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动研究理论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2014-03-25 17:36任光淳钱奇霞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年29期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规划创新性

任光淳,钱奇霞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是园林、风景园林、园林艺术设计、环境艺术等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是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实际设计项目的训练,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能熟练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远远达不到其培养目标。因此,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为提高大学生园林规划设计能力,本研究基于行动研究理论,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1 行动研究的涵义

行动研究起源于美国,最初的应用主要不是教育领域,而是在企业的组织与管理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行动研究才在教育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并逐渐成为欧美发达国家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成长的一种主要方式[1-2]。1984年行动研究被介绍到我国,并在教育界得到快速发展。教育行动研究之所以在我国教育实践领域和教育理论界受到青睐,主要是因为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育理论脱离教育实践的问题,并被当成教师专业发展、推动课程改革的一种有效途径[3]。

广义的行动研究是实践者实施的用于改进自我实践的一种系统性的科学探究活动。对于教育行动研究而言,往往是指教师对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考察和研究并从中获取知识、改进教学质量的探索性活动。它的主体是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要求将问题发展成课题,设计出解决方案,并逐个实施,达到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行动研究的特点是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4]。

综上所述,教学行动研究是一种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的有效途径。因此,基于行动研究理论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2 教学行动研究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根据教学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其基本过程包括问题的提出及归因、措施与行动、评估与反思3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2.1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归因

教育行动研究的起点来自教师自身工作中的问题,并不是出自校外专家们的理论设计和假设。因此,开展行动研究应从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困惑和想法。笔者根据多年的《园林规划设计》教学工作经验,通过课堂教学和与学生的交流以及问卷调查发现,在学习《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时,46%的学生认为对方案的创新性建立比较难;32%的学生认为主题的选定过程比较难;14%的学生认为设计表达能力比较差有待提高;8%的学生存在其他方面的困难。因此,围绕上述3个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2.1.1 学生在设计方案中难以选定及体现主题

主题是在当代园林规划设计的关键,根据不同的主题可以设计出不同特色的园林景观。然而,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林广思[5]指出中国当代园林中主题的概念非常混乱,有时指题材的物象,有时指设计处理摹写题材的构思。因此,主题相当于“设计思想”、“设计构思”、“理念”、“立意”等词语。显然,刚刚着手于园林规划设计的大学生就难以理解其作品中的主题,更难以在自己的作品上体现主题。通过对学生的园林规划设计作业进行分析,找出学生在完成作品时候选定主题的规律和在图纸中体现主题的手法,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对场地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思考,不去挖掘当地的文化历史及自然特性,选定主题比较盲目、过于形式化。在方案中体现的主题大部分是文化景墙、雕塑等,体现手法比较单一,对主题的表达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内涵。

2.1.2 学生的园林规划设计作品缺乏创新性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6]。现今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地域性及文化差异性逐渐缩小、逐渐趋于融为一体,因此,当代园林景观设计作品更需要创新性。作为教师应该培养出跟得上时代步伐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的大学生。然而以目前大学生的设计作品来看,有些学生做设计就像画家画风景画,并不存在园林规划设计所需要的表现分析过程的特征;还有一些学生喜欢模仿设计大师们优秀的设计作品,在完成的设计作品中难以看到其创新性。

2.1.3 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欠佳

园林规划设计表达能力分为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包括对设计方案的场地特征和优缺点、场地的文化底蕴、设计概念、设计创新和独特性等方面进行陈述。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使业主更加容易理解设计者的设计方案和设计思路。书面表达能力包括图纸表现和设计说明的编写。有些学生具有很好的绘图能力,但在具体排版中体现不出来,并且设计说明编写不规范,口语化比较严重,中心思想表达得不明确,图纸和设计说明中都体现不出主题思想。

2.2 对问题采取的行动及措施

2.2.1 培养学生确立设计方案的主题、体现主题的能力

园林景观设计中引人瞩目的主题,有利于使景观典型化、多样化,有利于景观和诗画意趣结合在一起,赋予景观更丰富的诗情画意。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给学生说明优秀作品建立主题的过程及在作品中体现主题的手法,并且减少实践教学中学生制图、改图的课时量,重点放在确立主题及体现主题方案的讨论中,增加其课时量。例如给学生布置临安市人民广场景观改造设计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场地及确立主题并制作PPT汇报,再进入设计阶段。在该过程中与教师进行反复的交流,不断完善主题的塑造及体现主题的手法。以上措施可以提高学生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确立主题及立意、体现主题的能力,可以解决设计方案中的主题及体现手法过于肤浅的问题。

2.2.2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加重要”,这种想象力就是创新。创新是思维意识的表现,优秀的景观设计是创新思维表现的结果,创新思维意识先行,而后是设计,创新性设计必须有创新性思维[7]。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创新性设计可以分为: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性设计,在生活情趣中进行的创新性设计,在设计要素中进行的创新性设计[6]。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专门对具有创新性的优秀作品分类进行讲解。例如,充分体现岭南文化特色又融于现代时尚元素的,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广州亚运会标志——“西关小屋”;充分体现广东小渔村生活的基于生活情趣做出创新的昆明园博会“粤晖园”中以“六月船歌”为主题的景墙;在设计要素中进行创新性设计的伦敦水晶宫;被誉为“沙漠之舟”的东塔里艾森别墅。在理论教学中增加类似于以上内容的课时量,有利于使学生了解作品创新的来源、创新的过程与结果,整个过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

2.2.3 提升学生设计表达能力

作为园林规划设计师,平时需要与业主沟通,进行方案汇报,因此沟通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学生的设计方案很优秀,但在汇报过程中难以把自己的设计构思表达清楚。因此,在做每一个设计作品之前,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对场地特征和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特性、立意等内容进行汇报。完成全部设计图纸之后,再次对自己所完成的作品进行汇报。以上措施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经过3~4次的训练之后大部分学生设计说明的编写能力明显得到提升,并且汇报能力及沟通能力也有所提高。

2.3 对问题的评估及反思

通过本行动研究的实践,学生完成的园林规划设计作品质量明显提高,课堂气氛和效果也有一定的改善。为了进一步了解行动研究的结果,在一个年度的课程结束之后随机选取15名学生进行访谈,内容包括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学习的看法和教师教学方法的建议。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园林规划设计能力得到的提高。

对教师而言,通过本行动研究进一步掌握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同时深刻地意识到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指出良好的学习方法。另外,本研究过程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更加容易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的困难,便于解决其困难。

3 小结

行动研究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解决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有效途径[8]。《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园林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提高学生设计能力是每位教师的任务和职责。通过行动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园林规划设计能力,也可以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汪利兵.教育行动研究:意义、制度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妍,王栋.提高大学新生英语听力教学的行动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27(2):102-105.

[3]卢立涛,井祥贵.教育行动研究在中国:审视与反思[J].教育学报,2012,8(1):49-53.

[4]李润州,张良才.论“教师即研究者”[J].教育研究,2004,25(12):60-64.

[5]林广思.“主题”——言语构筑的中国当代园林[J].新建筑,2005,(4):64-66.

[6]王萍.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创新性”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2,(6):116-117.

[7]周伯军.创新性思维与设计方法的探讨[J].包装工程,2007,28(1):143-146.

[8]胡青球.行动研究: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桥梁式研究方法[J].山东外语教学,2002,(5):54-56.

猜你喜欢
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规划创新性
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延续
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探讨
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现状与对策
细节处理在园林规划与施工中的探讨
高职院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新思路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