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外国语系,湖北 荆州 434020)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又称“小组学习”或“协作学习”,指的是学生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互助性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模式强调学习者自我指导、个人发展、个性和内在的动机及合作意识[1]。合作学习模式在改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实效,因而被较多地运用于教学中。
精读这门课程一直被视为是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的核心课。英语精读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素质。然而,传统的精读教学倾向于花较多的时间处理课文内容和相关的语言点,缺乏对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有效引导,忽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以及情感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语言练习机会少,学习较为被动,所以英语学习动机薄弱,学习效率低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知识传递观”,即假设知识是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状态。因此,如何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获得充分练习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并使其积极参与精读教学活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是解决目前课堂所存在问题的关键。
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内在动机。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教育就是赋予受教育者独立思考的能力,强调学习者将自身经验带进学习过程,成为积极的建构意义者和问题解决者[2]。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前,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兴趣来设计相关的小组活动,帮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欣赏文本内容,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降低课堂焦虑,发挥最大潜能。大学生,特别是大一学生,正处于基本功积累阶段,在新的学习环境中,他们渴望很快地融入班集体,并且内心也存在非常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此时如果教师能够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营造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探索和交流,就能有效避免其面对全班同学回答问题时的焦虑和不安,增强自信心。
培养团队协作,加强语言交际。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的过程。在交流信息、分享成果时,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3]。让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语言交际技能。
Willis认为,符合真实自然情景的任务会使学习者的语言获得大幅进步,任务不应该为了某一特殊语言结构而设计,真实世界的需要应该成为任务设计的动力。[4]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设计学习任务既是课堂的教学目标,又必须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笔者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班级分为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搭档,各成员自主探索、各抒己见、合作交流,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并做好相关记录。下面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大学英语》[5]第一册第三课MessageoftheLand为例,探讨合作学习在精读课堂的应用。
在上本单元课文之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GonewiththeWind,每一小组的学生共同讨论该电影最后一分钟的片段,从而推出女主角Scarlett当时内心最真实的独白。在课堂上笔者直接针对该电影提问,让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如“就电影名而言,什么会随风飘走?什么却不会”,小组成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个小组都展现出了各自的智慧,纷纷阐述本组观点,答案丰富多样,如“爱情、青春、美貌、名利、地位……”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消散,当其他小组的成员不理解某一方面时,可以直接向对方请教或辩论。这样的合作学习模式最大程度地把学生融入活动当中,并活跃了课堂气氛。
学生在观看电影后,一致认为只有“土地”不会随风而去,正如Scarlett的父亲所说的,土地是世界上唯一值得你去为之工作、为之战斗、为之牺牲的东西,因为它是唯一永恒的东西。这一观点刚好与本单元中老农夫妇对土地的认识和情感不谋而合,但他们的子女长大后都陆陆续续离开了这块祖祖辈辈所辛勤耕耘的土地。此情此景也恰到好处地折射出当今中国农村的现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随之而出现的就是两个特殊的群体——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当笔者引导学生关注这个主题时,又以小组为单位,各自讨论这两类群体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这加深了学生对这一主题的思考,提升了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
根据课文整体结构,很容易判断出这是一篇采访性质的文章,通篇都只有被采访者——一对老农夫妇的语言文字,而没有任何采访者的提问。笔者先让学生关注农妇的语言,共有7段文字,各个小组展开竞争,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a.农妇谈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b.这些方面围绕什么样的关键词来展开?c.这些表象折射出了什么深层次主题?讨论后,各小组选派一人在全班陈述,然后笔者呈现参考答案,对各组的表现予以评价和总结。接下来是农夫的语言,他并不像他的妻子那般满腹牢骚,相反,他看问题的角度很深入。这一部分我们同样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细读,认真体会农夫内心的情感,并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a.农夫是否厌倦了多年的耕作生活? b.农夫到底担心什么?读完后,启发学生理解老农夫妇的担忧以及天下父母的良苦用心。
当笔者引导学生将整篇课文串一遍后,剩下的词汇及语言点知识就交给各个小组共同完成。课前已经将文章分成几个板块分配给各小组提前准备,小组成员在课前预习时就互帮互助,记录下所负责部分的重难点,认真查阅资料并讨论交流。最后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小组共同努力的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相关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们在享受其带来的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直面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一话题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辩论价值,并且又刚好与本课的主题相吻合。所以笔者将这一任务布置下去,让小组成员通过查阅资料,共同搜集有关这一话题的相关材料,理解城市化发展的各种问题。通过辩论的形式,促进学生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理解,学生不仅学习到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迅.论英语口语课堂中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
[2]廖淑梅.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互动课堂探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朱海英.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英语专业精读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10).
[4]Willis,D.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London:Longman,1996.
[5]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