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350202)
翻译测试是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占全部分值的20%,测试者要在60分钟内完成两个连续篇章的翻译。该测试主要测试学生的词汇量、语法基础、理解能力、双语表达以及百科知识积累等。本文从语域的角度分析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翻译材料的语域特征,以及如何在翻译测试中实现语场、语旨和语式等方面的对等。
语域理论起源于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是指语言发生时的情景,包括话语产生时及产生前后的各种实际事件;文化语境是指话语产生的整个社会文化背景。马林诺夫斯基对语境的探讨开拓了语义研究的新视角,但是他并未提出一套完整的语境理论。Firth进一步将情景语境进行了细化。他指出,语言作品的情景语境应包括以下范畴:参与者、相关物体及其语言行为的效果等。Halliday将这三个变量发展为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他在1964年提出了“语域”这一概念,经过数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一个较为完整的语域理论框架在1985年得以形成。
Leckie Tarry对Halliday的语域理论进行了探讨,她着重强调了语场的作用,并动态分析了语场、语旨和语式这三个变量间的相互影响。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语旨和语式是由语场来决定的,它们对于语场来说也有反作用。在她的语域模式理论之中,语场指的是情景之中固有的内在特征和发生的事件;语旨指的主要是非内在的特征,这些特征会随着社会交际的变化而变化;语式则是语言在现实的社会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它是语言实现过程的开始,同时,构成语境因素与语言结构之间的一个接口。[1]
Leckie Tarry将语场定义为某一话语情景中固有的内在特征和发生的事件。[2]不同语场的区别在于下列三个变量:第一是活动场所。活动场所和具体的话语活动是语域中最基本的要素,也凸显了活动情景的动态性。第二是参与者。话语活动的参与者具有其自身的本质特征,他们各异的种族、性别、年龄、智力、外貌和受教育程度等决定了他们的语场不同。第三是语义域(semantic domain),指某一话语事件的主题与内容。就英语专业八级翻译测试而言,语场是指翻译测试选用的话题和题材(topic and subject matter)。话题内容和题材类型的不同决定了词汇和话语结构的差异。翻译测试中,学生首先要辨别翻译材料的不同的语场特征,方能译得准确。
根据Leckie Tarry的语域理论,语旨主要指非内在特征,即随社会交际活动的变化而改变的特征。语旨包括三个变量:一是话语活动场所的正式程度,其强弱是由参与者在文化语境中根据自己特定的背景知识来选择的;二是话语参与者的社会角色或社会地位;三是焦点,话语内容的专业性会直接影响到焦点的指向。如果语场专业性较强,那么焦点可能指向信息,即概念意义;如果语场专业性较弱,那么焦点可能指向人际交往,即人际意义。[2]就英语专业八级翻译测试而言,语旨是指翻译材料传递的话语信息,包括原文的风格和语体,以及作者所要表现的人物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交流态度以及方式等。在翻译这些材料的过程中,译者要首先确定其语体,然后再用译入语中相应的句式和词汇来重现原文的语体风格。
Leckie Tarry提出,语式包括四个变量。一是计划性(planning),这受到语场和语旨的影响。二是反馈(feedback)。三是语境化程度(contextualization)[3],指的是语篇中的语义场和活动场所或事件相吻合的程度。语言作为行为(如打牌)的活动时,其语境化程度较高;语言作为反映的活动时,其语境化程度较低。四是媒介(medium),大体可分为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4]就英语专业八级翻译测试而言,语式指的是语篇风格,即不同类型的翻译材料使用的不同语言手段和写作技巧。
据统计,近几年的英语专业八级翻译测试材料多为论说文和记叙文。论说文主要表达作者的思想见解,概括性和逻辑性强;而记叙文通常带有较浓的主观感情色彩,语言生动形象。[5]这两种文体的翻译着重在于准确地把握语言风格,而且翻译材料所摘取的段落的逻辑性都很强,语言简洁优美。因此两种不同的文体在表达目的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它们在各自语域的选词和组句方面的不同。
按照Leckie Tarry对语场的定义,英语专业八级翻译测试中语场的对等主要是要求测试者在短时间内识别测试材料的话题和题材类型,并选择相应的语言风格。纵观近几年的翻译测试题,文体主要为论说文和记叙文,如2009年的“全球性危机”和“手机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2011年的“生活方式的选择”,2012年的“校园暴力”,等等。这类文体通常逻辑性强,结构严谨,风格严肃,难词和长句较多。例如:They go on in strange paradox,decided only to be undecided,resolved to be irresolute,adamant for drift,solid for fluidity,all powerful to be impotent.这一句话简洁但论说力度十足,运用排比手法,逐步推进了作者要论述的观点。测试者在考试中同样要使用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例如汉语中的四字词汇,来对等地翻译原文的语言风格。参考答案 “他们在奇怪的悖论中前行,仅仅为一个决定而犹豫不决,有了决心却拖泥带水,信心犹疑不定,见解随波逐流,掌权者虚弱无力”较好地表现出了此类文体的语言特征。
再如,2012年的翻译材料,台湾作家蔡素芬的新书《烛光盛宴》第五章“甜点”,2010年的小说节选中的景物描写,2008年的“心灵花园”和“婚姻生活概述”,2005年的“工作、劳动态度和读书习惯”,等等,这类文章用词的主观性较强,词汇的内涵表达要求较高,测试者要在体会文体和文本语境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词汇和句式,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以2012年的汉译英材料为例。“痛苦纠聚心中,眉心发烫发热,胸口郁闷难展,胃里一股气冲喉而上”这句话描述了主人公泊珍到偏远小镇的育幼院把生在那里并养到1岁的孩子接回来时的痛苦和矛盾心情。原文并没有确切形容主人公的痛苦程度,转而具体描述“眉心”、“胸口”和“胃里”的感觉,让读者充分地理解主人公的思想波动。根据Leckie Tarry对语场的界定,言语交际的内容和主题会影响词汇和话语结构的选择和使用。参考译文“Tortured by the pains gathering in her heart,she felt something was burning between her eyebrows.Her chest was brimmed with depression which was likely to run out of her throat at any moment”在准确把握原文语篇内容的基础上,使用了“tortured”,“burning”,“brimmed”等内涵丰富的词,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心情,而且译文并没有机械地将“胃里”对等地译成“stomach”一词,而是巧妙地转换成了“out of her throat”这一表达,这样,译文的动态描述使话语情境更加逼真。
在Leckie Tarry看来,言语交际中参与者的社会地位和角色不同,会对语篇的句式和词序造成一定的影响。语言学家Joos 曾指出,根据交际双方的相对社会地位与社会关系的不同,其语言的使用会产生大致五个等级的变化。亦称为五种风格(key)或语体(style),即冷漠体(frozen)、正式体(formal)、商量体(consultative)、随便体(casual)和亲密体(intimative)。[6]例如,2009年的英译汉的主题是“全球性危机”,原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以事件内人物的眼光,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这使原文中的分析和对人类种种危及环境的行为的质问更深入人心,因此从整体上来看,文章的风格依然很正式。因此,译文也同样要采用正式的词汇,例如,将“we gather here”译为“聚在一起共商对策”,将“act boldly,decisively and quickly”译为“行动大胆果断,反应迅速”,以及译文中添加的“变本加厉”等词充分显示了原文语言正式、简洁但不乏气势的风格。又如,2007年的英译汉材料是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在2006 年6 月30 日即将辞职离开哈佛的时候做的关于人生哲理的告别演讲,演讲题目为“Good Bye and Good Luck”。翻译测试中节选的部分语言平实,词汇难度适中,句型简单易懂。因为演讲的受众是学生,因此文体是正式体中带有一定的商量体。这类文体的翻译讲求流畅准确,能够忠实体现原文的文体特点。其中的“the actions,and inaction”,有的学生直译为“做到的事和没有做到的事”,未免过于口语化;还有的学生将其译为“作为和不作为”,这又是非常典型的“翻译腔”,这两种译法都没有能忠实地再现原文的风格。这里不妨采用能体现中华文化韵味的四字格“所作所为”和“无所作为”。[7]在英译汉中适当地使用四字格,可以更好地发挥译入语鲜明的优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汉语成语中四字格的出现率高达97%,而普通的汉语四字格又因其形式的不固定,可灵活地根据不同语境进行自由的组合搭配。[8]将大学校长离职的演讲稿译为四字格,这样的译文既符合原文的语体风格,又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翻译中语式的对等主要是源语与译入语在语境化程度和文本媒介方面的对等。如2000年的英译汉材料探讨了“死亡和生命的意义”,原文中对人生哲理的论述言简意赅,因此译文应尽量使用简洁的书面语言。对于原文中“untimely death”的理解,需要充分地依靠原文语境,了解原文中提到的玛丽莲·梦露、詹姆斯·迪恩斯以及济慈等实例,并具备这一知识背景,才能理解untimely 表示的是happening too soon或者not suitable for the time or occasion等含义,而恰当的翻译采用了汉语的四字格成语“英年早逝”,而不是将其机械地直译为“死的不是时候”、“不及时的死亡”甚至“死不瞑目”等。同样,原文中的a full one 就可译为“圆满的一生”,“the best years lay ahead”译为“才华尚未施展”等。因此,准确恰当的翻译需要译者通读全文,把握篇章的内涵和基调,然后准确地再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语篇交际关系。
本文以英语专业八级翻译测试材料为研究对象,从语域角度对翻译测试材料中的文体进行详细分析。测试者要在有限时间内提高翻译的准确率,首先要判断翻译材料的语场,即话题和题材,然后选择符合这一语场的语言类型,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序,准确再现原文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语篇交际关系。
参考文献:
[1]汪少华.语域理论新探[J].山东外语教学,2000(2).
[2]方琰.浅谈语类[A].常晨光,陈瑜敏.功能语境研究[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Leckie Tarry.H.Language and Context[M].London:Pinter,1995.
[4]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王宏.“合意”还需“合宜”——从文体角度谈翻译[J].中国翻译,2003(1).
[6]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7]穆军芳.从语体风格角度分析TEM8英译汉论说文翻译[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8]张艳莉.英语专业八级翻译[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