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艳,朱霖,朱传波,权丽丽
早在2008年11月就提出了延迟退休年龄方案。2013年8月,清华大学提出的养老体制改革方案中关于“延迟到65岁领取养老金”的内容再次引发了关于延迟退休问题的新一轮争论。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将“延迟退休”问题摆在了公众的面前。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年龄构成如下: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7%;15~5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0%;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3%,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9%。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和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地区的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提高到30%以上,届时将面临2名纳税人供养1名养老金领取者的情况。
我国现行退休年龄源于1978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的规定: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即可办理退休手续。该政策制定至今已近40年,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已经呈现稳步上升趋势。1980年至2010年期间,平均每5年上升约1岁[1]。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较10年前增加了3岁多,已超过74岁,这意味着老年人口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延长,养老金支付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退休人员日益增多,加之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低效率,导致国家养老保险支出越来越多,养老保险基金缺口越来越大[2]。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称,2011年有14个省养老金收不抵支,缺口达到767亿元,个人账户空账额超过2万亿元。且收支缺口仍在进一步扩大,据世界银行估算,预计到2075年我国养老金收支缺口将达到9万亿元。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指出,2012年末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出现首次下降,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仅有93 72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不到70%,与上年末相比下降了0.6%。劳动力人口的下降,无疑会加剧老龄化的速度,也就是说,我国长期以来的人口红利可能会逐渐消失。
有专家指出,到2035年我国将面临2名纳税人供养1名养老金领取者的情况,这种情况被称为“老龄社会峰值点”,欧美国家均提前30到35年制定养老战略。因此,鉴于我国人口寿命延长的实际情况和养老保险基金压力,应当延迟退休年龄。
人民网于2012年发起有176万网友参与的调查显示,94.5%的人对延迟退休政策表示反对。反对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延退后个人所得增加远不如政府收入的增加;企业延退相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延退不公平;增加劳动年龄人口就业难;等等。大部分网友认为,延迟退休年龄不应“一刀切”,而要尽量尊重职工意愿,愿意延迟退休的可以工作到65岁退休,不愿意延迟退休的就让其按时退休。
面对这场退休年龄之争,有专家指出延迟退休并非是应对老龄化的唯一良药,更不能以“一刀切”的方式推行,解决退休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从国际经验看,支持延迟退休年龄的多为脑力劳动者,反对者多为体力劳动者。对于脑力劳动者,延迟退休可能不会对其生活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但对于那些体力劳动者,延迟退休的影响将更为明显。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提高了,但这并不代表体力劳动者的身体素质在60岁以后还能精力旺盛地工作,对于一线的体力劳动者,他们在劳动力最旺盛的时候体力已透支了,希望在退休时能养养身体,而且普通工人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在企业中个人的地位也会下降,被以各种理由辞退的可能性大为增加。所以,延迟退休年龄要根据体力和脑力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而定,不能“一刀切”。
就业难、就业压力大是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每年需就业的人数约为2 400万,而仅有1 000万人能找到工作,这就意味着每年有1 400万人未能实现就业[3],这是在经济增速高达10%左右支撑下的状况。然而,我国经济不可能继续保持如此高速发展,目前已经回落到7%左右,未来不排除进一步回落的可能。
如果再延迟退休年龄,那么必将出现老年人占领年轻人工作岗位,加剧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火上浇油的情况。统计显示,每年离退休人员在600万至700万人,延迟退休必将使600万至700万适龄就业人员面临失业[4]。经济下滑加上延迟退休可能占用目前的全部就业岗位,延迟退休对年轻人就业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西方国家很多都是儿女自己带孩子,他们认为自己带孩子是享受做父母的过程,坚决不让老人帮忙带孩子。如美国,有专门的婴儿托管中心,3个月后的婴儿就可以托管了。然而0~3岁的孩子,在中国几乎是没有任何公共服务的,如果父母上班,就只能让老人帮忙照顾孩子。北京地区的一项调查显示,0~3岁的孩子54%由奶奶带,23%由外婆带;15%由保姆看护,5%由全职妈妈看护。也就是说有近80%的孩子是由祖母辈看护。在“延迟退休”这个问题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后,新的问题接踵而至——谁来带孩子?相关分析表明,延迟退休刚好让许多适龄老人被延长的工作时间与孙辈婴幼儿时期重叠。因此,在延长退休年龄的同时,还需要有关部门准备好各种公共服务来帮助家庭抚养孩子。
近日公布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在将来有关延迟退休的政策制定并公布之后,还将设定几年的“缓冲期”,即经过几年的准备才会正式实施。因此,渐进式延迟退休就是采取比较缓慢而稳妥的方式,逐步延长退休年龄,专家认为最好是每年增加几个月,或者3年增加1岁这样温和地延长,最终目标是提高到65岁退休,尽量减小退休政策调整对社会和有关人员所带来的影响,这是许多国家在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方面比较通行的做法。
新中国建立后出现了两次人口出生高峰:第一次是60—70年代;第二次是80—90年代。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发表的 《中国劳动力变动趋势及判断》报告指出,到2031年中国才会出现劳动力人口的结构性短缺,也就是说从2031年开始实行延迟退休不仅不会对青年造成负面影响,而且还会消除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造成的负面影响。
弹性退休制是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退休制度,是指使既有劳动能力又有就业意愿的人能够多工作,使既缺乏劳动能力又非常愿意按时退休的人及时退休。在延长退休年龄问题上,不能强制“一刀切”,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职业来区别对待,对适合延迟退休的延迟,对不适合的不要延迟,给公民自由选择退休年龄的权利。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探索弹性退休制,如上海市从2010年10月1日起实施柔性退休制度,规定男性退休年龄最迟一般不超过65 周岁,女性不超过 60 周岁[5]。
在延迟退休的同时,国家还将严格控制提前退休,强化养老保险激励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更多既适合中老年人又不与青年人争夺工作机会的岗位,加强中老年人技能培训,最大限度降低延迟退休的不利影响。
尽管延迟退休能使养老金缺口明显缩小,但仅仅进行退休年龄改革还不足以克服人口老龄化给中国养老体系带来的压力[6]。延长退休年龄只是改革道路上的一出“缓兵之计”,若要真正作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国家需要深入研究其他方案,还需要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一系列的配套改革,也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更需要政府为养老金问题负起应有的责任,不能让老百姓承受养老金缺口的压力。
[1]张锐.巨大养老金缺口下的改革之托[J].上海企业,2013(3).
[2]周辉.我国延迟退休年龄限制因素分析与建议[J].学术交流,2011(2).
[3]朱学才,陈云.就业形势、就业心理分析和对策[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4]金刚.中国退休年龄的现状、问题及实施延迟退休的必要性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0(2)
[5]王昊魁,王玉起.弹性退休制三大问题引发关注[N].组织人事报.2012-03-29(12).
[6]刘元春.延迟退休年龄:观点碰撞与政策建议[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