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莎
落实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需要从根本上扭转由于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而导致的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并存的情况。数量众多的地方高校是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力,目前陷入了发展困境。探索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一般规律,构建区别于其他学历教育、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科技大学,培养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为数众多的地方高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专业规模求大、专业设置求全,导致精力分散,资源浪费。地方高校在办学中,迫于各方压力和个体利益驱动,往往向其他名牌高校看齐,专业规模求大、专业设置求全,追求“大楼、大师”,以便最大程度地争取教育资源和提升自身层次。这种发展思路导致精力分散,资源浪费。一方面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按照学校层次平均分散在多所高校中。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无法集中精力和所得到的资源,不利于凝练办学特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第二,专业设立模式和建设水平雷同,无特色、无竞争优势,发展遭遇瓶颈。地方高校大多是由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成,这类新高校不断向老高校看齐,追求学科专业设置的全面性,不少教学型的地方高校成了研究型大学的复制品,出现了专业设置广泛、区域布点失衡、人才供需失调的严重现象。这不仅造成学校办学特色的丧失,办学质量和水平难以提高,也加剧了国内高校专业结构的同质化现象[1]。
第三,专业开办“看目录”,课程体系“看书本”,人才培养计划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实体经济的需求脱节。根据《高等教育法》,大学在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上的自主权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但与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2]。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对高校新专业设置进行了限制,高校的专业设置依然需要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选择,从而降低了专业设置适应市场需求的有效性,导致了专业设置滞后[3]。另一方面,相对于市场调节的即时性,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等特点,对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带来了极大挑战。
第四,学校比拼专业数量,教师比拼学历、职称,无法保证开设专业的竞争力和课程体系的市场适应性。在现有的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下,地方高校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追求扩大办学规模,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和职称结构上,片面追求办学规模扩大和专业数量增多,导致专业重复、缺乏特色,有的专业饱和,学生过剩。高校普遍要求教师高学历,教师片面追求科研能力提高,重视学术成果而轻视实践能力培养,教学普遍倾向于理论讨论,与实践联系不强,导致学生学习主要以理论考试合格为目标,而能力培养欠缺。这些矛盾集中体现为就业问题对地方高校的困扰。
第五,学科专业及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实体经济的工作岗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目前,普遍存在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人难的“两难”现象。这虽然存在着供求比例失调、信息不对称等客观因素,但地方高校的专业结构及课程体系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脱节是一个重要原因[4]。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主要表现为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直接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有效供给不足,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难。
针对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需要改变高校办学结构,大力推进地方高校向应用科技大学转型,从而促进高等教育体系的健康协调发展。
第一,坚持学以致用原则,切实提高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实用性。一是毕业生好就业。注重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相结合,重点考虑岗位实际需求;注重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注重通识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注重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是科研成果能转化。以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与产业界开展合作,注重基础理论教学与基本技能培养相结合,重实践导向,强调应用性研究和开发,课程、课题、项目与工作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三是社会服务易承接。根据专业和课程的职业需求导向,科研和教学的产业需求导向,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使高校成为实践工作的智库,承接职业继续教育等各种社会公共服务。
第二,坚持服务地方原则,突出地方高校专业和课程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第一线工作实践的特色化。一是学校定位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要求。通过专业设置与服务地方互动,依据大学所服务的地方区域(或产业)设立二级学院,培养地方需要的人才,解决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问题,引领地方的科技进步[4],以便高校充分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为产业的转型服务。二是专业设置适应企业的工作岗位要求。应抛弃以往强调学科完整性的做法,按工程或技术,甚至工艺领域划分专业方向,与地方经济和人才需求相适应,根据职业实际设置专业。并且有利于学校学科专业群的形成,实现学校不同专业之间的互补,盘活学校的既有资源,充分塑造专业特色,促进学校办学的优势和特色的形成[1]。三是课程体系适应职业的终身学习要求。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面向一线技术开发与管理工作,课程体系建设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以掌握知识、技能以及方法为目标,培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
第三,坚持科学发展原则,努力提高地方高校专业发展和课程体系的竞争力。在向应用科技大学的转型改革中,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直接目标,课程体系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导向。通过科学发展,建设以职业导向为主的应用科技大学,与注重基础性与学术性为主的普通本科院校互相补充,提高地方高校的竞争力。一是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经济的发展,适应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二是所开展的科研活动以应用型研究和开发为主,能够为产业,尤其是广大的中小型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三是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能适应职业生涯的多个层面,不断完善和发展包括回流教育[1]在内的终身教育的社会教育服务。
借鉴欧洲各国的经验,在地方高校转型为应用科技大学的建设中,需要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进行创新。
第一,以实践联系理论,职业引导学科作为办学定位。即通过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高等工程和技术教育,并通过充分的职业培训,使其成为在某一领域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具体讲,地方高校培养的学生要达到三个目标:(1)解决来自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2)能完成新的科研与技术开发项目;(3)引进、优化和监控新方法和新工艺的使用。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地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具有各种专门职业技能的高级应用型实践工作者,从事产品开发、质量检验、核算、设计、生产、装配、维修保养和市场营销等工作,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
第二,主动对接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根据职业实际设置专业方向。在专业设置上不强调学科的完整性,而是按工程或技术,甚至工艺领域划分专业方向,并结合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凝练学科专业方向。一是专业类别的选择。欧洲应用科技大学的专业设置重视实践和技术应用与开发,普遍将专业学科设置为七大类:(1)人文和教育;(2)文化;(3)社会科学、工商管理;(4)自然资源与环境;(5)技术、通讯和交通;(6)社会服务、健康和体育;(7)旅游、餐饮和服务。
根据这七大类专业学科,各校按照自己的特点和社会需求设置专业。重点为工程科学,特别是建筑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信息科学、工业设计以及法律、经济和社会科学等领域[5]。二是专业设置的特色点鲜明。(1)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突出应用性特色和职业导向特点,吸取国外应用科技大学的经验,保障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2)注重特色化办学,与地区产业结构、自然资源结构或社会需求密切结合,注重校企合作,走特色发展道路。(3)建立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主动对接国家的产业体系建设和地区产业发展,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超前设置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制定学校专业设置的战略规划,不断对专业设置战略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保证专业设置的合理化[3]。
第三,加强课程体系的适用性和灵活性。根据专业设置特点,建立更为灵活、适应工作实践的课程体系。一是以学分制为基础推进课程建设。职业导向型教学需要加强实践和科研课程,而工作型实践对时间的要求比较灵活,如全日制和部分时间制;另外,还要兼顾主修和辅修共同运行的学习方式,为了适应这些要求,需要建立完善的学分制与之配套。二是提高实践性、应用性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首先,重视各职业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培养。转型的地方高校需要开设大量的实践性课程和案例课程,即使是理论性课程的学习也要注重联系实践,特别强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纵观欧洲各国的应用本科大学经验,其共识是“学习”与“研究”不能分离。如将研究技能纳入到课程之中、创新课程内容或创建新的学习课程。再如以学生能否将研究结果进行实际应用作为重要标准提名一些论文,通过组织会议使学生有机会展示他们的成果。三是探索丰富、灵活的课程开设形式。根据能力培养要求,在传统的理论课之外,采用研讨班、项目研究、独立研究等多种教学形式。另外,在学生实习或实践工作之外,还强调论文写作的应用性特征。一种做法是在第四年开设一个与论文结合的项目工作环节,即所谓的“论文项目”,要求与企业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学生要依照企业或公司委托的具体项目去完成毕业论文,以保证论文的实际意义。
此外,还应该考虑建立课程的动态调整机制等促进课程发展,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的对接。
地方高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转变是进行应用科技大学建设的核心,地方高校转型为应用科技大学还需要建立外在的保障机制。
第一,制度保障。从欧洲各国的办学经验来看,法律规范和相关制度是应用科技大学发展非常重要的保障条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需要提供政策依据、法律保障,有效协调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一是以招生制度保证应用科技大学的生源。通过招生制度界定招生对象,明确培养目标。一方面保证生源质量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知识和能力特点不同;另一方面,明确培养目标没有高低之分,只有职业实践应用和学科理论研究的区别。从入学开始就明确应用科技大学生源的职业目标,实践应用与理论研究层次互补的划分。在制度设计上,参照德国的做法,使应用科技大学的入学通道与所有中等教育机构进行衔接。一方面扩充应用科技大学的学生来源,保证中等教育的学生都有机会进入应用科技大学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对关键资质进行设定,保证应用科技大学学生所具备的基本知识技能达到统一的水平[6]。二是以管理制度保障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学校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依据,以修订本科专业目录为手段,通过调整管理制度,明确赋予应用科技大学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的权利,扩大应用科技大学专业设置自主权,增强其专业设置适应市场的能力。三是以人事制度保障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结构、专职与兼职、教师流动等满足应用科技大学的要求。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对应用科技大学的师资素质要求也不同。要注重教师的实践经验,要求教师在承担教育教学任务方面能理论联系实际,传授知识、指导实践,保证较高的教学水平。要丰富教师队伍的构成,通过聘任校外教师等方式,提高教师群体与实践工作的结合程度。要加强实验、工程师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四是以考核制度保障应用科技大学的就业和培养计划的完成。要建立考核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情况的机制,督促学校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7]。要建立应用科技大学的就业考核制度,对毕业生的就业和培养计划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和考核。要出台相关法律措施,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激励其在就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五是仿照奥地利的做法,建立“应用科技大学认证系统”。开设新的应用科技大学学位课程,由应用科技大学委员会进行认证,认证期最长不超过5年。超过认证期后,必须重新认证。另外,还要定期重点检查学校的质量保障和提升方案及实施过程。
第二,办学方式。转变政府“自上而下、整齐划一”的办学方式,适应应用科技大学的特点和发展需要。一是在资源使用、经费筹集、雇员政策和教育流程上增强大学的自主性;二是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给予更大空间,以便教学中灵活运用;三是在学位授予和学历的认证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第三,对外合作。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加强应用科技大学与地方社会与经济的联系。一是采用“应用科技大学委员会”等方式,考核大学与地方和企业的合作,并将其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二是通过“应用科技大学联盟”等形式,加强应用科技大学之间的互动与联系,避免恶性竞争。三是研究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扩展和深化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内容,积极发展对外培训,增强我国职业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此外,还应该从国家层面推动应用科技大学的试点院校与欧洲应用科技大学进行对接。
[1]朱立峰.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
[2]汪晓村,等.中国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历史演变和现实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3]何香仪.地方普通高校专业设置滞后问题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
[4]赵艳林,等.地方工科院校专业设置与服务地方互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2(6).
[5]驻外使馆教育处课题组.欧洲应用科技大学调研报告[R].发展规划司编印.2013.
[6]秦琳.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显著的应用性特色和职业化[N].中国教育报,2013-02-02.
[7]王群珉,等.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7(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