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敏
建安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文学家。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称:“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1](P23)钟嵘也谈到:“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2](P9)在建安文学中,“三曹”是文坛的领导者和核心人物,而在“三曹”之中,后世都给予最高评价的就是曹植,所谓“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备文质”[2](P42)是也。丁晏评价说:“诗自汉魏以来,卓然大家,上追骚雅,为古今诗人之冠,陈思王其首也。”[3](P139)这些评语,都高度赞扬了曹植的文学成就。但其艺术上的成就与人生际遇并不成正比,在政治上,他是个失败者,少有建树。诗言志,歌咏言,通过对曹植诗歌作品及个人性格和人生经历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他一生的不如意,与其触犯了几大忌讳有关。
建安文学发轫于汉末大乱之际。党锢之祸,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政坛斗争不断,导致人生祸福难料。曹植自幼就非常聪明博学,倚马千言,妙笔生花,因此,一度备受曹操的宠爱,冠绝一时。曹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其都有“欲立为嗣”的想法,并且好几次,这个想法都差点儿变成了现实。然而曹植做事不拘礼法,任性张扬,犯了政治家之大忌,最终触发了曹操的雷霆之怒。而他的兄长曹丕,虽然也像当时的许多名士一样放荡任性,但颇能自持,善于掩饰,也善于计谋,有极深的城府,所以最终在这场争嗣斗争中,曹丕成了胜利者。
政治家需要自控能力,而曹植却自由散漫,“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4](P217)。其诗作之中有许多纵情任性的表现。《箜篌引》中的“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仙人篇》中的“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送应氏》中的“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名都篇》中的“宝剑直千金,被服丽且鲜。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云散还城邑,清晨复还来”等诗句,[5](P73)都是诗人“斗鸡走马,饮宴无度”的奢华放纵生活的自我写照。不仅如此,聚集在曹植周围的,也是一些和他一样不拘礼法、行为放达的名士。《赠丁翼》诗云:“吾与二三子,曲宴此城隅。……我岂狎异人,朋友与我俱。……滔荡固大节,世俗多所拘。君子同大道,无愿为世儒。”[5](P91)据徐公持先生考证:他的党羽、拥戴者,大多是些同他气类相仿的才子,杨修、丁氏兄弟、邯郸淳等莫不如此。[6](P35)而曹操煞费苦心为他选的深明法度的辅佐人才,“时人称之曰‘德行堂堂邢子昂’”的邢颙,却因曹植的放纵不拘,屡谏不改,对他颇为不满。《三国志·魏志·颙传》云:“颙防闲以礼,无所屈挠,由是不合。”刘桢也曾在信中高度赞扬了邢颙的品行、性情,言辞恳切地劝谏曹植要宽厚待之,礼贤下士,以免招来流言蜚语,可他依然我行我素。一个在曹操面前举足轻重的人物,就这样被他得罪了。最后,他也因此为他的任性买单。当曹操因太子人选征询邢颙的意见时,“颙对曰:‘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愿殿下深重察之’”[4](P136)。连自己的家丞都笼络不住,替别人说话,也难怪曹操最后变卦,选择了曹丕。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植因饮酒不节擅开司马门。《曹操集》云:“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自临菑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关于此事,《魏志·陈王传》是这样记载的:“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值宠日衰。”[4](P217)由《续汉书》可知,随曹植一起喝醉酒出司马门的,还有他的老师杨修。后来,杨修因此事招致杀身之祸,可见曹操的极度愤怒。此后,曹操还专门给诸侯长史下了一道手令,言“不复信诸侯也”,并加强了对诸侯的限制。 擅开司马门,是违背礼制纲常,犯古代宗庙大忌的行为。曹植明知父亲执法严明,不会不懂擅开司马门的后果,可他却借着酒性,公然以身试法。曹植此事,当是其放纵不拘的荒唐之举。人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而曹植却再一次辜负了曹操的期望。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陷入关羽的包围圈。曹操想派曹植去解救曹仁,“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4](P217)。另一个说法则是:“植将行,太子饮焉,逼而醉之。”且不论曹植根本不是工于心计的曹丕的对手,仅见酒性开这一“不自雕励”的毛病,就使他离储君之位越来越远。曹植曾在《酒赋》中说酒是“荒淫之源”,如果“耽于觞酌”,就会“流情纵逸”。可见他对饮酒无度的坏处,认识是非常透彻的;但可惜的是,他依然放纵不拘,不知节制,最终令曹操彻底失望。
曹植是个卓越的天才,这一点不容否认,但问题在于他不该锋芒毕露,自视甚高。《三国志·魏志》本传记载: “植年十岁余,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耶?’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在曹操面前得尽其所能地表现自己的才华,本无可厚非,可要成为一个政治家,则切忌太狂妄张扬。《魏略》记载了曹植第一次见邯郸淳的场景:洗澡,傅粉,胡舞,跳丸,击剑,朗诵,自己会的十八般武艺都耍完了,然后才换衣服,整仪表,“与淳评说混元造化之端,品物区别之意。然后论羲皇以来贤圣名臣烈士优劣之差,次颂古今文章赋诔及当官政事宜所先后,又论用武行兵倚伏之势。……坐席默然,无与伉者”[4](P235)。曹植在世人面前竭尽所能地炫耀其才情,毫无保留,把一个真实的自我展示给众人,对别人的夸赞也非常受用。其自视甚高也就罢了,可如果骄傲自大,就要得罪人。其《与杨德祖书》指斥时人云:“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赋,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刘季绪才不逮于作者,而好诋呵文章,掎摭利病”。[5](P172)因为自己有才,就不留情面地批评别人,傲视他人,注定会失去众人的支持。
在诗歌中,这个才子毫不避讳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对前途充满了信心,《薤露篇》云:“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骋我迳寸翰,流藻垂华芬。”他自负有“王佐才”,以三不朽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标。其《与杨德祖书》云:“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5](P172)这个渴望建功立业的才子,常无所顾忌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完全不避讳当时的政治形势。他常年随父出征,在曹魏集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及部队威望,并且一度深受父亲的宠爱。这都是为争当太子的曹丕所深忌的。曹丕的这种嫉妒,甚至一直延续到其称帝之后。他不仅找借口诛杀了一直拥戴曹植的丁仪、丁廙,肃清了曹植周围潜在的支持者,亦且多方限制曹植,“待籓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4](P225)。在这种情形之下,曹植理应识相点,夹着尾巴做人,可是这个才子仍然在其诗歌中表述了他内心执着的追求:“太公不遭文,渔钓终渭川。不见鲁孔丘,穷困陈蔡间。周公下白屋,天下称其贤。”(《豫章行》其一)其《杂诗》六首也表达了他思讨吴征蜀,企图建功立业的愿望。艰难的处境,丝毫不能消磨他的雄心壮志,如此行径,作为一个普通人也就罢了,但作为一个曾经强大的储位竞争者,其所作所为,在皇帝曹丕看来,是该庆幸有一个股肱之臣,还是该压力山大呢?锋芒毕露,不懂韬光养晦,不知收敛以自我保全,这也是曹植缺乏政治头脑的表现。
做儿臣时,曹植性格单纯,没有心机,随心而动,随性而为。《魏志·王粲传》记载,魏王要出征,大家送到路边,“植称述功德,发言有章”,左右的人都赞叹不已,曹操也非常高兴。曹丕怅然若失,比文采是比不过曹植了,即使比了也是拾人牙慧,吴质小声告诉他:“王当行,流涕可也。”果然,曹丕照做之后,曹操和左右的人都感慨,“皆以植辞多华,而诚心不及也”。稍微用点计谋,再华美的语言都变得苍白无力,词穷语尽的曹丕,反而比出口成章的曹植更显得情真意切。足智多谋,老奸巨猾,心狠手辣,这是一代枭雄曹操身上的标签,而曹植显然没有得到父亲的真传。曹植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曹丕一而再再而三地算计他,他依然不长记性,对曹丕表现出亲切自然的手足之情,如在诗中赞美“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公宴》),颂扬“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侍太子坐》)。诗人的真情实意自然流露,残酷的官场真的不适合他。
做人臣时,曹植口无遮拦,不懂得审时度势。黄初四年(223年),曹彰在奉命赴京朝会后,暴病而亡。曹植和曹彪想在返回封地的路上一起走,叙叙多年不见的别离之情,却被曹丕派去监视他们的官员所制止。曹植悲伤加上愤怒,于是在《赠白马王彪》中写道:“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7](P278)强烈地表达了对自己和兄弟遭遇迫害的愤懑之情,一点儿也不避嫌疑。由此可看出,曹植是一个感性大于理性的性情中人,所以他不懂官场的规则,也永远无法理解曹丕“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无情无义的权谋。
曹睿即位后,曹植以为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来了,压抑已久的他多次上疏年轻的曹睿,“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上疏求自试”[4](P219)。经过那么多的磨难,曹植渴望建功立业的心志依旧没有变,其《求自试表》云:“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每览史籍,观古忠义士,出一朝之命,以殉国家之难,身虽屠裂,而功勋著于景钟,称垂于竹帛,未尝不扶心而叹息也。”此外,他还表达了灭蜀、吴,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其《求通亲亲表》、《陈审举表》、《谏取诸国士息表》等奏疏,也中肯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见解,显示出他迫切的辅政之心。 他十分关注民间的疾苦。多年以来,由于不时的干旱、洪水和战争,“民困衣食”,“促耕不解其饥,疾蚕不救其寒”。民不聊生的现状,激发了他济世救物的愿望。他上疏提议减少徭役和赋税,发展农桑。[8](P170)他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但曹睿对他的意见却听而不纳,只是优文答报或嘉许。个中原因,为一朝臣一语道破:“素有壮志,一朝得尝夙愿,恐难为臣。”曹植当年差点坐上皇帝的宝座,而且有赫赫军功,无论在皇室还是在朝野,都是一个威望很高,影响力很大的人。对曹睿而言,这个皇叔功高盖主,万一控制不好,雄心变成野心,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曹睿不能不对他严加防范,不敢重用。“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曹植人生的悲壮,恰恰在于他只能为了其梦想而孤独地坚守。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性格决定命运。正是曹植狂放不羁的性格,使他命途多舛,注定以悲剧结局。曹植的才华是值得人称赞的,“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3](P136),但他却不适合诡谲多变的官场。他注定在政治上无所作为,只适合做个文人才子。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钟嵘.诗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3]费振刚,等.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陈寿.三国志[A].中华名史集成(第12卷)[C].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5]三曹诗文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6]徐公持.略论曹植及其创作特点[A].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一辑)[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7]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7.
[8]孙明君.三曹与中国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