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
(爱丁堡大学 莫雷教育学院,英国 爱丁堡 EH8 9LJ)
《雾都孤儿》小说以英国刚刚通过济贫法作为背景,主要讲述的是社会最底层人民的贫苦生活。作者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整部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感染力,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性格。在书中,查尔斯·狄更斯将批判现实主义与对英美文学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小说批判现实的力量,达到了震撼读者的目的。
哥特传统在英美文学中,有一个持续发展和影响广泛的时期。哥特一词源于一个以野蛮、彪悍著称的日耳曼部落的名称。文艺复兴时,哥特被赋予了诸如恐怖、落后、野蛮、神秘、肮脏、阴险、中世纪以及黑暗时代等含义。哥特一词在文学领域中的广泛盛行,是在18世纪的中晚期。哥特风格作为浪漫主义的一条分支,其在刻画和表现人物时,尽量保证人物的原始性,就像漫画一样,不加以任何雕琢,极力展现其怪异和夸张的一面。这种风格塑造的内容,从表面看起来比较极端、夸张且很不贴近现实,因而会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感情回应。这些感情包括同情、恐惧以及敬畏等。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哥特小说就是要使人类对恐惧感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
在人物塑造上,《雾都孤儿》颇具哥特风格。例如丑陋、贪婪和吝啬的弗根,其被形容为“在黑暗和泥浆当中蠕动的令人恶心的爬虫,喜欢在夜里出来寻觅臭鱼腐肉”。其满头的红发,甚至都能让人联想到那个耶稣的叛徒犹大。而爱德华(在寻找奥利弗过程中,改名作蒙克斯)则是凶猛而无法自制的男孩。他痛苦偏执,甚至向往一种赌博和犯罪的生活,后来因为奉行母亲致命的仇恨,最终导致他的人格和身心都遭到扭曲。塞克斯则是一名劫匪和杀人犯,在一开始时,便被狄更斯描述成简单粗暴缺乏理智的怪兽。他与弗根是盟友,两人在小说中更是哥特式两种典型的邪恶代表。[1]
《雾都孤儿》用伦敦这一工业化城市,替代了从前哥特小说里的神秘古堡。为此,人们将这种风格称之为都市哥特。查尔斯·狄更斯将传统的拉德克里夫程式化的哥特风格弃之不用,成功地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哥特,并以此来表达出恐怖的意境,却将所有的掩饰和道具统统剥离出来。从这个方面来看,他用具体的场景赋予了自己小说以哥特式风格,并将小说中的街道和广场运用真实的名称来加以命名。[2]《雾都孤儿》中的主人公奥利弗,在一个贫民习艺所降生。在那里,穷人有着极高的死亡概率,并且许多孤儿都因为难以忍受饥饿和被“慈善家们”虐待而死去。在小说开头的11章中,狄更斯便将英国贫民习艺所中的各种罪恶深刻地揭露出来,并对所谓的“慈善家们”对奥利弗这个孤儿的各种残忍行为,进行了毫不保留的批判;同时,通过更加生动和令人吃惊的细节描写,将伦敦的贼窝及下层社会,巨细无遗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其中有一些被详细描述并命名的肮脏污秽的街道,塞克斯、弗根等强盗小偷们居住的肮脏残败的房屋,强盗和混混们常常流连的淫秽酒吧,等等。这些场景与早期的哥特式小说相比,尽管看起来有所变化,然而它们却同样能将读者的陌生、恐怖、烦恼、痛苦以及绝望等感受激发出来。狄更斯利用这种哥特传统,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苦人民的人格被毫不留情地唾弃和践踏的城市生活,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将读者成功地引向对那些惨遭上层社会蹂躏的人们的同情之上。在那个人格遭到污染和吞噬的社会之中,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苦人民,或许努力向上攀爬,而成为压迫者或寄生虫;否则,便要沦为遭到整个社会遗弃并践踏的蝼蚁,甚至成为无恶不作的强盗。也正是利用这些场景,狄更斯将穷人及被压迫者所遭受的无奈和痛苦,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雾都孤儿》的主题,是典型的哥特式的仇恨、阴谋以及争夺继承权等。小说的主人公奥利弗是一个私生子,其父亲因为受“最卑鄙狭窄的野心”及“上层社会家庭的自我感觉良好”形势所迫,而不得不接受一桩没有爱情的婚姻。尽管后来他的妻子为他诞下了一名男婴,但是这对夫妻的关系依然在持续恶化。两人首先变得冷漠,再到相互间产生厌恶感,最后更选择终止了彼此的婚姻生活。此后,奥利弗的父亲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与奥利弗的母亲阿格尼丝·弗莱明相恋。岂料后来奥利弗的父亲猝死,奥利弗的母亲在贫民习艺所将其生下之后的不久便也去世。于是,奥利弗便成了一个孤儿。其实奥利弗的父亲原本在遗嘱中,将其大部分财产的一份分给了奥利弗的母亲,另一份则留给了他们未来的孩子,可惜奥利弗的母亲却从没有机会得悉这份遗嘱的存在。后来,这份遗嘱被奥利弗父亲的前妻焚毁,其前妻的儿子蒙克斯,曾经在母亲临终的床前发誓说,一定要寻找并报复奥利弗。[3]
《雾都孤儿》的情节,围绕着奥利弗父母身份不明这个谜展开,因而具有神秘、幻想和悬念的气氛,这与哥特传统的基本元素相吻合。最开始时,奥利弗一直被认为是个没有父母和亲戚的孤儿。在当时的社会中,奥利弗这种无依无靠的地位,几乎早就注定了他的厄运。然而,等到小说即将结束之时,我们突然又得悉奥利弗拥有比其他任何人都要多的亲人。同时,这种瞬间的逆差,也间接表明了,家庭关系被一种古怪而又神秘的力量约束着。例如,罗丝小姐和布朗劳先生在第一眼见到奥利弗时,便就莫名其妙地对他产生了好感,甚至当得知奥利弗与企图抢劫罗丝房子的人有关系时,罗丝小姐依然原谅了他。尤其是奥利弗的同父异母兄弟蒙克斯,他更是在街上看到奥利弗的那一瞬间,便将其认了出来。这种带有神秘气氛的幻想和悬念,体现出了哥特式传统风格。[4]
《雾都孤儿》中最突出和最普遍的哥特式永恒主题,便是善良与邪恶之间的冲突。狄更斯将这种冲突,更转化成奥利弗与弗根及其犯罪团伙之间的尖锐矛盾。在奥利弗的父亲写给他的遗嘱中,曾经言及,只有在他的儿子从未做出卑鄙无耻、懦弱、偷抢打劫等任何不光彩的事情后,才能将这笔遗产分给他。尽管奥利弗整日处在一个污秽肮脏的环境中,然而他却具有天生的纯洁和美德。他没有挣扎于善恶之间,他本身就代表善良。相传,哥特式小说源于《圣经》,奥利弗无疑是天使的化身,而弗根、蒙克斯以及塞克斯等,则相当于《圣经》中的魔鬼。在代表天使与魔鬼的战斗之中,奥利弗从未有半点退却,最终更是成功地战胜了邪恶。[5]
在《雾都孤儿》中,狄更斯通过将哥特式风格与批判社会现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各种生活在伦敦下层社会的妓女、小偷、强盗、杀人犯等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述,有力地揭露并抨击了虚伪、残酷的贫民习艺所制度。小说无论是主体、情节乃至人物的塑造,都具有典型的哥特传统,却又在哥特传统上有所继承和发展,将过去哥特小说中的神秘古堡,用工业化都市伦敦加以替代,从而创造出了一种新型的都市哥特式风格,展现出了更为强大的批判社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陆丹路,吴庆宏.叙事学观照下《雾都孤儿》电影文本研究[J].电影文学,2012(1).
[2]赵玉霞.浅析《雾都孤儿》的童话色彩[J].时代文学,2010(8).
[3]乔国强.从《雾都孤儿》看狄更斯的反犹主义倾向[J].外国文学研究,2004(2).
[4]蒲若茜.《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11(1).
[5]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11(3).