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聪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语气词也称语气助词,是一种表示语气、使用普遍且种类多、数量大的词类。语气词产生于西周,经过春秋时期的发展,战国开始大量使用。本文综合各个学者的观点,以西汉为上古汉语的下限,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为依据研究从春秋到西汉语气词“也”的功能演变。
截止目前,在西周出土文献中“也”作为语气词最早见于、也仅见于西周中期的大盂鼎上:“率肄于酉(酒),古(故)丧师也。”其中的“也”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推断语气。在西周传世文献中不见使用“也”。由此可知,在西周时期,“也”作为语气词用得很少,且功能单一。
春秋时期,出土的铜器铭文中有“也”:“正月季春,元日己丑,余畜孙书也择其吉金,以作铸缶。”(栾书缶)总体上仍然比较少但在传世文献中“也”的使用多了起来,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根据曹银晶统计,《诗经》中的“也”有90多次,[1]最早见于《大雅》和《小雅》,但用的比较少,到《国风》之后才多了起来。因此,《诗经》、《左传》、《论语》和战国后的典籍用得很多。
《诗经》中的“也”可出现在句末,也可出现在句中。出现在句末的情况要多于出现在句中的情况。具体用法如下:
1、用在句末
(1)用在判断句句末,表示判断。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国风·卫风·木瓜)
(2)非判断句中,用在否定句中较多,表示确定。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诗·郑风·叔于田)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诗·大雅·抑)
2、用在句中
(1)用在句中名词后,表示停顿和引起下文,常与名词一起作主语或者状语。
心之忧矣,我歌切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诗·卫风·园有桃)
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簇国百里。(诗·大雅·召文)
(2)用在句中,可表示对比。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貮三其德。(诗·卫风·氓)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语气词“也”尚未开始广泛使用,因而用法也还不全面。基本用法是用在判断句末,表示判断。用作句末语气词时主要表示判断、确定。句中语气词“也”可用来表达停顿和对比。
战国时期开始大量使用语气词“也”,到了战国晚期至西汉,语气词“也”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战国以后,“也”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使用数量都大量增加,“也”大量出现在战国金文、楚简、秦简和战国玉石文字等出土文献中,其用法与传世文献中的“也”用法大致相同。
大(太)族(簇)之在周也刺(厉)音,其在晋也为盘钟,穆音之在楚也为穆钟。(曾侯乙墓编钟)
卅三年,单父上官冢子憙所受平安君者也。(卅二年平安君鼎)
其谷能有弃也。(信阳楚简)
少又优也。(包山楚简)
可学也,而不可疑也。(郭店楚简)
这一时期的传世文献中也大量使用语气词“也”。据华学诚统计,《论语》全书“也”字总共出现469次(复音虚词中的“也”字未计在内),平均每20多字就要出现一次单用的“也”字。其中“也”在句子中间出现的有239次。[2]“也”在传世文献中的用法如下:
1、用在句末
(1)判断句句末,表示判断,确定。常与“……者,……也”配合使用。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孟子)
(2)非判断句中,表示确定。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
(3)用在祈使句和疑问句中,表示命令、请求或疑问。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
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先进)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2、用在句中
(1)用在句中名词后,表示停顿。常与名词性的词或者词组一起作主语或者状语。
雍也仁而不按。(论语·公冶长)
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论语·卫灵公)
若向也俯而今也仰;向也括而今也被发;向也坐而今也起;向也行而今也止。(庄子·寓言)
孔子闻卫乱,曰:“柴也其来,由也死矣”(左传·哀公15年)
(2)焦点标记,突出重点,引起下文。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学而)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论语·八佾)
(3)用在复句中前一个分句之后,表示分句之间的停顿。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者,禄在其中矣。”(论语·卫灵
公)
是日也,郎中莫衣紫;是月也,国中莫衣紫;是岁也,境内莫衣紫。(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3、两个“也”并列使用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论语·颜渊)
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论语·雍也)
由上述内容可知,“也”在上古时期的句法表现在句尾以及句中。自西周至西汉,语气词“也”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使用数量都有所增加,到了战国末期数量达到一个高峰;西周到战国时期,也是“也”的用法逐渐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在位置上更灵活,用法上也更多变。到了战国末期“也”已经基本建立了完整的功能体系。同时,情感表达更强烈和丰富。“也”字的功用概括起来就是:句末“也”主要用来表判断、确定、增强语气、还可以并列使用;句中“也”表示停顿、对比、标记和强调。
中古以后,“也”字的使用率下降,功能也逐渐变为单一的表示判断意义的语气词。王力提到在《世说新语》中很少用“也”字,且在中古以后的口语中也很少使用。直至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语气词“也”。[3](P301)
朝代更迭、战争频繁以及佛教传入等使中古汉语明显和上古汉语不同,语气词的数量大大减少,使用简化且界限分明。语气词“也”字使用也逐渐减少,呈现出消亡的趋势。究其原因,应与判断动词“是”的产生有关。“也”主要用于判断语气之中,而“是”的系词句在汉代已经孕育成熟,出现了将“也”用于这类系词句的情况。之后“是”的系词句不再依靠“也”而独立出现,这就冲击了“也”作为判断语气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曹银晶.“也”、“矣”、“已”的功能及其演变[D].北京大学,2012.
[2]华学诚.试论《论语》的句中“也”字[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8(2).
[3]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