色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创新体系。最后,国家和三峡水电企业,应该共同建立并彻底落实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三峡库区人民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牺牲,国家应该充分给予三峡库区补偿资金和扶持资金,还应制定相应的长期补偿规则,应从三峡电站的发电收入中每年抽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门设立三峡库区生态补偿和环境建设基金,用于加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全面维护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和良性发展。

五、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重要举措

(一) “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三条线路

从长江三峡这条线来看,我们大致可以分成短线、中线和长线三条线路。第一条,即短线,指西起奉节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南津关的193 公里江段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这三个大峡谷构成的三峡核心景区,可以肯定地说,绝大多数到三峡来旅游的国际国内游客,其主要目的就是要看这条短线。在这条短线上,分布着宜昌、三峡大坝、巴东、巫山、奉节等景点,它们靠三峡这条纽带联结成一个整体,都有巴文化的历史底蕴以及当代的移民文化。在这条短线上,竞争也可能最为激烈。巫山,与其他地区的竞争主要有三点优势:一是巫山在三峡中的核心地位,二是巫峡和大宁河小三峡高峡平湖的独特风光,三是巫文化和巴文化的独特魅力。只有抓住这三点,巫山才有可能在这条短线的同质化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第二条,即中线,就是西起万州东到湖北宜昌的这段长江,或者说就是在短线的基础上向西从奉节延伸至万州,这已经超出了传统三峡的范围。为什么要分析这条中线?实际上这是由三峡库区所决定的,特别是国务院确定要构建以万州为中心的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后;显然,未来的万州一定是整个三峡库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因此三峡旅游必然会延伸到万州,加之万州很可能会成为今后三峡腹地的一个交通枢纽,所以对长江三峡作这样的延伸,应该是有充分道理的。但很显然,如果从旅游的角度来分析,万州不太可能成为长江三峡旅游目的地,万州的主要功能在于成为三峡库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在于带动整个三峡库区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建设。因此,将传统意义上的三峡与奉节到万州段进行比较,显然他们的同质化程度也不是很高,这两段的功能应该有所区别。第三条,即长线,就是从重庆的涪陵、丰都、忠县等地一直到湖北的宜昌,或者说就是在中线的基础上一直向西延伸至重庆,这是一条最广意义上的长江三峡旅游线路,大致相当于我们在前面分析的中观意义上的三峡库区。这条长线主要由这段长江的特殊地位所决定,因为西端的重庆不仅是中国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而且还是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加上长江三峡及其库区绝大部分都隶属于重庆,所以三峡库区是离不开重庆的;东端的宜昌是中国的水电之都,虽然它在行政上隶属于湖北省,但它却是长江三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三峡库区也离不开宜昌。现在我们再来看万州在这条长线上的地位,就可以深入理解国务院把万州确立为三峡库区中心的深意了。万州在这条长线上的地位,刚好是“一肩挑两头”,一头是重庆这个直辖市,一头是传统的三峡核心景区,万州处于正中位置,它无疑是联结整个三峡库区的天然枢纽,既可进行承东启西的线性联系,又可进行重庆、湖北、湖南、贵州、陕西、四川等地的横向联系。所以,确立这个中心具有充分的理由,显然它的着眼点在于整个三峡库区,而绝不是单纯的传统意义上的长江三峡。

(二) “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旅游战略

这里讲的旅游战略,就是指在“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构建中,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些涉及全局的最基本的指导思想。

第一,核心与目的地战略。我们要使“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成为中国与世界的旅游目的地,成为人们普遍向往的地方。同时,还要依据以上的三条线路,分别打造不同线路的核心景点。如短线,其核心当然是奉节、巫山、宜昌等;中线应该包括云阳、万州等;长线应该包括丰都、忠县、涪陵等。当然,这既要靠各地的通力合作,又要靠国家的支持,还离不开广泛的宣传,只有形成合力,“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构建才会尽快成功。

第二,精品战略或品牌战略。以巫山为例,必须要有选择地进行重点开发和建设,坚决反对遍地开花。巫山应该围绕巫峡和小三峡重点打造“十大景观”,这就是:巫峡风景、巫峡与小三峡的多处高峡平湖、巫山十二峰、小三峡、小小三峡、巫山新县城、大昌古镇、龙骨坡巫山人遗址、巫文化和巴文化。如果把这十大景观都打造成精品,基本上围绕巫山县城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以山水为主体的生态文化旅游格局。

第三,文化战略。任何旅游都应该要以一定的地域文化为基础,没有文化的旅游是不可能持续的,即使短期能够红火一阵,但最终会像过眼云烟一样,一阵风就没有了。以巫山为例,其旅游恰恰在于它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基础,并且这些地域文化在全国都是很有特色的。如巫文化,“巫”字与很多文化现象都是连在一起的,它是“灵”、“舞”、“武”、“医”等的共同字根,很可能早在远古时代,巫山一带的巫风就闻名华夏大地,因此巫山在巫文化上下工夫,是大有作为的。并且,远古的“巫”很可能还与女性联系在一起,为什么中国从古至今形容两性之事都用“巫山云雨”呢?恰恰巫山就有“巫山神女”的传说,这是值得挖掘的。巫山的巴文化也很有特色,很有可能是巴文化的发源地。在《世本》等典籍中,当谈到巴人与巴文化起源时,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廪君之先,故出巫蜒”[5],巫蜒应该是巫山一带的一个少数民族。这就清晰地告诉我们:也许“巫”才是巴人的真正发源地,或者廪君的先辈是从“巫”迁徙而至长阳武落钟离山的,当然,也可把“巫”看成与长阳武落钟离山同时代的巴人遗址,但无论如何,长阳都难以割断与“巫”的联系,也许长阳和巫山都应该是巴人的发源地。那种把这句非常重要的话解释成巴人只是一个具有浓厚巫风的民族而企图摆脱其与巫山的联系的观点实在显得牵强。从当代来看,在三峡工程的建设中,巫山已经形成了新的移民文化,并且极富特色。巫山应该学习其他地方并以《巫风》、《巫山神女》、《盐水女神》、《移民情歌》等大型文艺表演节目为自己的文化标志,要通过这些文化窗口,迅速把自己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第四,生态保护战略。“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要以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就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如果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哪怕景观再好,也没人愿意来旅游。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应该大力加强林业建设,把林业放到突出地位。要禁止网箱养鱼,保护好长江的水质。在工业方面,要慎重选择,坚决不准一个污染企业进入三峡库区。

第五,综合配套或统筹兼顾战略。这里讲的综合配套,是指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把文化、交通、住宿、游憩、服务、饮食、购物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通盘考虑,统筹兼顾,最终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支柱产业。

(三) 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若干政策建议

第一,根据三峡库区形成后的具体实际情况和国务院确定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要求,迅速制定一部符合实际、起点较高、切实可行的《“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发展总体规划》,并把旅游发展与移民就业结合起来。第二,尽快明确“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历史文化定位。不管是微观、中观还是宏观的长江三峡库区,它们的历史文化底蕴都属于“巴风巫韵”,这应该成为一个共识。第三,制定“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地域文化发展的专门规划,一定要从文化上提升长江三峡的形象。第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做到“游、购、娱、吃、住、行”协调发展。第五,打造一批重点景观,并使这些景观成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标志。第六,大力发展游艇旅游和游艇经济。第七,将巫山等作为生态旅游示范县来进行建设。第八,建设一批旅游职业学校,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培养大量的旅游人才。第九,以政策为杠杆,对旅游业与移民就业制定特殊的政策。第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议国家对三峡库区的建制问题进行再研究,希望实行“库坝合一”的管理体制。

[1] 蓝勇.长江三峡历史地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51-52.

[2] 林向.近年来史前考古的新发现[N].光明日报,1999-07-09.

[3] 王冰,朱农.21世纪长江三峡库区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47,177.

[4] 崔利,苏维词,赵卫权.三峡重庆库区产业空心化的成因及对策初探[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2) :171-174.

[5] 世本·点校本.[M]//二十五别史:卷一.济南:齐鲁书社,2000:53.

猜你喜欢
长江三峡巫山三峡库区
“长江三峡1”号在湖北宜昌首航
三峡水运新通道和葛洲坝航运扩能工程对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影响初探
醉美巫山赏红叶
三峡库区万家坝滑坡变形区稳定性复核研究
看桃花忆旧游
巫山
放鲟记 关注第58次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
巫山怪石——天岩记
长江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增收的设想
交运·长江三峡8号游轮开启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