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亚军,徐惠忠
(南通大学 启东校区管委会,江苏 南通 226019)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正在纵深推进。高校作为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与基础。[2]高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科学厘清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发展脉络中的传承与创新,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与价值,切实树立起广大师生的文化自信,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高校师生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追求。
文化是流淌在一个民族肌体里无处不在的生命力。大学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联系,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和鲜明旗帜,它集中反映了大学的本质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大学文化的历史厚度和坚实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竭源泉,更是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起点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历史溯源。文化凝结历史、连接未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优秀、灿烂的文化,大学的出现,就是为了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大学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深厚的根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经担任哈佛大学校长的查尔斯·艾略特曾明确表示: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必须从本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3]大学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基地,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塑造与培育现代大学文化,必须首先自觉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从中充分汲取营养,努力将其精髓、理念渗透到校园的各个领域;其次要借鉴人类其他古今文明的精华与优长,融合时代要求和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更需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历史文化优秀传统的教育,引导坚持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唯有如此,才能有正确认识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的爱国情感。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活的灵魂和核心要素。大学文化是大学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大学在长期发展变革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大学之大,最重要的是大学有精神,大学有文化,一个高水平大学都有自己富有特色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作为大学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淀,不仅是大学核心精神的体现, 也反映着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是大学综合实力的体现。大学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是学校一代代创业者业绩、品格、精神的宝贵结晶,是一个渐进形成的历史过程,是种种现象背后的本质所在。大学传统、大学精神,实际上就是大学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长期以来,大学管理者带领广大师生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促进思想文化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自身特色相结合的大学文化。当前新形势下,引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是完善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愈来愈成为高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大学文化是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载体。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是空洞的、无形的,必须有教育的载体,才能使价值观的教育落到实处,才能更加贴近实际,易于被广大师生接受。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4]大学文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实践途径, 对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有着很大的影响。价值和文化须臾不离,互为表里[5],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价值观培育必须立足文化建设。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过程中,要坚持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促进优秀文化在高校的发展和繁荣。培育大学文化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结合学校多年来积淀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特色进一步凝练本校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以此丰富和发展大学文化。通过创新文化建设,利用各种校园文化形式来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设计暗示在各种载体、平台。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6]中华民族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树立文化自信,这是在兴衰和沉浮中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国家主席习近平两会期间在参加贵州团审议时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7]
文化自信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要。大学校园文化是各种思想、观念碰撞与交融的舞台,文化多元化带来的不同社会思潮时刻冲击着大学校园。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上的不良思想蔓延,特别是造成了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严重缺失,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偏离、道德滑坡,尤其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自卑自弃、认识弱化,在大学生群体中造成了消极影响,甚至动摇着他们的理想信念。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有的也存在学术腐败,急功近利,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淡薄,缺乏马克思主义信仰等问题。有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过多地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不顾及其健康成长,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模糊。究其根源,与长久以来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文化自信缺失有关。因此,加强文化自信,是当前高校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文化自信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动力。习近平同志在“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与北大学子的座谈中多次提到了核心价值观及文化自信。他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文化自信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大学生只有具备了文化自信,才能有探索的勇气、实践的精神,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获得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树立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强大力量源泉,目的在于让青年人迸发活力,增强和引领起文化自信的新风潮,为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动力。高校也只有把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放在首位,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好、践行好;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全体师生的个人价值认同,并在实际行动中积极实践;才能形成以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为核心的大学文化精神和积极健康、求实奋进的校园文化。
一个国家的强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信的程度。同样,建成一流大学不仅要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科研,更必须体现出一流大学的文化自信。唯有如此,高校才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广大师生才能获得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文化自信是长期熏陶、积淀、培育的结果,而不是单纯靠宣传和思想灌输。因此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切实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具体地就是要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要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要与大学文化的建设紧密结合、要与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蕴含着丰富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承载着中华几千年的深厚价值理念,有利于提升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教育是先导和基石。[8]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是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也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实现中国梦,高校必须带领广大师生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而这首先需要文化自信的觉醒,以此来构建起充实的、富有张力的而非虚无飘渺的精神文化体系,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放矢。中国梦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内容和形式的最佳结合。有梦才有希望,有梦才有方向,大学生在追梦的时代,有着圆梦的期待,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用中国梦教育大学生,能把深奥的理论大众化,把艰深的概念通俗化,更能为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从而更加利于大学生树立起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思想宝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树立文化自信,首要的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认真汲取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以宣传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从而增添文化的内涵、实现文化的关照。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9],这只会严重戕害一个民族的进步,阻碍一个国家的兴盛,失去自信的动力和源泉。高校通过开展“文化植根”、“文化塑形”、“文化育人”等多方面的文化实践活动,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让每个大学生都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气神。当然,对待传统文化,也要辩证地对待,要与时代文化相适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播,一种文化选择与构建,在高校,就是要与大学文化建设充分。广大师生通过传承和发展先辈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精神,并贯穿到实际的各种教学生活中,也就逐步形成了大学自身的价值追求,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从而使师生保持健康的核心价值观,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这是一条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和大学发展的文化兴校之路。这种优秀文化进一步坚定了师生的信仰,增强了师生的文化自信。大学文化以其特有的通俗性和意识形态,影响着高校师生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具有贴近生活气息的话语、鲜活典型的事例、通俗明了的道理,把大学文化与高校的价值观念结合起来,容易引起师生的共鸣,得到自觉认同,并不断把这种认同的力量进一步渗透到对高校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追求和行动实践中去,形成良性的互动氛围。因此,大学文化自信的立足点,就是要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挖掘高校传统的优秀文化,融入文化价值的导向,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实现文化与心里的养育, 进一步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发挥作用,必须与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把认识转化为切实的行动。当前高校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存在脱离师生实际,形式主义现象比较突出,在一些高校不同程度地缺乏文化责任和文化自信的缺失。文化自信需要长期积累,要利用各种方式、各种途径引领和传播学校文化,在校内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对社会形成广泛的影响力。高校要把培养文化自信渗透到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注重理论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理论高度与学生认知能力相结合,理论指导与学生实践能力相结合;要增设有关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等传统文化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让学生系统了解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使学生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利用新生开学典礼、新生入学教育、毕业典礼等环节,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校史、办学传统和成人成才教育;依托科技文化艺术节,组织经典诵读、主题演讲,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等社会资源,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之,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10];同样,一个学校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基础。文化自信使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再虚无缥缈,变得更加有现实感,更加接地气。在高校牢固树立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才能有聚焦点和落脚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始终保持饱满的时代内涵和时代气息,才会拥有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和不竭的现实动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学习时讲话[N].人民日报 , 2014-02-26(01).
[2] 郭齐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与基础[N].光明日报,2014-04-02(13).
[3] [美]理查德·诺顿·史密斯.哈佛世纪[M].程方平,译.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27.
[4] 袁贵仁.关于价值与文化问题 [J].河北学刊,2005(1): 5-10.
[5] 刘玉萍,张盛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向度[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40-143 .
[6] 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J].新华文摘,2010(20):1.
[7] 习近平.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上的讲话[EB/OL ].(2014-03-07)[2014-06-22].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zx/2014qglianghui/2014-03/07/content_17331643.htm.
[8] 杜玉波.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助推“中国梦”实现 [N].中国教育报,2013-03-26(01).
[9] 舒刚.价值观的自信与自立[N].解放日报,2014-03-11(01).
[10] 林君龙.文化和价值观自信是精神钙片[EB/OL ].(2014-05-22)[2014-06-22]. http://cq.wenming.cn/wpsp/201405/t20140522_196102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