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职业精神研究

2014-03-25 10:01王金娟
关键词:爱岗敬业责任感协作

王金娟

(江苏建筑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职业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形成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价值观、态度和精神风貌的总和,其蕴含着职业理想、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道德等核心元素。职业精神的力量是强大的,职业精神决定着职业价值,是个人真正的职业发展保障。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能够促使用人单位持续健康发展,也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获得社会承认的重要基础。

然而,根据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市场调查显示,很多企业认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缺乏职业化的员工队伍,而其中犹为关键的是缺乏职业精神。高校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履行好社会服务职能,必须积极响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主动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探索人才培养实践路径,着力强化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一、培养大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意义

1.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只有与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紧密相连,进而固化为一种精神境界、文化观念,才能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自觉践行。因此,从高校育人角度来看,大学生首先应该具备认真负责、恪尽职守、敬业奉献、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等职业精神,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遵守基本的职业规范、遵循基本的价值准则,才能真正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要求转化为大学生自觉的行为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

2.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

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高校推进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高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规格、质量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效对接,必须积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把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等职业精神的要素、要求、标准、价值内化到教育教学改革的任务、内容和方法中去,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作为衡量教育质量、检验人才培养成效的主要标准。

3.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职业精神是职业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人们的职业行为、工作效率和工作品质。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具备良好职业精神是大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取得职场成功的重要基础。当前,人力资源市场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注已经开始由专业能力向职业精神进行转移。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能仅仅强调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这些硬性指标,更需要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职业精神这个软性标准。

二、更新实践教学理念,明确职业精神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训练专业技能、提高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大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以及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高校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必须依托实践教学平台、更新实践教学理念,在实践教学模式上大胆改革,不断健全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工作。

1.服务个人发展诉求

只有全面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才能谈得上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只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才能让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高校坚持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观,注重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必须坚持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并重的教育理念,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尽最大可能满足大学生“可持续发展”需求。在实践教学各环节中,高校既要强化大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同时,也要强调团结协作精神、敬业奉献意识、社会责任感等职业精神的培养,实现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相互促进、融合提升。

2.适应经济社会需求

实践教学是实现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平台,是大学生由主观自我向社会自我转化的关键,有利于大学生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工作岗位中去。高校要准确把握用人单位需求之脉,切实满足“市场”对毕业生现实需求,必须依托实践教学平台,强化大学生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协作意识、创新意识、奉献意识等职业精神的培养,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高校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指导协调职能,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在技术、装备、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把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目标,科学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标准和实践教学成绩考核办法,切实增强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实效性。

3.满足职业岗位要求

职业精神是与职业岗位、职业活动紧密关联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职业岗位实际组织实施,将实践教学过程作为一条重要途径。高校开展实践教学,不仅要达到提高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现掌握实验实训技能,增强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目标,更要以满足职业岗位要求为基准,对大学生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进行针对性培养,为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牢职业发展基础。高校要紧紧围绕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基本思路,不断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在开展实践教学中做好职业精神培养工作。

三、创新实践教学手段,增强职业精神培养实效

职业精神具有特定的职业特征,不同职业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定要求,职业精神的内容也会有一定的区别。但职业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固定的,包括团结协作精神、爱岗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等职业素养。增强职业精神培养实效,高校必须结合大学生实际,在实践教学中创新教学手段,紧密围绕职业精神的核心要素针对性开展。

1.改革实践教学组织方式,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团结协作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涵。当前,职业间分工日益细化,协作范围不断扩大,协作形式不断增多,只有具备团结协作精神,善于与人协作共事,才能更好实现职业发展目标。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高校需要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组织方式、评定方式改革,切实培养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实效。

改革实践教学组织方式。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对工作岗位之间的协作要求也越来越高。体现在高校实践教学中,必须在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创新教学组织方式。为加强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高校在实践教学组织上应由原来多注重个人的方式转变为以4~6人的团队方式进行。通过设定团队任务目标,让团队成员一起参与研究讨论、共同制定计划、合力组织实施、汇聚总结观点等过程,不断增强大学生与人合作共事的意识,强化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改革实践教学评定方式。学习成绩评定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对大学生具有规范、导向、促进、反馈等多重作用。实践教学指导老师要改变成绩评定的传统模式,将评定个人成绩向综合成绩评定转变。高校传统的成绩评定方式大都只看大学生个人递交的作业、图纸、论文、报告、总结等,为加强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实践教学负责老师要将团队合作情况也记入到个人成绩之中,这个成绩是大学生个人与团队合作的综合得分。抓住了成绩评定的指导棒,就会促使大学生主动去关注团队的成果,积极与团队成员进行合作,以确保团队取得好的成绩。

2.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培养爱岗敬业精神

爱岗敬业精神是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精神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对高校而言,将爱岗敬业精神融入实践教学的各环节和全过程是一条有效途径。当前,由于实践教学在教学场地、教学设施、教学时间、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特殊性,再加上高校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同、管理方式存在差异,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往往成为薄弱环节。有的高校存在教师、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敷衍应付现象,这对大学生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精神,必须从强化实践教学的系统性、目标性入手,从实践教学细节处抓起,不断增强职业精神培养的实效性。

强化实践教学系统性。实践教学是个有机的整体。高校不仅要对毕业实习、实训技能、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提出明确要求,而且要从考勤情况、日常纪律、参与态度、笔记心得、创新探索等细节方面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全面把握,着力提高大学生遵守职业规范的意识,不断增强大学生爱岗敬业精神。高校在实践教学中要坚持强化岗位、细节、品质、质量等意识,循序渐进培养大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使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在实践训练中不断得到磨砺,以便将来能够完全适应社会、企业的实际需要。强化实践教学的目标性。培养具有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衡量实践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当前,很多高校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过于重视鉴定功能,给予优、良、中、合格成绩就能通过,这直接导致大学生对实践教学课程不够重视,非常不利于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弱化了实践教学的激励和养成功能。高校应强化实践教学的目标性,将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精神作为重要任务加以贯彻落实,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3.营造实践教学真实情境,增强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前提和基础,是每个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但在社会现实环境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缺失的倾向日益明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可见,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已经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教育任务。高校加强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充分重视发挥实践教学作用,将社会责任感放在重要位置。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引导和培养,需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积极作用。实践教学是沟通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桥梁,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高校实践教学安排要体现出特定的职业情境性,让大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去接受职业要素、行业要素、企业要素的熏陶,让大学生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让大学生自觉接受企业精神、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从而在真实情境体验中领悟职业精神的真谛,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

[1] 熊怡.铸就时代需要的职业精神[J].中国电力教育,2013(8):34-41.

[2] 吴林根.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4(6):101 -104.

[3] 张淑谦,等.大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培养途径研究[J].管理观察,2012(3):81 -82.

[4] 徐仲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动力之源[N].中国教育报,2011-1-31.

猜你喜欢
爱岗敬业责任感协作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爱岗敬业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策略探析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团结协作成功易
协作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
协作
爱岗敬业成就辉煌
可与您并肩协作的UR3
马路公仆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