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中式英语①

2014-03-25 08:38:59薛晶晶
关键词:模因中式网民

薛晶晶

(河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一、模因论

模因论是以本能理论为基础,结合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目的在于探索文化信息传播的社会演化模型。模因(meme)一词最早出现于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著作《自私的基因》(TheSelfishGene)中,用以描述一种类似基因的决定人类文化信息传播的单位。其含义是指“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1]。1999年,道金斯的学生Susan Blackmore出版了专著TheMemeMachine,对模因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Blackmore认为模仿是模因的核心,那些在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模仿而传递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模因,比如:词语、思想观念、谚语、服饰、房屋建筑样式、病毒、宗教等。因此,模因是以模仿为基础的文化信息传递单位,主要通过模仿来复制、传播和发展信息。

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有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两种。模因基因型是指同一信息内容的模因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复制和传播,这类以传递信息内容为主的模因存储于大脑中。而那些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形式相同但内容各异、横向扩散传播的是模因表现型,包括同音异义、同形联想和同构异义。同音异义指模因保留原来的发音,但意义却截然不同。同形联想是指这些模因拥有相同的形式,但运用于不同场合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同构异义指模因在传播过程中模仿已知的语言结构而复制出一种具有新内容的模因,这类语言现象在结构和形式上相同或相近,但内容却截然不同。

二、网络中式英语的产生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电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网络这一平台进行交流。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在学习和使用英语,很多人的英语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因此在网络实时交流中会穿插使用英语,但是由于对英语语法掌握得不是很熟练以及词汇量的缺乏,人们在通过网络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使用英语时会受汉语思维模式和中国文化的干扰和影响,硬套英语规则和习惯,于是在网络英语交际中出现了不合规范的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的畸形英语。例如:Love who who(爱谁谁);Will 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给你点颜色瞧瞧);As far as you go to die(有多远死多远)。此外,当英文中没有相应的词汇来解释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话题时,网民便会创造出一些新的英文单词。例如,将中文的汉语拼音与英文单词的一部分(或全部)合成,组成一个新的单词,如:“jiujielity”(纠结),由汉语“纠结”的拼音和英语名词性后缀“-bility”组合而成;或是将两个英文单词的部分进行拼接,如:“stupig”(笨猪),这是一个由“笨”的英文单词“stupid”和“猪”的英文单词“pig”相结合的单词。这些都被称为网络中式英语。

三、网络中式英语的构成及其流行的原因

(一)网络中式英语的构成

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中,那些具有相同或相近形式但内容迥异的网络英语的传播被称为模因表现型,网络中式英语就属于这种。任何习得都是一种模仿,因此我们对英语的学习也是一种模仿其语言模因的习得过程。我们所学的每一个单词、搭配,每一种句式、语法结构,都是语言模因的基本元素或模因群。首先,语言模因的进化需要变异,从而在不同语言模因间产生差异;其次,语言模因在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的语境和文化相结合,出现新的集合,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再次,新生成的语言模因必须保持原有模因所具有的特征。

网络中式英语基本保持了英语构词规则、基本语法习惯等模因,但同时又与中国的文化和汉语特点相结合,创造性地组合出了新的模因。网络中式英语和英语造词、语法规则相似,但由于受到汉语的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影响,形成了一种语言变异体,其内容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例如,网络上流行的“Niubibility”这个中式英语单词,整个单词模仿英语构词法,其词根“Niubi”模仿汉语“牛×”的拼音,再加上表示能力的英语名词性后缀“-bility”组合而成“Niubibility”。又如,网络词汇“笑而不语”的意思是,心知肚明,不愿意说出来,只是通过微笑的表情表达出来。其被翻译成了“smilence”,虽然是网民造的新词,但是这个词却符合中英文构词法则,“smile” (微笑)中的“smil”加上“silence”(安静,寂静)的后缀“-ence”就成了一个新词“smilence”。“又笑又安静”,不正是“笑而不语”?“smilence”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笑而不语”这一含义,在保持英语的构词法模因的同时又生动地体现了中国的热点话题,形神兼备。再如,现在在社交网站上,如果喜欢某条言论,会在下面点赞,但是有些人不管你发什么性质的消息都会随手点个赞,完全无视这条消息的内容。这些人被称为点赞狂人,由此网络上有些网民灵活地创造出了它的英文翻译,即“easy like”。此词语由两个单词构成,保持了英文的构词模因。

(二)网络中式英语流行的原因

1.网络中式英语符合强势模因的特点

模因包括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强势模因是指那些容易被广泛复制并且能得到长久持续传播的模因。而弱势模因则指那些生命力弱,不能持久散布,很快被人们遗忘的模因。衡量模因的质量有多种指标,而道金斯用三个指标来衡量模因质量:保真度、多产性、生命力。道金斯指出,只有顺利经过四个生命周期,且在保真度、多产性、生命力三方面表现值均比较高的模因,才有机会获胜,成为强势模因。当某一语言现象被当作模因赋予某种特定内涵,具有深远的意义,且在交际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时,这些模因就被赋予强大的生命力,并能得到广泛应用,不断地被复制和传播,这些模因就成为了强势模因。也就是说,强势模因的语言容易被人们记住,而且能广泛流传,且易于模仿。

网络中式英语符合强势模因的特点。2009年,中国网民发明了新的流行词“躲猫猫”。这个新词背后的故事是,云南一位24岁的犯人脑部严重受伤,入院四天后死亡。当地警方给出的解释是,这位犯人在与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遭到狱友踢打并不小心撞到墙壁,才导致脑部受伤。“躲猫猫”被收入上海译文出版社新编的《汉英大词典》,被译为“hide-and-seek”,但此英文翻译没有体现出云南“躲猫猫”事件的特点。于是网民便根据该事件创造出了一个新词“suihide”,是“suicide”(自杀)和“hide”(躲)的合成词,两个词合在一起正好形象地概括了云南的“躲猫猫”事件。该单词在网络上迅速流行开来,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又如,禽流感病毒来袭时,“情绪稳定”一词被媒体用来形容病人的状态,随之在网络上被广泛引用,由此催生了“emotionormal”一词,由“emotion”(情绪)和“normal”(正常)组成。2013年,“不作死不会死”在微博中被发扬光大,跻身各大榜单的年度网络十大流行语之列。其英语翻译“no zuo no die”也迅速在网络广泛流传,人们开始在微博、博客等平台使用此网络中式英语。2014年1月,“no zuo no die”这个词条被收录在一个名为“Urban Dictionary”的美国俗语和俚语网站上,引起一片哗然。

这些网络中式英语用简单的词汇来表达丰富的意义,形式简单且较为固定,既满足了人们追求新奇的心理,又充满了趣味性,同时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社会的热点问题,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受到了广大网民的喜爱,从而被广泛地复制和持续传播,有着极强的多产性和保真度。

2.网络中式英语的特点为其流行奠定了基础

网络上流行的一些中文热点词汇并没有相应的英语,因此许多网络中式英语便在网络上流行起来。网络中式英语因其特有的简洁性和趣味性以及对社会现状、热点问题的反映,赢得了广大网民的青睐,使其能被广泛复制,并持久地传播开来。网络中式英语模因在复制英语构词模因的同时又结合中国文化,独特新颖;比较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热点话题,又通俗易懂;易于在网络上传播。这些特点为网络中式英语的流行奠定了基础。

网络中式英语极具趣味性,而且贴切地反映了某种社会现象,或者是表达了个人感情。例如,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许多中国人因世界杯的开赛而兴奋,但中国足球队无缘南非世界杯,使得中国人无法享受参与的快乐。于是网友们便开始调侃,并创造了“foulball”这个单词来表达他们的愤怒。“foulball”由“foul”和“ball”组合而成,符合英语的合成词构词法,但同时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foul”这个单词的意思是“犯规的,邪恶的,污秽的”,网友把它和“ball”合起来用以指代中国足球,是一种贬义的用法,表达出了网民对中国足坛丑恶现象的愤怒。2014年流行的网络热词“你行你上”被翻译成“you can you up”是典型的网络中式英语。其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受到了网民们的热捧,并迅速流行起来。

3.网络中式英语模因复制的宿主具有创新意识

根据道金斯的模因论,携带模因的人叫做宿主,宿主继续携带模因传播复制给另一个宿主或群体。网络中式英语模因复制的宿主为网民,而网民的主体是中青年人群,他们拥有计算机并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能够熟练地运用网络来传播信息。同时,他们具有创新意识,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和社会热点创造出新颖的网络中式英语。中青年人群处在自由开放、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因此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并能利用网络迅速地传播信息,也是整个社会的主力军,对社会有较强的影响力,从而为网络英语的形成和流行提供了一个重要条件。网络中式英语模因是在网络交际及信息交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网民将从网络社区等平台学来的单词、语句在交际中传播给其他网民。在这些信息不断传播的时候,网络中式英语模因也就形成了。李宇春被人称为“春哥”,于是网民便创造出了“sprother”(春哥)一词,由“spring”(春天)的前半部分和“brother”(兄弟)的后半部分构成。“sprother”反映了年轻人追星的时尚,也反映出网民极强的创新意识。网民很快接受了“sprother”这一新生的网络中式英语,并利用网络快速地传播复制给其他的网民,使其迅速地流行起来。

4.网络中式英语模因传播的载体自由开放

网络中式英语是伴随语言和网络文化的发展而出现的。网络中式英语模因传播的载体为虚拟网络,网络的迅猛发展是网络中式英语形成和流行的客观条件。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平台,大有超过传统媒体的趋势,电脑的大量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的交流变得更加便利,信息的传播速度也更加快捷。网络连接了数量巨大的网民,他们能够极快地了解到各种社会热点事件,创造出网络中式英语,并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迅速地传播出去。此外,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没有贫富、性别、社会等级差异,网络是自由开放的,为网民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这些都为网络中式英语的形成和流行创造了条件。

四、结语

模因论为研究网络中式英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更清晰、明了地揭示了网络中式英语形成和传播、流行的原因。网络中式英语的传播属于表现型传播,因其自身的简洁性和趣味性,以及数量巨大的网民和便利的网络载体,而在开放自由的网络中流行开来。网络中式英语虽然结合了英语的一些模因,但仍非标准的英语,在学习中应避免使用。

参考文献:

[1](英)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卢允中,张岱云,陈复加,罗小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模因中式网民
新年最美中式穿搭
好日子(2024年1期)2024-02-20 00:43:57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08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遵义(2018年20期)2018-10-19 07:15:06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中国自行车(2018年8期)2018-09-26 06:53:10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金桥(2018年9期)2018-09-25 02:53:24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中国公路(2017年9期)2017-07-25 13:26:38
中式烹饪营养与健康
现代食品(2016年24期)2016-04-28 08:11:59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角度看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